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时代跨页

崇基研讨会谈教会公关与公义
践行圣经公义先于顾及公共形象

社会发生的一些事,如#MeToo、金钱纠纷或感情丑闻等,什至是反修例运动的争议,在基督徒群体亦不难会遇上,教会应如何处理得合乎真道?教会在回应社会议题上,一方面要坚守公义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兼顾教会公共形象,两者该怎样平衡?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教牧事工部于十月十五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周年牧养研讨会「教会公关与公义」中,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胡志伟牧师强调,教会应对危机时应以真诚显出公义,守护真理,拒绝谎言;而作为神的儿女,更必须以公义来建立社群。崇基神学院关瑞文教授及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利嘉敏副教授均认为,教会在「风和日丽」时,应先有空间讨论社会事,而非危机来到时才临急处理。

研讨会的上午环节先由利嘉敏作主题演讲,题为「公关公义」,她以本港及外国的社会个案,解说机构在处理危机时的公关手法优劣。她指公关的涵意是面向公众,现今更是「变种危机」的时代,只是在社交媒体写数个字,或发放一些帖子便可能造成危机,而机构更要面对高度智慧及批判性的公众。当公众诉求着某种形式的公义时,机构处理时便要有智慧,而公义是首要的价值轴心。


邢福增院长在会上致欢迎辞。

公义是首要价值轴心

利嘉敏指公众有3C的要求,分别是不要黑心机构(conscience)、要有品性(character)及机构与普世价值有关连,不要成为虚伪的品牌(connection)。教会认识3C则有助「阅读」公众,以致能回应及处理危机。至于如何「拆弹」,利嘉敏提出五招:一、紧记「一步错,步步错」;二、认清法律认受性VS社会认受性;三、不要走上坏人(villain)的路;四、情感问题情感解决;五、升华(transcendence),如当别人问你是什么「颜色」时,便说:「耶稣立场,人道立场。」最后她总结,「人品好,公关自然好;人品唔好,公关都帮你唔到」。

胡志伟则从教牧的角度回应,更不时以近日网上流传他袭击一名拍摄者为例,指自己被人说是「暴牧」,可说是公关的受害者。他说,教会面对丑闻攻击时,不适当的回应包括有:第一,全面否认,当事件不曾发生;第二,一切保密,以堂会的声誉为重;第三,大事化小,认为事件只发生一次,圣人都有错;第四,混淆视听,指这是私人事件。

胡志伟提出危机应对的方法有三点。一、真诚显公义:他指若自己当时真是情绪失控打人,便要承认,承担适当责任,因公义与诚实是神的属性(诗八十九14);而公关不只是手段,也是反映价值,故要说出真话,否则只是用来斗争的不义手段。二、守护真理,拒绝谎言:堂会╱机构╱神学院要就事件公布相关的跟进行动,或成立独立调查工作小组,不宜「自己人调查自己人」,因彰显了公义,才能医治及复和。三、公义建立社群:他指很多不义在教会中被隐藏,而一些坐在高位的领导层却未有处理。他提醒,作为神的儿女,要以公义建立社群,没有公义,就没有信任。

要作践行信仰的教会

关瑞文则从实践神学角度回应,指公关与公义,到最后是关乎如何践行出一所像样的教会。他说,现实中的挣扎若处理不好,会造成公关灾难。如当爆出丑闻,教会最害怕分裂和内讧,影响合一,因担心奉献减少而影响营运、教友出走而阻碍教会发展等。又或担心与权力的关系受损,丧失原有的既得利益,如办学及办社会服务的权力或资源等。

关瑞文说,教牧对于何谓公义都有不同的理解及不同的操作,那么如何在行公义时「不变形,不走样」?他指要非纯计算性,非纯目的性,而是信仰的告白。他强调,实践的方向是:教会要有足够日常空间来谈论世事,特别是敏感的世事,不能临急抱佛脚,平日便要建立「品」。其次是鼓励论述、表达、挖掘实践背后的信仰愿景;重视与信仰愿景匹配的情感教育,多读经,建立开放态度、同理及相爱等。

在答问环节中,有出席者问及如何做到称职的公关、如何不为公关放弃公义。利嘉敏说,现时公众是「高智慧」,教会处理的手法,连非基督徒也会看到,因此处理时一定要公道公平,除了「讲神话,亦要讲人话,心里要有正路,就是信仰」。她又指自己开始明白圣经说要灵巧像蛇,但有时亦要识「古惑嘢」。她重申,教会要在风和日丽时便探讨处理手法,因一有事爆发时已是打仗了。胡志伟亦说,教会要持守正路,要有智慧,遇到危机时,不要「自己人查自己人,或闩埋门处理」。他又不认为教会要做公关,而是要做回教会自己。


