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禧房」經驗分享會
教會可提供廉價住屋關心窮人

【時代論壇訊】相信港人對劏房亦不陌生,象徵著香港深層的住房問題。而最近有機構提倡「禧房」,借用了聖經裡「禧年」的平均原則,鼓勵良心業主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廉價的房產;同時也鼓勵教會參與,運用這些房產來安置、牧養基層或家庭。他們日前便舉辦名為「《不可割盡田角》『禧房』異象及經驗分享會」,讓會眾對禧房的概念和營運模式有更深的認識。

羅瑞雲:教會要顛覆主流「賺到盡」的價值

是次分享會由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舉辦,該會總幹事羅瑞雲表示,上帝是土地的創造者和擁有者,人類只是管理者,而舉辦是次分享會的目的是希望會眾可以跟身邊的人或教會去宣講「禧房」的事工,「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在這個運動之中,從而顛覆主流『賺到盡』的價值。」禧房與坊間的過渡性房屋或社會房屋的性質相似,當中最大的分別就是禧房強調要有教會的參與。她又指出禧房現時有三種營運模式,分別是教會主導模式、營運機構及教會協作模式、業主主導模式。分享會則集中討論了首兩項的營運模式,並邀得相關機構的合作者分享實踐的經驗。

羅瑞雲指,在教會主導的模式下,可再細分為兩種不同的運作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參與的地區教會將其物業出租,即以業主的身份將單位以低於市價出租給有住屋困難的基層人士或家庭。第二種形式是參與的地區教會雖未擁有物業,但有能力承租市場上的單位,再以低於市價轉租給有住屋困難的基層人士或家庭。在此形式下,管理單位和處理租務的工作就由該教會負責。而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禧房網絡」在這兩個形式下,同樣會向教會分享運作的經驗,並會培訓該地區教會內的弟兄姊妹,讓他們關懷住客,並為住客提供地區網絡的支援。

譚司提反:微小的力量也可以發揮很多作用

青山浸信會的「百合之家」事工就以第二種形式運作,要同時兼顧管理、分租、關顧等要務。青山浸信會的義務主任譚司提反牧師指出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都是罪的根源,令人心裡覺得未滿足,所以不斷地消費。但他對物質的看法是「我們沒有權擁有,因為我們都是主的奴僕。這並非指我們放棄擁有權,而是我們從來沒有權擁有。」他坦言青山浸信會的財政並沒有盈餘,「如果只從消費主義的角度出發,就要等教會解決了常費的問題後再幫其他人,但這不是聖經的教導」,因此「百合之家」並非因為教會有盈餘而決定營運的。

關於「百合之家」的出現,可追溯至二○一四年。當時市民楊其輝將自己在屯門的物業租給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並只象徵式收取港幣一元的租金,並於二○一五年轉由青山浸信會開始營運「百合之家」。楊其輝表示,在他購入該物業後,自己的生意有走下坡的趨勢,沒有餘錢去替單位進行維修,幸得弟兄的幫忙,也幸得某些公司贊助全屋的傢具、電器,所以「業主只是一個部份,其實仍有賴其他人的幫忙」。他覺得,雖然自己不能像大財團一樣,能大量購入物業,「但即使是微小的力量,也可以發揮很多作用,就像大衛以石頭打敗巨人歌利亞一樣。」

葉淑儀:營運宿舍是本地宣教工場

而「百合之家」社區幹事葉淑儀則強調,該事工宿舍與社區中心最大的分別是「弟兄姊妹之間有神。」教會的弟兄姊妹會在宿舍裡進行探訪、關顧、陪診、幫小朋友補習等活動,但更重要的是,弟兄姊妹會去關心舍友的需要,以朋友的形式去接觸他們。她分享一次自己覺得感動的經歷,就是聽到有位舍友直呼弟兄姊妹的名字,她覺得這意味着舍友開始對自己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看法,不再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她亦指出營運宿舍的「並不單單只是一個服務,而是本地宣教的工場。」她指試過有舍友的家人的健康出現問題,她和舍友便透過長途電話去關心他,並教他祈禱,讓他經歷平安而最終相信主耶穌,所以「宣教不一定要飛往外地,本地都可以。」

聚會中,葉姑娘也找來「百合之家」的前舍友阿群分享見證。阿群表示在宿舍居住的期間,最大的改變就是因為知道有神在她的心裡面,所以會自己主動祈禱。她除了會跟弟兄姊妹一起唱詩、祈禱,更會一同參與門徒訓練的裝備。而且因為她善於縫紉,所以宿舍就鼓勵她縫製布袋去講述自己的故事。現在的她即使離開了宿舍,也仍然透過創作布袋去作見證和傳福音。

圖左為阿群

劉幗芬:建立網絡支援教會營運禧房

除了「百合之家」外,城市睦福團契協調主任劉幗芬亦有分享經營「禧房」的異象和經驗。城市睦福團契營運的「禧房」以營運機構及教會協作的模式來進行。這模式是指擁有物業的業主不想直接營運「禧房」,於是尋覓合適的營運機構,再以低於市價轉租給有住屋困難的基層人士或家庭,並由營運機構代為營運,包括管理單位和處理租務。而營運機構的角色可以由非牟利社福機構或社企等機構去擔任,「禧房網絡」也可以作為其中一個營運機構。另一方面,「禧房網絡」可按需要動員地區教會,培訓地區教會內的弟兄姊妹,讓他們關懷住客,並與住客建立地區網絡關係。

劉幗芬指出城市睦福團契「希望成為教會和社會之間的一道橋,面向教會之餘,也面向街坊。」機構雖一直都有顧念貧窮人,「但給他們食物、物資只是解決短暫的需要。而面對他們的住屋需要,充其量只能陪他們去社署申請。」眼見不適切居所的問題愈來愈嚴峻,「連樓梯底都居然可以有間房」,她更意識到貧窮人口對住屋的需要。她感謝上帝預備了良心業主,讓機構得以開展「睦屋」的事工。她坦言,自己本身對稅務、租務及法律等一竅不通,又沒有營運宿舍的經驗,幸好有其他同工互相幫忙。後來,機構與「睦屋」附近的教會合作。試過單位外的水喉管因為有裂痕而湧出很多水,她便聯絡教會的同工求助,最後在弟兄的幫忙下修理好喉管,也將屋內的牆重新塗漆。這些事件讓她經歷到上帝的豐富,「雖然我們甚麼都沒有,只是掛着『勇』字就去做,但神為我們預備了一切所缺的。」

劉幗芬

在參與機構分享結束後,大會設有問答環節,有會眾問到在推行「禧房」的事工時會不會遇到反對的聲音。譚司提反就認為「反對的聲音一定會存在,一定會有人抗拒。但如果要等所有人都覺得舒服之後才去做,就一定開始不來。如果知道是神的呼召,就要去做。」在分享會的尾聲,大會向每位會眾派發一根麥穗,然後羅瑞雲以(利十九9-10)的經文,讓會眾反思不可割盡田角的議題。最後,在她的帶領下進行默想和禱告。在禱告期間,有會眾感動落淚。

是次活動由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主辦、青山浸信會、城市睦福團契、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協辦,已於七月十三日中午舉行,假中華基督教會基道堂舉行,有逾七十人出席。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請選擇:💳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