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创伤与苦难中的出路
麦耀光:可视苦难为正常一部份

【时代论坛讯】连月香港经历多场社会运动,不少信徒都感到受创伤,彷如置身在不明所已的苦难困境中。最近一个名为「创伤与苦难中的出路」的讲座,建道神学院实用神学部主任麦耀光博士引用圣经约伯的例子指出,苦难是生命的一个可能性,但仍选择信靠上帝;该院副院长廖炳堂博士则以刘进图遇袭事件为例,提醒会众在苦难中把生命主权交予上帝,并与三一上帝复和,这才是彻底解决苦难。该院荣誉院长梁家麟牧师亦在会上作出回应,指过去我们安稳活在自己所建构的一个神学系统、信仰诠释中,有时苦难却能帮助我们重新建构信仰。

苦难促使人作信仰的核心抉择

麦耀光指,在苦难中包含危机、紧急、悲伤及创伤。实用神学家从危机角度来检视哀伤与祸患,作出一个神学性的定义:「对现代人来说,危机情况是一种极端或边缘情况。人在其中要面对自身的渴望和生命限制的矛盾张力。在危机中,人遇到人性的脆弱、人的极限,以及内心深处的愿望和欲望之破灭。在这状况中,人要面临一种强制的基本选择,就是宗教或信仰的核心抉择。」他指人必须为矛盾作出辩护,面对不可知的将来,借信靠神的能力和慈爱,从变幻和不确定的未知里走出来。他指当中需要面对一些令人困扰的不同对比,如人与神、现今与未来、潜意识与意识、被困与走出、期盼与破灭、逃避与面对、被动与主动等。

麦耀光借经历苦难后的改变来勉励信徒。他以约伯为例,指约伯被一连串的灾难打击,先是财物家产毁于一旦,继而是所有儿女瞬间死于非命,身体又突如其来长满毒疮,到一地步连妻子也讽刺他,不如「弃掉神,死了罢」(伯二9)。约伯经历身心灵的痛苦和哀伤,麦耀光提醒,「在一个人受苦时,能够有朋友的临在和陪伴应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安慰。在安静沉思的环境下,当事人可以整理其思绪。」后来当神介入后,约伯说:「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伯四十4);「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伯四十二3)。约伯一方面承认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纵使理性无法解释他苦难的原因,他仍信靠上帝,因他所信奉的神是有无限智慧的主。

麦耀光指约伯的苦难让读者明白一件事,就是「罪带来苦,苦未必出于罪」。他认为约伯可以从灾祸和哀伤中走出来,因为「苦难是生命的一个可能性,有苦难可以是正常的,而上帝仍然是上帝,这是约伯面对苦难的一种回应」。

廖炳堂借刘进图遇袭事件反思苦难意义

廖炳堂则提到,《明报》前总编辑刘进图亦曾遭遇苦难,他曾在二○一四年遇袭,身受六刀。刘进图却从牧师为他祷告的一句话,「求上帝让他明白,这事发生在我身上,一定有重要的人生功课想他学会」,以及医生借给他的大字体圣经中,醒悟并回转于上帝。他发觉自己过往生活工作忙碌,将主耶稣放在生活的边缘上,「常在主里,最大的障碍不是耶稣不愿意,而是我们没有准备好,让耶稣进入我们生命的里面。这个是我在医院最重要的觉醒。」刘进图在二○一五年说,他在经历苦难后,醒觉并全人投入接受圣经背后主权的上帝,并凡事交托,看重做每一个决定时,留意上帝是否在身边。刘进图又因弟兄一句说话,「这次你受伤贡献很大,唤醒了很多香港人对新闻自由的关注。」廖炳堂指刘进图由明白并接受,发现有些事奉原是受苦的事奉。

廖炳堂续指,刘进图在受伤后经历后,上帝主动介入他的生命,使他从过往过份理性化、将主耶稣边缘化的信仰形态,回转到与主时刻紧密结连同行的生命关系,他在基督里学习将生命主权完全豁出去,经历到属天的平安和能力,包括对受创伤的经历毫无怨恨、在法院审讯期间经历平安、公开宣布原谅伤害他的两名行凶者,并且在要长期行动不便的状态下,用真情写作激励了不少读者,这些生命影响生命的事奉,使他感觉生命比从前更真实更有意义。简言之,刘进图经历上帝的主动性、并且将腐扭化为神奇的恩典。

