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流堂研討會反思網絡教會神學及實踐
高銘謙︰網上崇拜並不違反聖經教導

【時代論壇訊】因應新型肺炎疫情,很多本港教會都改用網上崇拜。這種聚會形式,對不少教會以至信徒而言都是新鮮事。從網上崇拜是否符合聖經教導,以至教會可如何優化網上崇拜流程,令其更貼近實體崇拜,是不少教會領袖關心的焦點。三月二日,Flow Church流堂(下稱流堂)透過視像會議形式舉辦了一場網上研討會,探討有關議題,有超過二百人次在線參與。舊約教授高銘謙博士認為,實體崇拜固然是最理想的,但教會因應時勢,將崇拜改為網上進行亦無不可。有講員更認為網絡崇拜能成為散播福音契機。

高銘謙︰新約時期猶如無線上網

建道神學院聖經系副教授高銘謙博士首先提到在舊約時期,聖殿建在錫安山上。當時的以色列人相信,這處是全地的中心,亦惟有這地方,才可以收集人們的禱告、讚美,送到天上的聖所。而上帝就在天上,收集來自地上的訊息。到了新約時期,在約一51,耶穌指出神的使者「上去下來」,是引用自創廿八章雅各夢見天梯,認為這是連接至天上神殿的梯子(天地線),並將那地命名為伯特利。耶穌認為自己就是那天梯,承傳了伯特利的傳統。

高銘謙亦引用約二19-22,指出耶穌比喻自己身體就是聖殿。在新時代,人不再需要拘束於天地線,重點在於要以心靈誠實敬拜上主,亦即要用聖靈和真理來敬拜。至於甚麼是真理,耶穌在十四章6節已說明,祂就是真理。

若要以上網為比喻,高銘謙形容舊約時期有如是固網連線上網,人要到聖殿才可與天上的聖所連接;到了新約時期則有如無線上網,以耶穌基督為網絡的中心點。對於現時盛行的網上崇拜,高銘謙認為這不會違背聖經教導。本身「聚會」一詞的意思是聚集。因應時勢,眾人在網上同心敬拜,並無問題。實體崇拜固然是最理想的,但改為網上進行亦無不可。

譚子舜︰上主可透過網上崇拜對人說話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下稱恩福堂)崇拜範疇主管譚子舜牧師稱,網上崇拜是近年才出現的概念,而到了近兩個月才普及化。他認為崇拜是三一神與人相遇、對話的場景。在相遇中,人們會組合成屬神的群體,而任何崇拜最終都會連於基督。

譚子舜指出,崇拜既是從上而下,也是從下而上的溝通。這是指一切始於上主,過程中因著聖靈的大能,差遣耶穌臨到世間。透過耶穌基督,人能把心意更新,與上主建立關係。而人要與上主溝通,必須靠賴聖靈的大能。故此任何在地上的聚集、敬拜,能夠成功實踐,全是父神的功勞。由此可見,實體崇拜與網上崇拜沒甚大分別,當中的要素皆是由上主來成全。他強調,上主是全能的,可透過不同的媒介,包括進行網上崇拜向我們說話。

對於何謂投入於崇拜之中,譚子舜認為可以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四方面來衡量。人的情緒、靈性、思想及動作,各方面的官感都要參與其中,才算是投入在崇拜。在現實層面,教會可藉不同東西,例如玻璃上的畫像、浸池內的水、聖餐,提醒信徒投入於與神對話,以最好的狀態參與崇拜。他補充,人對身處的環境會有不同的感受,會有不同的反應。由此引伸至網上崇拜,他認為堂會牧者需思考如何可令人醒覺神聖的介入,以至投入參與網上崇拜。

譚子舜亦引用弗二19-20及四16,指出崇拜不是一個人的,而是眾人各有角色,互相補足,一同建立所得。對於如何從網上崇拜建立信徒的群體性,他指以他的經驗,直播崇拜會比錄播崇拜為好,因前者可以讓眾人即時參與討論;而錄播崇拜有如是電視節目,時間上的不一致,難以建立會眾的群體性,效果會打了折扣。

麥濬思︰藉網上崇拜服侍網上信徒

流堂核心委員、Milk & Honey Worship團長麥濬思曾有多次籌備網上崇拜的經驗。他以流堂的經驗為例,指出於流堂在二○一八年已開始嘗試於網上轉播實體聚會,互動以現場會眾為主,一般網民為副。到了二○一九年十月,流堂首次嘗試網上崇拜,而在今年農曆大年初一亦有舉行網上崇拜,對象主要為網上的信徒。他提到,流堂的網上崇拜特點是以網絡凝聚信徒,並差遣他們在網絡分散,而當中事奉團隊成員會互相信任。至於教會群體則是有機的,容易接納變化,同時容易進行互動。

麥濬思指流堂有如是在網絡植堂。因應網絡文化的轉變,有時少不了就熱門話題「抽水」,但重點仍是服事網上的弟兄姊妹。網絡崇拜不只是為今次疫情而設,而是以此配合整個教會事工,傳揚福音。

麥濬思亦表示,崇拜是上主期望人遇見祂而設立的場景,事奉團隊是與會眾一同建立整場崇拜,主持人只是當中的協調者。他憶述有次網上崇拜出現技術問題,會眾不但並無怨言,反而藉留言互相提點,並配合事奉團隊參與崇拜。這次經歷令他十分感動,也反映信徒在網上亦能表現出應有的品格。

他強調,會眾不是崇拜的旁觀者,排除於事奉人員以外,反而是主動的參與者,是崇拜重要的組成部份。對於堂會而言,網上崇拜亦是重要的,展示對神的真實態度。他認為於疫情過後,本港堂會需思考如何善用網絡空間,甚至協助教會轉型。堂會應不只是在真實世界,亦進入網絡世界中,與網民同在,甚至將他們帶至實體聚會並加以栽培。

