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特寫

台灣大選對台港教會的挑戰與啟迪
專訪陳曉煒牧師

(筆按:去年在台灣媒體看到有關陳曉煒牧師的報道,於是我找上牧師的臉書,開始了交流,今次是我們初次見面。)

台灣大選翌日,下午。結果已塵埃落定,不過在成熟的民主社會中,市面不見大肆慶祝,亦無人呼天搶地。身置這份香港人久違的寧靜,我從四、五十公里外的新北市乘坐機捷來到桃園市,與獨立教會基督教南崁多加教會的陳曉煒牧師見面。當反修例運動在上年六月爆發之際,台灣發生了鬨動一時的長榮航空公司大罷工,陳曉煒因多次與罷工的空中服務員同行而屢見於當地媒體。一個願意在爭議的社會事件中挺身而出的牧者,又會如何看待台港兩地政局的變化,以及對教會的挑戰?確令我好奇。

香港經驗震撼的不只年輕人,還有中年人

會面地點是一家優美的小咖啡店,令人頓然忘記了:卅二年前,這塊土地的國民才第一次呼吸到自由的空氣。戒嚴時期俱往矣,但台灣社會不乏受苦的靈魂。幾年前,陳曉煒已開始關注同區的長榮空服員超時工作、疲勞航班等問題,並開始無償提供堂會場地予空服員工會使用,可見他素來心繫基督信仰的社會責任。這讓我更有興趣了解陳牧師的教會成長背景。

陳曉煒畢業於隸屬台灣基督教長老會(下稱「長老會」)的台南神學院。其風骨除了與稟性有關,看來也不能否定神學院對他的影響。建校的馬雅各(James Maxwell, 1836-1921)是英國長老會的傳教士,與同期來自加拿大長老會的馬偕牧師(George MacKay, 1844-1901)等人在台灣開始傳教事業。一九五一年,兩會合併,英加教會文化自然是台灣長老會的基礎,也意味他們與從中國大陸退守到台灣、較為主張順服政府的國語教會有所不同。前者在一九七七年發表〈人權宣言〉,以及一九九○年向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及家屬道歉,就是兩個顯赫的例子。

而這兩大台灣教會體系的背景既迥然不同,也自然令兩者對香港反修例運動的回應不一。然而,相對國語教會較多以迴避或蜻蜓點水的方式回應香港政局,希冀轉移年輕人的視線,陳曉煒認為長老會各堂會也有不同的做法。固然有部份牧者會高調回應,在講壇、祈禱會提及香港局勢,但也有低調者。假若教會剛好在「深藍」地區,更可能選擇束之高閣。不過就他的觀察,就算有個別信徒暗暗因為對港立場不同而轉堂會,整體而言並不影響台灣教會的穩定。我不禁追問:香港形勢實際上如何影響台灣的格局?會否只是港人自作多情?

陳曉煒就指,香港議題顯然泛起了台灣尤其中年及年輕一輩對「芒果乾」(亡國感)的擔憂。大選後,很多人都聚焦在年輕人的投票行為(約三百一十一萬票),但按中央選舉委員會的數據,四十至四十九歲才是最多人投票的一群(約三百七十四萬票),比傳統投票意欲較高的老年人更踴躍。屬於這一年齡組別、育有一子的陳曉煒以為,中國如此粗暴地對待香港,對中年人衝擊很大。「香港發生的事和中國所說的不一樣。說好五十年的『馬照跑、舞照跳』,短短二十幾年,一切就不同了。」他們除了與年輕人一樣,深怕香港經驗會在不久的將來在台灣重演,還會顧念自己正在成長與求學的孩子。「有一天,他們和香港的年輕人一樣,都必須捍衛自己的未來。」可以看出牧師為人父親打從心底而發的憂心。

確實,父母當下能做的,就是運用手上的一票,盡力為下一代留下最大的保障。他續說,除了蔡英文之外,其他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宋楚瑜)有關對中立場都說得不夠清晰。可見「小英」能打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史的得票紀錄當選,著實不能只「歸功」於年輕一代的「天然獨」意識,誠然亦是不少國民對帝國威脅的反射。

