Loading...

每日新聞

特寫

「以生相搏」的盼望神學
專訪陳龍斌牧師

民間人權陣線發起的七一大遊行邁步了,出發前被派採訪傘城網上教會(Umbrella City Cyberchurch,下稱UCC)舉辦的「7.1悼念祈禱會」任務也完成了。會上聽到UCC創辦人陳龍斌牧師讀出〈鬥長命的哀歌〉禱文和〈街頭天使〉宣言,觸及年輕人以死相搏,令人扼腕,心情沉重。準備離開時,竟有點依依,便開口道:「牧師,我陪你走一段路吧!」龍斌牧師說好。其實,是想牧師陪我走一段路。年輕人為抗爭犠牲,烙印在我們心裡,實在很痛,很痛。

頂著猛烈的陽光,龍斌牧師汗流滿面,我們緊跟UCC隊伍,並肩同行。身旁的弟兄姊妹很合作,安靜的讓我和牧師傾談,有人更為我們打傘,讓這次的會談在傘城網「下」順利進行。

話題的開展,是延續剛才悼念祈禱會結束時,龍斌牧師提及的「街頭天使」計劃。他在報告時說:「這是UCC在Telegram裡的群組,盼望藉此UCC能與香港的兒女同行。『街頭天使』需要你,一個也不能少,路還很長很遠。」

「街頭天使」,你憑甚麼給他們盼望?

「街頭天使」是一個Telegram群組,供有需要的人士聊聊心事,功能亦包含分流和危機轉介。「我們有牧者和輔導員,誠邀感到迷惘、需要情緒關懷、覺得好『灰』的人,找我們傾談。」牧者都是UCC的同工,但歡迎其他牧者加入隊伍。服務的對象則不限於UCC的參加者,是公開的。

陳龍斌明知「不可能做晒」,有些需要創傷治療的,或者本身已受長期精神困擾的,他們會轉介給專業人士處理。他是社工出身,許多舊同事和師弟妹現時已經在做這些工作。「但社工的做法,有其專業限制,難超越至某些層面,如信仰安慰。」

年輕人覺得做了那麼多都沒用,好絕望,無路走,如何才能有盼望走下去?這個才是現時年輕人抗爭自盡的問題所在。陳龍斌指出:「歷史上有信念的人都是有盼望的人。歷史中出現過許多曾經絕望,但靠著信仰,成為有盼望的人,這些是我們可以分享開去的。」

陳龍斌承認任何發展都是有階段性的。年輕人刻下需要的是情緒支援,他們教會可以「做少少嘢,謙卑地補充」所需,但教會和信仰的幫助講求長遠。「差異是我們怎樣使被服侍的對象可走長遠的路。」

他看到現階段一切都太急太快,社工要應付的,已超越他們所能處理。「現時年輕人需要的,已觸及transcendental(超越)的層面,這是一種think out of the box(跳出框架)的思維,一種需要『他力』的信念,讓他們可以走下去。而社工,能給予甚麼承諾叫他們走下去?」社工或輔導員做的是限於應付(cope with)和舒緩(relieve)情緒。「你是人,他也是人,你是誰?不過是一個人,你憑甚麼可給年輕人走下去的承諾?你憑甚麼可給年輕人看到希望?」

盼望神學不在學院在街頭

盼望神學不再是在學院裡講,而是在街頭做。盼望是甚麼?當你感到有盼望,正是你擁有想像的可能性之時。但陳龍斌看到在抗爭現場的青年人被好大的情緒牽動,想的只是「衝」或「不衝」,而其他人想的是是否「睇佢死」,沒有第二條路。「衝,有何意義?但他們只看到一條路,無大plan,無大台,集體行事而已。」他透視年輕人內心,只是被情緒主導,不是「任性」,是真看不見盼望。「你憑甚麼叫他們做更高更遠的事?他們說已經『盡晒力』,『登晒報』,但有沒有想到其他可能性?譬如以香港人的身份去勸說已移民外國的香港人,讓他們明白香港現在的處境?」