廖炳堂回应麦耀光,提到约伯反倒因为认识他超越性的大能、智慧和公义去信靠神的主权。而约伯对自己受苦的诠释,有关上帝的主权安排或是祸福报应,这种诠释直接决定了他能否超越苦难,得到医治。廖炳堂总结,约伯和刘进图两者不约而同都是因为对上帝主权的深切领悟,得到能力跨越苦难,非常符合加尔文的灵修神学。所以廖炳堂认为神主权的教导不但符合圣经,也能帮助人有效地跨越苦难,迈向更丰盛的生命。

「从福音信仰的灵修神学有肯定人性的追寻价值意义的本能。在很多不同的宗教、意识形态都可以成为某些人跨越苦难的生存动力,但我们不但关心受苦者现世当前的苦难,更关心他们如何面对永恒的苦难,就是地狱的审判。」廖炳堂提醒会众,「相信只有找到那真正和独一的生命意义,就是获得救恩,并与三一上帝复和,才是彻底解决苦难,和真正值得为之一生奋斗的意义和动力。」


廖炳堂

梁家麟:苦难能让我们重新建构信仰

在最后,建道神学院荣誉院长梁家麟牧师为是次讲座总结。他分享到,若我们难以对将来再有期待,不安、不满,愤怒的情绪就是推动我们继续寻找、寻问的重大力量。「香港不再是我熟悉的地方」,如果我们觉得我们的生活世界不再熟悉,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开始寻问信仰。

梁家麟引用耶利米书第三章的经文,解释「上帝若不是消失,就只是以与我们对立的一位存在。」他提醒会众,苦难是让我们发现上帝的另一面。「过去我们安稳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面,亦安稳在自己所建构的一个神学系统、信仰诠释。」梁家麟指,一个由人自主、自动、自把自为的上帝,是没有意义的。「信仰有一个严密的信仰系统。常常有一套教义、礼仪、教制所建构的宗教。我们很多时候是依附这个宗教,并不是依附上帝,上帝像不是必须一样。让我们去面对一个陌生的上帝,在陌生的世界。」他提醒,我们需要坚持一个不受时代、不受际遇影响、「离地的」信仰,唯有是离地的上帝才不会被这世界骑劫,才有空间介入及改变这个世界。

「唯有敢于推翻我们所依仗的信仰系统,敢于前言不对后语,敢于以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我们才能有翻生的机会。」梁家麟阐述,我们正面对旧有信仰系统及现有经历的一个断层,即使企图修补旧有信仰都无法避免这兀突转变。他认为真实的信仰表现是建构于自我否定上。「主动的自我否定会常常让我们感到变得伟大,我们竟然为上帝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唯有是一个被动的自我否定,真正承认自己的无知无能,我们才能不带前题地听从上帝的带领。」梁家麟重申,我们什至不可以只自我吹嘘或自怜地接纳自己或歌颂自己是受苦者,因为上帝介意我们被打压,但同时我们是在被上帝击打,因人的犯罪惹怒上帝,所以上帝责罚人。

盼望否定现实及批判罪恶

梁家麟又再解释,我们不能永远只读咒诅诗,因这些不是终极信息。他认为有自然受害的合理反应是正常的,但不要把太自怜、太合理的事神圣化。「视自己为受害人,只能永远继续陷于『福祸神学』思路当中,永远无法『超生』。」他认为信徒要承认上帝主权是唯一出路。他又讲述,盼望是把今日与未来作为对立点,拒绝相信今天是无止境的延续,是对现实的否定、对罪恶的批判。对于无权无势小老百姓,信仰是唯一我们能够依此去拒绝现实、批判现实的工具。盼望亦是对自己的否定,放下自己的执着和坚持,持一个谦卑、温柔、忍耐的心,去承担信仰的实践。他认为信徒需学习被动,被带领的生活,来经历信仰的主动性,把自己寄托在一个更大的真实里面,才能压过盖住眼前的患难,让我们坚持下去。梁家麟重申盼望不是现实苦难的答案,反而是信仰者和信仰行动,本身就是答案。

梁家麟在最后训勉必须正视「香港已经不可能再一样」这事实,更指香港教会都不可再维持一样。「传福音、建立门徒,基本使命的做法都不能再一样。信念、经历、实践,都不可再一样。」他认为假若世界在变,教会、信徒都要改变,要思考应给予年轻人一个怎样的讯息。

是次讲座为由建道神学院主办、基督教宣道会香港区联会协办,是张慕皑神学讲座「哀与祸中的盼望」的第三讲,已于十月十四日在基督教宣道会希伯仑堂举行,据大会表示,当日有约二百三十人出席。


守护自由空间,请支持基督教《时代论坛》
请选择:💳 网上捐款(信用卡)
⚡️转数快FPS - 51100803(注明奉献,如需收据请附姓名及电话)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