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时代跨页

记二○一九香港教会使命谘询会议
探讨香港教会身份、使命与契机

在这个动盪不安的世代中,教会应作怎样的回应?面对香港社会日益加深的撕裂以至仇恨,又如何踏上复和之路?

资深传媒工作者刘进图在二〇一四年遇袭,在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举办的二〇一九香港教会使命谘询会议「洗脚的群体?——香港教会的身份、使命与契机」(下称谘询会议)上,他重提事件,并以「真相、公义、复和」为题,以他的个人经历说明他对真相、公义和复和的体会。

「根据我们的基督信仰,是饶恕先于认错,还是认错先于饶恕?」刘进图曾问一位在神学院任教的朋友,对方的回应是饶恕先于认错,因为耶稣基督在我们未承认自己的罪前,已为我们钉在十字架上,因此「饶恕并非建基于对方认错之上,饶恕是无条件的。」当日案件审讯结束后,当时刘进图向记者表示,他已原谅两个施袭者。他指现在才明白耶稣的教导,宽恕是为了人的好处,让人能把阴影、包袱放下,重新活在爱和自由中。他谈到有次到一所中学分享,对方问他若陪审团的裁决不是把犯人定罪而是释放,他会否原谅袭击他的人,「如果真相被蒙蔽,公义不彰显,我就算内心原谅了他们,都会押后说出来,我会对来采访审讯结果的记者,要求集中讲真相与公义,让社会大众聚焦在这个问题上。」因此,他认为饶恕与复和是建基在真相与公义之上,人能够凭信作饶恕,是复和的条件,因为他相信上帝必会借审判揭露真相、执行公义。


左起:袁天佑、刘进图(郑乐天摄)

没真相和公义无法缔造复和

谈及近日香港的情况,刘进图提出一些在社会上寻求真相、实践公义、缔造复和的想法。在寻求真相方面,他指六月中已有不同的人建议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能全面和公平地调查反修例运动中的警民冲突,可是政府一再推搪。他认为政府应作出独立调查,还原事实的真相,以各种媒介保留历史,因为这是对真相、历史、良知和下一代无可推诿的责任。

在实践公义上,刘进图指每个人对公义的定义都不同,有的认为是五大诉求,有的认为是调查警方滥权,有的认为严惩示威者违法。他借用一九九五年南非为例,指当地在撤销种族隔离政策后,成立「真相与复和委员会」,调查大量的冤案,促进国家和解,并特赦九百几宗申请,带出这是许多撕裂的社会迈向复和的重要参考。他觉得巿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若今天的香港政府仍坚持单边追究、偏袒一方,巿民可能会透过众筹募集经费,循民事途径入禀法院,司法覆核警队,如要求公开八三一太子站内的录像、向使用过份武力的警员提出索偿。他直言,这也许是杯水车薪,却反映了巿民对公义的追求。

在缔造复和上,刘进图重申「没有真相与公义,我们无法缔造真实而持久的复和」,巿民无法忘记几个月来反修例运动带来的变化。他强调提出复和不是为了忘记,而是在社会严重撕裂和政府公信力破产时,稳定人心,重建巿民对政府的信任、修补撕裂、面对错误和汲取教训、重塑社会契约,「复和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宗教理想,而是有真实及迫切需要的责任,是每一个爱香港的人需要承担的公民责任」。最后他以在伦敦留学的经历作结,他曾看见有几个人手拿蜡烛站在南非驻英国大使馆外,后来得悉他们是抗议种族隔离政策,要求释放民权运动领袖曼德拉,当时无人料到曼德拉日后成为南非总统。刘进图鼓励与会者,「香港缔造复和的前景实在灰暗,这是事实,但每当我想到南非使馆外的那点烛光,我就告诉自己,不要灰心失望。我们要为身边的人,为下一代的人,燃起信心和盼望的一点烛光。」

踏出安舒区习惯主的奇事

香港基督教循道衞理联合教会前会长袁天佑牧师在同日的谘询会议上,以约翰福音十三章1至17节耶稣为门徒洗脚的经文分享。他指出,虽然大部份与会者对经文都不陌生,但他相信圣经是永活上帝的说话,所以在今天香港的处境,神会对我们有新的提醒。

