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社評

面對環保End Game,誰願背水一戰?

今年有兩股浪潮,成為全球焦點:一方面,以香港抗爭作為代表的爭取民主呼聲,席捲全球;另一方面,全球暖化帶來的環保危機迫在眉睫。十二月初,美國《時代》雜誌揀選了北歐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作為本年度風雲人物,表揚她近年帶領全球新世代在世界各地動員起來,催促各國政府向未來世代問責,盡快齊心減排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導致極地溶冰、極端氣候頻生等現象,近年已愈見明顯清晰;科學界在這方面的警告,亦愈見具體。上月全球就有超過一萬一千名科學家聯署,指人類若不盡快遏止碳排放,不斷惡化的環境災難將會帶來「莫大的苦難」。同月,北美科學界平台利用人工智能作數碼模型推算,警告若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趨勢不減,到二○五○年,全球有多達三億人聚居的沿岸區域會每年都受到洪水威脅。在這推算下,香港的赤鱲角機場島、西九龍,以至九龍灣舊啟德機場一帶等填海得來區域,俱會淪為澤國。而事實上,去年底香港就經歷過超強颱風「山竹」數米高巨浪的大規模破壞。極端氣候的威脅對社會大眾來說,從未如此具體而接近。

然而,這份危機意識能否深入至官方層面,推動香港社會面對「環保End Game」,實在讓人質疑。近期特區政府為了減少抗爭者取得玻璃瓶製作燃燒彈而「斬腳趾避沙蟲」,大量取消棄置玻璃瓶回收點,卻又不另作回收安排,將以數年時間建立起來的相關回收鏈毁於一旦。而在民情洶湧下,特區政府仍然表示會就「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向立法會申請前期研究撥款,無視海平面上升以及極端氣候對人工島的清晰威脅。恐怕除了主事官員,沒有人會看不到箇中的愚昧和不負責任。這種以我為主、政治先行的態度,在國際層面大幅削弱了各國在減排方面的原有合作互信;即使在本地層面,又何嘗不是讓問題無法得以對症下藥?試想像,倘若有如同興建「明日大嶼」計劃的資源,投放於興建防禦性海岸工程、離岸風力發電場,以至其他環保基建,這對香港市民大眾的安全和福祉,是否更為有利?

一個政權是真誠著眼於社群的長遠未來,抑或是短線的政治與經濟利益?環保議題往往就成為其中一塊試金石。對於當前惡化趨勢,能否挽狂瀾於既倒,大家都沒有十足把握。只盼有更多人,不管終末一刻何時到來,都每天盡上大地管家的位份,履行造物主的託付——這份面對End Game的應有態度,你我都要仔細思量,求主光照,求主加力。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