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日新聞

特寫

開放空間服侍觀塘社區
觀潮浸信會與嗎哪餐廳的「跨界」合作

香港不少教會座落社區,甚至擁有整幢獨立建築物,不過基於保安、行政、設施保養等因素,通常這些教會建築物只會在舉辦活動或有崇拜的時候開放。由於近年香港生活空間愈發狹小擠迫,社區設施又不足,不少教會都開始思考如何善用教會空間,特別是在沒有教會活動的時候,如何與社區分享教會空間。位於觀塘的觀潮浸信會,在教會重建過程中,便積極考慮和規劃與觀塘社區分享教會空間,最終成功與突破匯動青年及有異象的青年人合作,於教會大廈內開設非牟利餐廳。餐廳今年七月底正式開張,成為教會面向社區的其中一個橋樑。此外,餐廳亦希望為有需要的青年人提供培訓機會,同時服務區內貧窮人。

使人得福,離開安舒

觀潮浸信會副堂主任鄭佑中牧師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基督徒均會認同教會是要使人得福,不過將這個「使人得福」的觀念和口號轉化成行動,可能就要面對許多不同風險,例如開放教會就會面對保安、保險、行政等方面的挑戰。然而,他認為「離開安舒」是一個很重要的行動,所以觀潮浸信會的同工們一直以來都以不同的方式,包括在講台上分享信息、舉辦異象分享會等,與會友分享成立嗎哪餐廳的異象。透過彼此溝通和聆聽,使教會實踐在七年前重建時已經在構思的「開放教會空間」異象,服侍東九龍區的居民,「回應社區,還福音的債」。

他指出觀潮浸與嗎哪餐廳及突破匯動青年,是一種「講心不講金」的合作,一同建立面向社區的新事工,以三方彼此擁有的專長來促成合作。鄭佑中認為,教會若想要以類似嗎哪餐廳的方式對外開放教會,最重要有信心與眼界,教會內要有同心及願意負擔的領袖,讓整個教會團結起來,而非讓一個美好的事工分裂教會。他指教會的眼界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實踐「天國的事工」時,並非著眼於一個事工為教會帶來了多少人和奉獻的增長,而是讓天國觀念變得更廣闊,甚至是城市宣教的一種新模式。

觀潮浸信會堂主任倪貢明牧師亦提到,開放教會的確會讓教會在行政上多了更多工作,帶來不方便,如需要更常清潔廁所、會有陌生人進出教會等,不過這正是開放教會需要付的代價,亦是教會從神領受異象和方向後,實踐過程中的代價。他說教會並非教友的舒適區,在討論和推動開放教會的時候,教牧同工要讓弟兄姊妹知道和明白,教會不是「屬會友的地方」,而是屬於神的地方,教會只是為神管理祂的地方,善用這些地方。

服侍社區,以非牟利方式運作

與觀潮浸合作,在教會中成立嗎哪餐廳的負責人Leo提到,其實這次並非他首次創業,數年前他曾以嗎哪餐廳的名字創業,不過最後餐廳結業。現在與突破匯動青年及觀潮浸信會合作,於教會內開辦的餐廳既是舊有實踐,也是新嘗試,因為這次嗎哪餐廳並非以商業模式營運,而是會在扣除營運成本後,將所有收益撥捐觀潮浸的「青少年發展基金」,即是以非牟利機構的方式營運。Leo在原來開創的嗎哪餐廳結業後,輾轉透過朋友認識到觀潮浸的同工團隊。他營運餐廳,服侍社區的心志,與觀潮浸希望服侍觀塘社區的異象一致,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了合作的計劃。在過程中,突破匯動青年亦因得悉Leo的見證分享而加入計劃,結果促成了目前三方合作的模式。

在以前營運的餐廳結業後,Leo以兩年的時間等待及準備現時在觀潮浸開辦的嗎哪餐廳。在籌備餐廳的兩年中,Leo本來希望申請政府的資助,不過後來發現政府的資助限制太多,很多餐廳的計劃都不能實踐,因而需要另覓資金。後來幸得有心人透過突破匯動青年的資助,才能成事。雖然在籌備餐廳的首年解決了資金與地方的問題,不過,由於觀潮浸的空間及土地利用條款所限,不一定能開設對外開放的餐廳,需要釐清當中法律問題,讓事工於合法、合情、合理的情況下開始。所以他便需要再多用一年的時間籌劃及證明日後餐廳的工作會與服侍社區的工作有關,最後成功合法地以「訓練基地」的名義及食肆的模式經營嗎哪餐廳。Leo提到,準備申請牌照與符合建築物防火規定等要求並不困難,只需要踏實地完成所有法例上的要求。不過他提醒,不應該有僥倖的心態而走法律的灰色地帶,因為踏錯一步後,就無法回頭。