沒有想像,沒有可能,沒有盼望。「你兒時的朋友,曾經在香港一起踢波,現在幸福了移民在外國,他們手中一票,可否用來影響當地的國家,為香港發聲?」陳龍斌想出這條可行的路。「去游說政客嘛,政客可都是講利益的呀!但游說兒時的朋友,則是講感情,不是利益。」他始終認為「好多嘢可以做。」

這是一場價值運動,年輕人不可放棄自己,要好好學習,要沉澱,要持久。「大學生、『連登仔』好叻,他們開始接觸最好的文學和藝術,不是一兩首流行曲而已。」陳龍斌同時指出:「這不是佔領一兩個站的得失,譬如進佔稅務局,做法是太天真和短視,因為他們看不見有其他選擇。」(編按:反送中示威者早前發動不合作運動,包括於六月廿一日和廿四日於灣仔税務大樓內抗議,並堵塞出入口。)

盼望就是讓人看到了選擇,盼望神學不在象牙塔裡做,具體是在街頭做,而他們走在當中,提供服務,用他們的努力,去言說這個盼望。「我們UCC不重要,成功不必有我,最重要是年輕人要有現場以外的視野。」

今天並不需要行動的領袖,需要的是精神感召的領袖,他不必在現場,但要能接觸到,且需要有價值觀。「領袖不必找之鋒。」陳龍斌解說:「領袖要在現場已是落伍的想法,大家必須轉型。」他再強調外國連結(foreign connection)非常重要,這是一個可能性,一個選擇,不必以死相搏。「現在的運動需要遍地開花,不是二百萬人聚在一起;需要鬥長命,互相勉勵。這是一個新文化運動。」

以生相搏,讓耶穌感召我們

耶穌卅三年以生相搏,時候未到,祂是不會交出自己。「為何以死相搏?我們明白、諒解,但看看耶穌,好多人迫祂去死,但祂說未係時候。祂從來沒有放棄自己,未到最後都不會交出自己。」

從一四年雨傘運動至今,陳龍斌愈加相信宗教和教會是極其重要的力量,叫人以生相搏,因為宗教和教會人士有共同的語言,可以被耶穌感召去完成尚未完成的工作,所以能堅持下去。「若然耶穌都感召唔到你,讓你以生相搏,那麼,要好好反省我們的信仰是甚麼。」

以死相搏?其實我們有得揀

耶穌所言所行,都是能重複的宗教語言,教我們得著力量。祂的死,是可以重複言說的,但我們年輕人的死,卻不可以,當不能重複言說時,我們哪有力量?「青年人以死相搏,我們痛惜……但對小朋友,我們不能講太多這樣的死,不像我們講耶穌的死,可以不斷重複講。所以,我們只能跟小學生講,叫他們請(仍存活的)哥哥姐姐等埋佢地,一起堅強走落去。」以死相搏的後果,是「政權不會為你傷心,但身邊認識的人、遺下的親朋好友,要好長年累月走出陰影。」

年輕人需要知道他們有選擇,除死以外,不是沒有路可揀。但今天的教會和基督徒卻需要覺醒,知道社會與教會並非二擇其一的選項,因教會就在社會之中,非獨立存在。「如果有天香港的教會有足夠的醒覺,UCC可以摺埋、收遮了!我們的使命不是教會增長,而是耶穌的公義行在地上。」公義的主題貫串整本聖經,從舊約到新約。「生活上,耶穌也不是Sunday believer(週日信徒),而是全面地進到政治經濟社會民生裡去,不單是每週進入會堂。」