台灣兩大教會體系同遭年輕一代鄙薄

而這種反射除了「反中」一面,也有「撐港」一面。教會作為社會的一部份,當然也見其痕跡。陳曉煒留意到,長老會裡有不少年輕信徒關注香港議題,或辦研討會,或做連儂牆,甚至發起支持反修例的活動。事出必有因。古東亞史專家魯賓斯坦(Murray Rubinstein,1942-)說過,長老會是宗教團體持續本土化的範例。這個宗派本土意識既較重,內有這些「反中」、「撐港」的舉動,亦在情理之中。

但是,台灣社會很難忽略投給韓國瑜的五百多萬人。更何況在立法委員(多簡稱「立委」)選舉中,國民黨得到的政黨票與民進黨旗鼓相當,也反映出台灣政局不是一句「親美的民進黨大捷,親中的國民黨不振」就能定音。同理,即使香港人未必認同國語教會的意識形態,我們也不能將之排除在外。令我訝異的是,陳曉煒指國語教會曾吸納不少年輕信徒,甚至有從長老會轉到國語教會的情況。部份原因可能是長老會的禮儀比較傳統,而國語教會早在一九八○年代起就開始引進靈恩運動,不過他認為成功神學對後者的影響更不容忽視。

可是,正當年輕人對國語教會愈發感興趣的時候,一個重要的政治因素卻把他們不分體系的從台灣教會「趕走」。這個因素,就是家庭倫理的議題。台灣關於同志權益的討論始於一九九○年代,但近年社會對同志議題愈發開放,觸動了台灣教會界的神經。二○一六年,台灣有基督徒組成「信心希望聯盟」,參與立委選舉小試牛刀,得票約二十萬。兩年後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基督教勢力再接再厲,推動「愛家公投」,「反同」成為了國語、長老(主要是台灣南部)體系合作的「契機」。結果順利通過公投門檻,同志議題的立場更被認為是民進黨選舉大敗主因之一,教會一時聲勢浩大。

然而,所謂「福兮禍之所伏」,教會意識不到自己的「反同」言行(即使他們堅稱自己沒有「反同」)受到年輕一代的唾棄。網絡充斥著挖苦基督教的資訊,年輕信徒也深感教會所言的愛心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便相繼離開。陳曉煒對此表示惋惜。就他的理解,這幾年離開國語教會的年輕信徒亦不見得會回流到長老會,結果整體台灣教會不斷流失年輕一代。適逢「芒果乾」成為了今次大選主軸,基督教政黨「安定力量」得到的政黨票竟然只有慘淡的九萬多。台灣基督教的疲態,可見一斑。雖然成因不一,台港教會的傳承問題,似乎在動盪的東亞格局下都面對嚴峻的挑戰。


訪後感:台港教會急需改革,但不願改、不懂改

訪問途中,陳牧師與我分享兩段「安定力量」競選的短片。一段是孫中山顯靈倡議「傳統家庭價值」的重要,另一段是電影《復仇者聯盟》的二次製作,把對白全部改為「投4號」(政黨票的號碼)。如此荒誕的宣傳方法,令我想起記者龔雋幃談及台灣網紅政治現象時的提醒:「很多也只學到了皮毛,表面看上去似乎像回事,裡頭全是另一回事......自討沒趣還不打緊,更沉重的打擊是想當網紅不成反成網『轟』。」國父顯靈一段,據說就被網民以「孫中山情史豐富」為由取笑。雖然兩地面對的政經問題各有不同,但我發現最為人詬病之處,就是台港教會在政治環境驟變的大局下仍未弄清時代的風向與語言。用牧師的講法,教會假若困在自己的象牙塔,就會活在平行時空之中。難怪近年兩地基督教界不時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鬧劇——使命不成,反有辱主名。

話雖如此,無論台港教會是不願改革,或不懂改革,時代的變遷還是不會等人的。即使兩地處境有異,台灣教會未必會因反修例運動而分裂,不代表他們沒有政治議題帶來的分歧與挑戰。美中兩個大國的角力,處在新冷戰前線的台港很難倖免。藍綠相爭下的台灣教會也好,藍黃交惡下的香港教會也好,若食古不化,堅持以昔日的神學知識、管理教會的經驗去應對大時代,只會與上帝所愛的世界愈走愈遠。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