左起:主持王家辉牧师、利嘉敏、胡志伟、关瑞文

至于下午举行的论坛则以「公义原则VS教会公共形象」为题,循道衞理联合教会前会长及退休牧师袁天佑分享过往多个处理公义及公关问题的经历;中华基督教会香港闽南堂的陈淑仪牧师认为教会应结合圣经与社会议题,需让信徒多作反思;执业律师暨专栏作家邓伟棕表示公义有绝对及相对之分;独立网媒《志》记者王纪尧则分享年轻人对教会的看法。

教会难以持中立立场

袁天佑先概括地指出,教会一向重视和谐及慈爱多于公义;近年来,因较少思考公义课题,教会开始面临挑战:很难做到中立,最多只能做到中肯。其后亦引申因社会公义议题带来的教内「移民潮」及撕裂,如有些长执及年轻一代分别离开教会。至于公关,袁天佑认为教会办学一向给人好的形象,但教会较少关注公关问题。

他向会众分享过往多个处理公义及公关问题的经历。其中一个经历是他担任基督教协进会主席时,于二○一五年的六宗教国庆茶会上代表基督教界致辞,提到三件事情: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年,中国举行阅兵典礼一事,他当时引用习近平的言论表达对国家仍有期望。对于雨伞运动带来的撕裂,他呼吁政府及教会领袖缔造和谐,同时亦应要看见不同意见。而对于内地教会被拆十架事件,他向在场中联办代表表达香港信徒对事件的忧心。不过他坦言,当时说话要很小心,因在场有中联办、政府官员,最后他仍认为应表达基督教的立场和看法。

另一个经历是在他担任循道衞理联合教会会长暨香港堂主任时,带领教会回应一四年的雨伞运动。他忆述九二八事件发生时,香港堂亦有开放教会。其后他亦写了一封牧函给教会内的人,解释对事件的看法,例如香港社会需要真普选、「不鼓吹,亦不反对」信徒参与占领行动等。他强调教会对社会某些事情可以有其立场,不应采取中立。


袁天佑

生活难免会牵涉政治

陈淑仪表示,教会的弟兄姊妹最近常常都问她什么是公义,她则建议大家读四福音,特别是马太福音,内里包含了上帝给人的生活准则,如怎样施行公义、待人公正、平等;同时亦能读到耶稣当时的回应和实践。陈淑仪提醒,见到社会的不公义,教会亦有责任要发声,向政府及社会指出问题。「彰显公义,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实践。当教会处身于社会,看见社会不公的事,不应害怕,也不应沉默。」

在公关层面,陈淑仪观察到,当教会需要对外表达立场或公开回应时,会有难处,怕回应未恰当,会出现公关灾难。不过,陈淑仪说公关的工作对教会来说并不是陌生的事情,只是以往教会的宪制及道德实践没有合理地向会众交代,例子包括:没解释崇拜为何不允许用广东话短歌,只准许唱《青年圣诗》及《普天颂赞》;处理信徒的婚外情事件,没有向会众交代、选择不回应等等。陈淑仪指这些均是公关的工作,但教会以往较少着重。

另外,陈淑仪指,教会回应某些教内外的事情亦可以非常迅速,如同性恋、赌波合法化、安乐死等,但对一些政治的议题,如政改、双普选、《逃犯条例》修订等就忽然变得不懂怎样回应。有些教会更认为在教会内不应谈政治,只需要办好每周的祈祷会和崇拜;有教会则担心弟兄姊妹间不和,而避谈政治。不过,陈淑仪认为生活在社会中难免牵涉政治,不能避谈。

「巴特(Karl Barth)时代强调一手圣经,一手报纸,现在应该是一手圣经,一手电话。」她认为教会应学习结合圣经与社会议题,如在讲坛教导相关议题、举办研讨会及祈祷会,让信徒从中反省和讨论,以致议题能深化每个人的生命。她希望教会走进人群中,例如可到示威现场感受一下。同时教会亦要持开放态度,接纳不同的意见。


陈淑仪


邓伟棕

法律当中或有不公

从法律角度来看,邓伟棕指,香港实行英式普通法制度,当中的法律有立约的概念,有如旧约中耶和华与人民立约,而现今的法律即等同政府与人立约。从公义原则来看,邓伟棕指公义有绝对与相对之分:神与人立的约是绝对公义;人间的法律属相对公义,所以人间的法律不一定是上帝认同的那种公义。他提到政府法律亦有不公义之处,如《禁蒙面法》立法程序上的不公——政府引用一百年前紧急情况下订立的条例,并采用「先订立后审议」,其后才交由立法会审议法例。

对于教会实践公义,邓伟棕同意陈淑仪及袁天佑所说,教会谈及公义时会有点「离地」,不敢落实讨论社会事情,什至会希望重视慈爱与宽恕多于公义。至于教会的公共形象,他认为教会有进步,如八十年代、九七回归前曾发表教内《信念书》;一四年的占领运动,教内亦有部份教会表态;反送中运动中,有教牧文章被媒体转载等,社会开始提升对基督教的认可及接受程度。但他提到,他身边朋友仍会觉得教会应是强调公义的群体,希望教会可在运动中再走前些。