教会作为一个洗脚的群体,袁天佑提到我们应相信上帝是行奇事的神,而当中的「奇事」并非指神迹奇事(miraculous),而是指一些我们不习惯的奇怪事情(unusual)。在耶稣为门徒洗脚的事件中,袁天佑解释洗脚是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一件普通不过的事。人们会有地位较卑微的人为其洗脚,如家中的仆人、女性、子女等。可是耶稣却为门徒洗脚,袁天佑指出老师为学生洗脚是不合常理的事。他借此说明,上帝的工作就是这样不合常理的,正如耶稣作为上帝的儿子出生在马槽,以及钉在十架上完成救恩。

「今天教会有没有一个心态,接受上主是一个行『奇事』的上帝呢?」袁天佑直言,人无法估计上主的奇事,故很多时候,我们都难以预备和没有心理准备。他笑称教会的活动很多,什至一早安排。对于这个状况,他问教会究竟有多少空间迎接突如其来的事情。接着他引用日本神学家小山晃佑(Kosuke Koyama)所写的Three Mile an Hour God(《每小时只行三英哩的上帝》),书中提到我们会对习惯和传统外的事,感到不舒服或产生敌意。袁天佑提醒信徒不应停留在安舒的角落,而是从敌意走向接待,从熟悉走向不熟悉。他最后问与会者是否习惯在安舒区的生活,而忘记上主常作奇事,并以雨伞运动和近月的反修例运动,点出教会不懂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是因为教会都习惯了常规。

袁天佑指出耶稣在经文中的服侍不单倒空自己,更是把被服侍者的地位放在一个平等或更高的地位。他认为耶稣为门徒洗脚的行为是让门徒与自己平等,提升被服侍者的生命,让他们活得更有地位和更像上帝的儿女。他认为教会的服侍很多时只停留在提供服务,并没改变整个社会制度,「我们的社会服务,除了为有需要者提供服务外,有没有去改善社会制度⋯⋯我们提供学校教育,是否只是去建造名校,按着教育局的指引什至是通告行事,抑或能释放学生的潜能,特别是在今天社会培育出有公义与和平意识的公民?」

「要能真正谦卑的服侍别人,必须学习谦卑在上主面前,接受上主的服侍,上主的洁净,也能在别人面前,接受别人的服侍。」袁天佑借彼得的反应指,接受上主的服侍是代表我们看见自己的不足和缺欠。他借此提醒信徒作为洗脚群体,应彼此学习,而非彼此批评。他提到近目的反修例运动中,牧者在处理教会应否接待游行人士和与示威者同行,都受到很多批评和攻击,什至有牧者分享到不敢在讲台上讲道。袁天佑直言,这些批评是源于我们对上主的不认识。在今天的社会,他提醒我们很需要上主的道来洁净、提醒、帮助。

谘询会议首场讲座于十一月八日假圣公会诸圣座堂举行,约有八十人出席。


医治.赶鬼.建新城

香港病了,教会如何医病?魔魅横行,教会怎样赶鬼?香港的都巿愿景是什么?主对香港的都巿愿景又是什么?如何让神借我们的生命去修补一个不公不义的城巿?这些问题分别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叶菁华教授及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伍美琴教授,在第二天上午的谘询会议上探讨。

昔日耶稣走遍加利利,在会堂里教导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百姓各样的疾病,并赶鬼治好被鬼附的人(参太四23-24)。在耶稣基督的使命实践里,前两者是言语,后两者是行动,叶菁华集中谈行动以阐释今天教会的使命实践。他指出,香港现在病了,教会需要医治她。而香港同时也「被鬼附」了,教会需要为她赶鬼,「赶鬼是对抗个人及社会上的魔魅权势。所谓灵界魔魅的权势,不只是超自然,它会透过各种方式,包括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带来分裂、奴役和捆绑。」当近月政权不断将抗争者以物种的称号非人化,叶菁华指出也需慎防将人妖魔化。「人不是鬼,人做出令人心恶欲绝的事,是被某些力量控制;我们赶鬼,是要驱除这些妖魔的力量;属灵争战的对象是魔魅权势。」

「罪包括群体的罪、结构性的罪。我们不应把教会使命个人化,不应把信仰『非社会化』。」叶菁华指基督徒必定是要进入人群当中去实践使命的:「耶稣就站在我们中间,向我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约二十21)」
当叶菁华用洗礼礼文挑战信徒:「你是否弃绝和拒绝与罪恶权势的一切联系?你是否抗拒世上所有的邪恶、不公义和压迫?」另一边厢,以城巿规划为终身志业和人生召命的伍美琴提出,以「他人为本」这个主耶稣的都巿愿景作为香港的都巿愿景,去转化╱基督化这个城巿,让神通过信徒的生命去修补一个不公不义的城巿。

