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時代講場最新文章

信仰與媒體科技的「疫」思維

一場肺炎疫情,大大打亂了很多教會聚會活動的安排,如何在限制中讓信徒繼續經歷信仰生活,令很多牧者、執事、領袖們費煞思量。港島東教會牧者確診、新加坡牧者與教會弟兄姊妹同時染病,更催化教會加速實施網上崇拜和相關應變安排。

以媒體科技體驗信仰

透過媒體科技體驗信仰並不是新事。根據Barna Group於2015年的調查1,在美國新教牧者當中,87%認為透過互聯網獲得信仰的支援和體驗是「神學上可接受」的。在同一項調查中,接近一半的被訪牧者相信在未來十年內,信徒會完全依靠互聯網體驗信仰。Lifeway Research的2017調查2,也顯示84%的美國新教教會正積極應用Facebook在事工上。

聚焦香港,教會使用科技的進程一般較國外教會緩慢。香港全面性的教會調查不多,較普及的是每五年一次的香港教會普查3。2014年結果指出,18%的本地教會和65%的國際教會設立了教會Facebook專頁。一般相信在即將公佈的2019年普查結果中,這項數字會大為上升。

觀乎過去數週的情況,以及透過不同牧者的分享,筆者留意到有不少教會,即便是較為傳統、在過去也不多應用媒體科技的教會,亦紛紛推出網上錄播或直播崇拜,有部份更完全取消了會堂聚會,而只透過網上平台讓弟兄姊妹在家一起敬拜主。對教會來說,改變崇拜模式豈是小事?我們不能不感激眾牧者和領袖們在疫情嚴峻之時的快速應變。然而筆者相信,這種應變是出於教會驚覺不能昧於形勢,在抗疫的原則下,所採取的暫時性措施。疫情一旦紓緩,相信教會都會回歸以實體為本的模式。當然,能與弟兄姊妹除下口罩相見重聚,是大家都期待的。從長遠的教會發展和牧養考慮,這些在非常時期實施的虛擬體驗,如何積累成為造就教會和弟兄姊妹的經驗?

能與不能(How)及為與不為(Why)?

筆者曾嘗試以聖經神學為研究基礎,並以社會學家Everett Rogers於六十年代建立的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作為理論框架,研究香港教會群體採用社交媒體的進程和當中的經驗4。研究的動機,是在過去一二十年間,隨著媒體科技的發展,信徒上網的時間愈見增加;當信徒都將時間和專注力放在虛擬世界的時候,教會在哪裡?研究的資料搜集過程,是透過於2017年9至12月與一群早年已開始使用社交媒體的教會「先行者」作深度訪問,當中的主題分析和歸納出來的事工契機,或許可與今天的情況作比對和參考。

研究的其一結論,是媒體科技在事工上的定性與角色,影響著這科技會否被教會長期地被採用。反過來說,教會在媒體科技上表現「三分鐘熱度」,往往由於教會在採用時,教會領袖之間缺乏全盤的討論和共識,而只單純以短期解困角度去思考。綜觀今天的香港教會群體,領袖們一般對科技玩意不像國外般熱衷,媒體科技成為了手段,卻不多著眼其在牧養或佈道工作上的定位;相關的討論也只是在萌芽階段,或是停留在「能與不能」的技術層面(How),遑論更核心的「為與不為」分析(Why)。一旦處境改變了,困難渡過了,一切打回原形,今天實戰應用的經驗也浪費了。

今天因著疫情的原故,教會群體間對網上工具眾說紛紜。網上崇拜減少人群聚集,合乎抗疫原則。從教會角度,網上平台僅是折衷權宜之策,還是在困境中讓會眾敬拜上帝的會幕?注重聖樂的教會,莊嚴隆重的詩班應如何在網上崇拜高舉神的權能?在注重眼球、速度與效率的虛擬世界,講道是否也得短而精?信徒不能共在一處,如何將聖禮道成肉身的意義表達出來?媒體平台可以提供怎樣的互動,讓會眾參與在崇拜禮儀當中,而不只是隔岸觀火?肢體間著重結連與相交,在網上聚會如何做到同感一靈?信徒群體著重互相砥礪守望,在虛擬世界上如何維持這種團契,而不是發展純個人的信仰?在隔著熒光幕的虛擬世界與弟兄姊妹交往,人會否流露不一樣的性情,牧者應如何辨識?網上的聚會能否有效接觸慕道或未信群體,成為福音的媒介?對於不大掌握科技的信徒們,怎樣繼續與他們結連?不諳科技的牧者,如何適應牧養方式的轉變?……一連串的問題,皆圍繞媒體科技「為與不為」的範疇。

「為與不為」的神學辨識領域

一直研究信仰與媒體科技的學者Heidi Campbell(2013)5歸納了過去一二十年間相關的跨領域研究,指出兩者的千絲萬縷關係,大致體現在六個方面:禮儀、信徒身份、信仰群體建立、權力轉變、真實與虛擬的信仰經驗,以及宗教的定義和發展;以上提出的具體問題,亦可歸納在這六項領域之中。然而,在教會採用媒體科技的決定上,沒有牧者領袖會先進行一場學術研究;反正很多教會事工都是憑著信心、跌跌碰碰向前走。但若沒有對「為與不為」的問題有一定把握,教會要推行社交媒體的事工,就舉步為艱。學者們提出的相關領域,或許有助教會在迅速的轉變中掌握箇中要領。

香港一千三百多家教會各有特色,對以上的問題自然也應該有不同的答案。重點不在於取態如何、答案如何,而是在於牧者領袖們,按適合教會實況而作出辨識,對媒體科技「為與不為」有較清晰和合一的理解,至為上策。筆者在研究過程中,觀察到一些教會甚少使用媒體科技,並不是因為技術層面掌握不了,而是教會對媒體科技的認知不足、缺乏討論,甚至是產生抗拒而導致裹足不前的結果。

近年香港社會形勢急劇轉變,牧者領袖們屢屢經歷著從未遇過的考驗。教會群體未來要面對的挑戰,豈會止於疫情?媒體科技可扮演甚麼的角色?從應對是次疫情所結集的經驗,將預備教會在日後面對嚴峻挑戰時更有把握。

作者為伯特利神學院轉化型領導學博士畢業生內文粗體為作者所標示。)


1. Barna Research Group, "The Rise of the @Pastor," Barna Research Group. https://www.barna.com/research/the-rise-of-the-pastor/.
2. Bob Smietana, "Most Churches Offer Wi-Fi but Skip Twitter," LifeWay Research. https://lifewayresearch.com/2018/01/09/most-churches-offer-free-wi-fi-but-skip-twitter/.
3. Research Group on 2014 Hong Kong Church Survey. 2014 Hong Kong Church Survey - the Collection of Statistical Data. Hong Kong: Hong Kong Church Renewal Movement, 2015.
4.  Yu, Kendrew, “Adoption of Social Media for Ministry by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Dissertation, Bethel Bible Seminary, Hong Kong, 2019.
5. Campbell, Heidi. Digital Religion: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Practice in New Media Worlds.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城市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