年轻人需要的是陪伴

会上,自小在教会成长的王纪尧则分享年轻人对教会的看法。她发现年轻人对于教会的看法分为两类:基督徒的个人形象及教会集体想像。年轻人对基督徒的想法可建基于与他们个别的相处;但教会的整体形象则来自媒体的报道。「很多年轻人会质疑:为何同性恋议题可这么快表态?反送中(教会)又去了哪里?」王纪尧曾访问身边的年轻人,他们觉得「教会入面有很多中立和伪善的人,讲一套做一套」、教会在反修例运动中回应不足够等等。不过她也指出反修例运动中,部份人看见六月十一日信徒教牧通宵唱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六一二有信徒教牧到前线帮忙,开始对教会改观。但运动发展至今,群体的表态愈来愈少,对教会的负面声音又开始浮现。

王纪尧分析,年轻人或会跌入了“perception is reality”的陷阱,很容易觉得感觉就是现实,对教会有既定印象;而这印象亦需很长时间才能突破。她认为教会可以做的是打破禁忌,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让年轻人看见教会有决心改变,而不只是强调和谐。

此外,王纪尧强调,教会若要「接地气」与年轻人同行,最重要的是在他们感到悲伤、愤怒、无力时陪伴,而不是只叫对方祈祷。王纪尧认为,教会领袖要学习建立同理心,进入年轻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的温度,聆听他们的需要,而非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安慰他们;什或教牧可以走到示威现场与年轻人一起「食弹」,一同经历和感受,实践慈爱和公义。

王纪尧表示,有年轻人决定离开教会,原因可能是教会没有渠道让年轻人表达意见。「当年轻人发现有空间、有能力改变教会的风气,便会对教会有归属感……就好像在社会里,让年轻人感觉到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未来。」她建议,教会可让年轻人在教会有位置,例如邀请他们帮忙举办祈祷会;年轻人在当中参与时亦可亲身了解教会的难处。王纪尧说,其实年轻人仍然对教会有期望,在她访问的对象中,有年轻人表达,希望教牧能教导他们应对在社会遇到的失望。

在问答环节,有与会者问及一些实质帮助年轻人的建议。王纪尧回应,有年轻人向她反映,期望六大宗教与政府建立沟通平台,代表市民发声,指这个算是教会可在制度中办到的实事。她建议教会亦可为年轻人提供不同方面的支援,如举办祈祷会和分享会,让年轻人安全地、舒适地分享。此外,她又指有不少非信徒向她索取祷文,鼓励信徒教牧继续写祷文为香港祷告。她补充,教会需视乎教会内年轻信徒的情况而调整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与他们沟通。陈淑仪则表示其堂会开放空间让年轻人喝咖啡、温习、休息和祈祷。

王纪尧

教会还未预备好要「揽炒」

有与会者问及教会的立场,指若不是鼓吹警察滥暴及示威者「私了」,为了顾及公义与慈爱,教会可以做些什么。袁天佑回应,虽然近日坊间有人批评教会开放其空间,但他认为教会应坚持做能力範围内可做的事;此外,虽然示威或游行现场出现暴力行为,但他亦觉得教牧可以到现场同行,什或做调停工作。陈淑仪表示,教会可持开放态度,聆听弟兄姊妹对这场社会运动的看法和感受。若能到现场的话,可关心一些「落单」的年轻人,与他们聊天。同时亦要继续祷告,「求天父让我们看见此时此刻,我们的角色是什么。」王纪尧则希望大家先思考社会「揽炒」时教会可做的事,「是不是还叫大家散播和平与爱(便足够)呢?」

会上亦有讨论「教会如何进入『揽炒』的阶段」。王纪尧解释,她大学毕业的作品是探讨内地的宗教自由,她认为「揽炒」的景象是:香港教会将需决定是否要加入内地三自教会、家庭教会,但她观察香港信徒还没有这个意识,特别是一些「中产教会」。她觉得牧者有需要预备信徒受苦的心志,面对这个景象。

袁天佑提到有天主教会在弥撒完结时唱颂〈愿荣光归香港〉,他类比:「若有一天崇拜要唱国歌,大家又预备好了吗?」对于王纪尧指教牧可帮助预备信徒受苦的心志,袁天佑则认为教牧自己都未预备好。他又指,令他感到难过的是教牧彼此间也「笃灰」——反修例运动中某些教会开放空间服侍周遭的人,但有教牧却互相指摘和责备。他期望教会能有勇气,并以尊重的态度一同探讨其应有角色,而不是彼此对骂。比起公关工作,袁天佑指他更重视教会如何实践仁爱与公义。

是次研讨会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教牧事工部主办,香港教会更新运动及《时代论坛》协办,在五旬节圣洁会永光堂四楼视听中心举行。研讨会约有一百六十人出席。

(摄影:郑乐天╱白夜媒体)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