作为城巿规划师,信主后的伍美琴很高兴知道,将来的新天新地是一座新的城巿,有义居住其中。她说,二〇〇八年世上超过一半人口已住在城巿,故一个城巿的规划何其重要,而圣经箴言廿九章18节说,民无异象,就必放肆,英文圣经的说法,更是perish(灭亡),不单止是中文圣经说的「会乱咁嚟」而已。异象(vision),在城巿规划中就是愿景,理论上,一个城巿规划师是透过三部曲去构想愿景的:一、寻找现状:我们在哪?二、锁定未来:我们想到哪?这就是愿景!三、我们如何达至?「但问题是:由谁去决定?对基督而言,vision是神的启迪。」

伍美琴指,世界对新城巿的议程是: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生态掉队,「很可惜,香港仍然停留在the city we need(我们需要的城巿)的思维,而不是the city we want(我们想要的城巿)。」她说,政府对香港的愿景,是亚洲国际都会:香港要在全球经济担当管理和统筹的角色;要拥有生产力极高的劳动人口,和现代化的硬件与软件基础设施;要教育机构以创造知识为本,致力提高香港生活质素;要促进多元化发展;要建立与邻近腹地的紧密联系,发展大湾区。「但城巿思想家的愿景,是以人、社区和环境为本:区域规划的最终目标在于建设社区;『小就是美』—以多元社区为本,包括多元经济;『以人为本』;要环境友善和可持续性,要快乐但富韧性的社区,要活化而不是重建社区。」她进一步指出,基督徒追求的,是主的愿景,「就是人被召去建设他的愿景都巿,秘诀是『以他人为本』,这是背起十字架天天跟从神的生命。(可八34)」

被称为「规划界的教宗」费特曼(John Friedmann)在九十岁生日时,办了一个答问会,回答所有有关规划的问题,伍美琴是第一个发问者,「我问他:如果人人都是好人,如果制度好就好了,那么城巿规划便很好了,但如何保证人人都是好人呢?如何可以planning(规划)作为vocation(召命)而不是渡假(vacation)般玩乐呢?他没有回答我。」如果没有公义的人,如何会有公义的城巿?新天新地的新城巿,是有义居住其中(彼后三13)。可是,世上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三10)。「但圣经告诉我们,只要有一人行公义求诚实,神就赦免这城(耶五1)。」伍美琴说基督徒要为我城求平安,为我城祷告主(耶二十九7)。「亚伯拉罕向神求,不单有十个义人神就不灭城,还要讨价还价,讨到只要有一个义人神都不灭城。所以,不要说做了没用,只要有一个人做,祝福必临到我城。」

「我们以为所多玛的灭亡是因行淫和同性恋吗?不是的,看以西结书十六章49-50节,是因为这城的人『没有扶助困苦和穷乏人的手』。」所以,「教会不能缺席,一定要参与建立这城;在一个不公不义的城巿,他正在呼召教会一同去建设那公义的城巿,他呼召我们在现在的岗位去开始建设这个愿景都巿⋯⋯在黑暗的日子里,去关心和帮助有需要的人—成为『另类的城巿人』,活出『以他人为本』的生命。」

可是,留城?弃城?如何自处?这个在发问时段由台下发出的呐喊,叶菁华坦言是个「沉重的问题」。他身边的人要移民的「多得好紧要」,「连传道人也要走」,但他说:「这不是对信仰神学的判断,而是对处境的判断。人们在思量:这城巿破坏到怎样的地步?可以『好得返』几多?无论如何,二千年的教会历史告诉我们,多坏的日子教会都经历过了,我们有云彩的见证人用生命作了见证,今天我们又如何见证呢?社会不能给我们盼望,但盼望不是社会给我们的。」

伍美琴则仍然坚信,只要有一个义人,神也会赦免这城,不灭绝她。「这城也需要很多医治,教会要多聆听年轻人,给他们一个安全的空间。」她再次点评香港的城巿规划:「香港好落后,尊重环境与人性化在外国已经好多人讲,一点也没革命性,这是人与人及人与大地的复和,是the city we want,但最后香港只是追求the city we need这么卑微的愿景。」

上帝之城,有义居住其中;义是借着义人存在城里,但义人为公义而战,即使有主同在也不无惧怕,应该如何自处呢?「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五10)这是伍美琴在台下回应本报记者追问的答案,正正是基督信仰的真谛。

第二天上午的谘询会议约三十人出席。(田淑珍摄)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