Leo表示基督徒只要有資源,就應該要將那些資源拿出來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希望能夠透過嗎哪餐廳接觸區內貧窮及弱勢人士,例如目前餐廳內有七成員工在之前沒有任何在餐飲業工作的經驗,部份人士由社工轉介,屬社會中相對邊緣的一群年輕人,亦有自閉或是身心障礙者在其中工作,希望能訓練他們有一技之長,自力更新。另外Leo亦提到在餐廳的營運穩定下來之後,便會推動「派飯」的事工,希望能幫助區內有需要人士。


左起:蔡暉明、Leo、鄭佑中

無牆教會,三方共同實踐

這次觀潮浸信會以非牟利餐廳形式開放教會空間,突破匯動青年亦出了不少力來促成這次的嘗試。負責人蔡暉明提到突破匯動青年能與觀潮浸合作,是因為兩者之間都有相同的初心與異象,希望扎根與服侍所處的社區,認同教會無牆的理念,嘗試使弟兄姊妹一同服侍社區和區內有需要的貧窮人。他指出突破匯動青年兩年前,已有經驗開辦社企模式營運的咖啡店。在加入觀潮浸與嗎哪餐廳的合作計劃前,已經成立了「咖啡與生命基金」,除了目前在佐敦、內地四川開始營辦咖啡店,希望找到有使命的年輕人與他們同行及實踐。因此,在認識Leo後,他們一拍即合,一同參與在與觀潮浸合作的餐廳計劃之中。

蔡暉明提到,在成立嗎哪餐廳的合作過程中,的確有不少困難,但由於合作的三方都有非常明確的目標與彼此信任,三方都是因為「膽敢」冒險,願意因異象踏出信心第一步而成就開放教會空間的合作計劃。當中觀潮浸願意無償開放教會,以及教牧同工願意釋除會友對開放教會的憂慮,是非常難得的嘗試。

蔡暉明說目前的嗎哪餐廳是非常嶄新的嘗試,因為餐廳的商業營運並非以牟利為目標,在扣除所有成本和營運所需之後,會將大部份盈餘歸入觀潮浸的社區發展基金,另外的收入則會奉獻給突破匯動青年的基金;這種合作非常講求彼此的互信。在這次合作之後,希望能起「示範單位」作用,為將來不同機構和教會合作模式,帶來更多想像的可能。

非牟利機構、創業者及教會,三者本身都會有既定的思考模式與處事方式,如何在合作的過程中,互相磨合與彼此合作和學習,並且願意為事工委身和付出代價,是不容易的事。蔡暉明認為這個過程中,有相當不確定的因素,若無堅定的信心與異象,將是非常困難的過程,甚至指出教會若無一定的「覺悟」,其實可以更多其他的方式開放教會,不用選擇這種困難的方式。Leo亦認為這次合作的三方,由於身份角色不同,的確會有一定的磨擦,但是他在這兩年的籌備過程中,發現到這些磨擦並非源於惡意,而是三方都想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所以要有心理準備在過程中,的確會有衝突的可能。

「時:」

【每日新聞】
流堂辦祈禱會
為香港和失去自由者禱告

報道:陳盈恩

【每日新聞】
夏志誠網上講道提廿三條
麥子比喻勉黑暗中作光

報道:鄧力行
  • 頭版專題
  • 【1909期.頭版專題】
    遊走墓園間
    從死看生的一場導賞之旅

    採訪:林倩恆 王澤山
  • 社評
  • 【1909期.社評】
    在十架與空墳之間──復活節禱文

    時代論壇
  • 國際
  • 【情牽一線】
    割禮──約定俗成?(上)

    陳惠琳
  • 文化
  • 【焦點藝評】
    《但願人長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李慧儀
    更多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