直播崇拜較錄播崇拜具優勢

於答問環節,部份講者提到網絡與實體崇拜感受的分別。麥濬思表示雖然他作為崇拜的帶領者,感到實體與網上崇拜沒多大分別,但網上崇拜的確會影響到與會眾之間的互動,不能真正得知身邊會眾的需要。譚子舜則表示近數星期恩福堂採用錄播崇拜,他會與家人在家中一同觀看。雖然他們會與實體崇拜一樣跟隨進行不同程序,但期間仍會有分心的時候,亦因身處於不同的空間,感覺上真的有所分別。他認為信徒參與網上崇拜時,需要有強大的意志力,將該時段分別為聖。高銘謙則表示他是網上崇拜的製作人之一,負責講道部份。當他講道時,面向的只有鏡頭,看不到台下會眾之間的交流,始終會感到有所欠缺。

有關網上崇拜的形式,有些教會選擇直播崇拜,亦有些教會採用錄播形式。高銘謙認為,直播比錄播好。他解釋指,猶太人於被擄時期,聖殿被毀,其中一項當務之急是維繫身份認同。當時他們除了化獻祭為禱告,另外是建立分別為聖習慣。身處不同地方的猶太人,會同步守安息日,有如今天教會進行直播崇拜時,會眾於不同地方一同參與。至於錄播崇拜,則屬於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譚子舜則認同直播崇拜效果會較好,認為會眾同時間一同參與,才能建立群體。麥濬思則表示,人會把握時機而作出回應,經歷上主的臨在。這種經歷,是錄播崇拜難以比擬的。正如平日崇拜時樂手即場演奏會比播放音樂好,較能產生會眾刻下共鳴。

幫助會眾投入網上崇拜的方法

流堂創辦人、當晚主持陳韋安博士表示,很多網民對可否參與其他教會的網上崇拜感到疑惑。譚子舜表示他當然會參與恩福堂的網上崇拜,但亦會參與其他教會的網上崇拜。高銘謙指出,信徒多只參與自己教會網上崇拜是關乎群體歸屬感的問題,認為其他教會的聚會是沒法取代的。他相信,這不只是網上崇拜的問題,往日都有不少信徒同時參與不同教會的崇拜,在教內是普遍的事。

陳韋安亦提到,網上崇拜的觀看人數比實體崇拜參與人數明顯較少,可能反映會眾轉而參與其他教會崇拜。高銘謙相信,不少信徒一家人只打開一部裝置參與網上崇拜,觀看人數較低是正常的,並不能完全反映現實。麥濬思則補充,網上崇拜觀看人數亦與信徒面對的網絡狀況、裝置問題有關。若是有堂會有較多長者,不太懂參與網上崇拜,亦會令數字偏低。他建議,這類教會可考慮為年長會眾提供技術支援,例如指導如何參與網上崇拜,甚至將崇拜過程錄影燒製成DVD,提供予完全不能上網參與的會眾。

對於如何改善網上崇拜的神聖感,高銘謙分享指他所屬的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友愛堂(下稱友愛堂)會於網上崇拜開始前,設有倒數時計,可以讓會眾建立心理預備。故此,這亦是直播崇拜相比錄播崇拜的一項優勢。譚子舜表示,恩福堂下月會嘗試直播聚會,建立會眾分別為聖的感覺。現時則由領禱的同工以言語提醒會眾,令他們可專心參與接著舉行的崇拜。

網上崇拜對未來教會發展的影響

有網民提到網上崇拜的模式較配合年輕人的口味,詢問如何可照顧年長會眾的需要。麥濬思表示這反映網上崇拜同樣需要分齡進行,內容、顯示方式要因應需要而調節。雖然堂會同工需花更多時間,但都是值得的。高銘謙表示,友愛堂會分為兩堂青年人及成年人兩場崇拜,分開進行。兩場的內容顯示方式會有分別,例如青年人崇拜會有倒數時計。此外,友愛堂平日亦要跟進年長會眾如何參與網上崇拜。譚子舜表示,恩福堂亦有分齡崇拜。由於他負責大堂崇拜部份,所以風格會偏向成年人。

對於網上崇拜將如何影響本港堂會崇拜的發展,譚子舜認為很多堂會都是被迫舉行網上崇拜。雖然他相信這是契機,但對於如何引申至實體崇拜的改變仍有所懷疑。高銘謙相信將出現去中心化及分散的現象,可以豐富、擴展堂會的事工,甚至透過網絡聚會招聚少有聯絡的會眾。麥濬思則認為,不少堂會向來視網絡事工只是開設教會網頁及社交專頁,今次是一個機會,建立網民的屬靈之旅,讓他們認識福音。例如有會眾在家中參與網上崇拜時,刻意調高音量,讓家人得知崇拜以至對內容產生興趣,成為散播福音的契機,最終可引領這些慕道者至實體的群體。他認為談到傳福音,堂會可思考如何以網絡方式傳福音予當代的人。

是次研討會為由流堂主辦、G-Power青少年事工聯盟協辦的「香港教會網絡生態線上研討會」的第一講,主題為「不在教堂,也不在耶路撒冷——網上崇拜的神學反思與實踐」。此系列研討會於三月二日至四舉行,第二晚及第三晚主題為「我信聖徒網絡相通——如何預備教會網絡聚會?」及「讓教會成為online——香港教會網絡發展前瞻與想像」,第三晚講座稍後將再有專文報道。

當晚講座內容重溫: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請選擇:💳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