不需要選擇教會還是社會

在社會最艱難的時候,人們需要教會和基督徒的角色。陳龍斌回想一四年雨傘運動有好多牧者和信徒在教會裡受到心靈割裂的傷害,有人勸他創辦機構幫助這些人,但他堅持開教會,「因為信主的人不需要揀到底要選擇教會還是社會。」UCC也歡迎本身有教會但願意來聚會的肢體。有一位宣道會的青年人在他們教會得著充權(empowerment),就在今次反送中運動中,發起一群宣道人的聲明聯署,之後許多一群XX人跟著出來。「信徒覺醒就好,我們教會不需要擁有他。」

教會是心靈的加油站,且是長年的,不是在金鐘,是在心靈裡。政治社運需要掌握智慧、力量和靈性,而守護的是香港價值。在教會裡,人是與耶穌基督的情感連結,當時常述說聖經裡耶穌的故事、參與敬拜、團契,良知就不會泯滅。但政黨卻不同,講的是如何維持遊戲、選舉、資源、跟隨者,目的是選舉利益分配。

教會不需要這樣計算。「年輕人衝與不衝,若有返教會的,考慮是在不斷重複宗教活動後受感召作出決定;跟政黨以戰養戰的考慮不同,他們是看多少個人頭流血,驚你唔死!想的是點樣生活?誰來養我?」

教會是社會的良心

教會是真正維護社會良心可持續的力量。「中共看見了,現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也看見了,只是前任梁振英看不見,所以才說出宗教界沒貢獻的話來。」

教會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至於要找哪種教會適合自己,則必須是有靈性的。「人若只顧追求自己的好處,找個神來庇佑,找黃大仙便可以了。」

如果面對極權的社會,真正的力量是在教會。恆常地保持教會的生活,不斷注入正常的內容,人的良知就出來了。「講道時正常地說出耶穌會怎樣行,良知就有了,衝與不衝,不用教。祈禱時為受傷者、弱勢者禱告,會眾就知道了,不再只為派甚麼學校、找女朋友、覓工作禱告,良知就有了。」

「成也教會,敗也教會。」陳龍斌明志,反送中運動後,很多人感到更無望之際,他反而希望更多青年牧者被按立,希望更多有良知和敢言的青年牧者願意行出信仰,篤信基督,知行合一。「假如年輕牧者能走出來,踐行所信,站到街中,讓在場的青年信徒與非信徒,知道信仰仍有盼望,就不怕青年人會流失了!」

「街頭天使」Telegram群組

後記

七月二日凌晨四點,政府高官開記招,合共講了二十次「好暴力」,民間訴求固然一點不答允,還強烈譴責七一闖進立法會的年輕人,誓言必定追究到底。而社交群組不停傳來年輕人想自殺的消息,各方同路人四出奔走挽救,香港陷入極度低沉的氣氛。此刻細閱與陳龍斌牧師同行一席話,更感信仰之於人生的重要,教會之於社會的無可替代。各位牧者實任重而道遠,各位青年則請不要以死相搏,這是我們不能對下一代重複的(宗教)語言;惟有以生相搏,才是耶穌對我們的感召。死,唔死,實有得揀,不要絕望,生命有其他可能性。「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十五13)。阿們。

(作者為本報特約記者,中國神學研究院道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文學碩士。)

「時:」

【每日新聞】
華豐大廈三級火 災民面臨即時生活困難
區內教會網絡、機構籲公眾伸出援手

採訪:麥嘉殷、林倩恆

【聚會報道】
分享會談異中求同
陳謳明指政府市民不願彼此聆聽

採訪:林倩恆
  • 頭版專題
  • 【1912期.頭版專題】
    以哈戰事裡的
    民間和平努力

    報道:老旭暉 羅民威
  • 社評
  • 【1912期.社評】
    「執笠群組」與今天社媒生態

    時代論壇
  • 國際
  • 【情牽一線】
    曼城.德國.香港

    蔡錦圖
  • 文化
  • 【焦點藝評】
    《填詞L》
    限制中尋找出路

    鄭潔明
    更多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