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流堂研讨会分析未来发展网络教会方向
李牧权:教会需在自媒体年代把握机遇

【时代论坛讯】因着疫情关系,教会的网络发展进入新阶段,教会应如何实践网络教会?网络教会会否取代实体教会?发展网络教会有什么隐忧?由Flow Church流堂主办的「香港教会网络生态线上研讨会」的第三讲,从教会营运角度,前瞻与想像香港教会未来的网络蓝图。

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企划副主任李牧权传道长期于台湾服事,他认为教会势必成为online(线上),这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就像在智能手机上可以查阅圣经后,已经愈来愈少人阅读实体圣经,所以教会需要正面迎战。李牧权指,新一代(九五年以后出生)的人是「数位原住民」,他们从出生便接触数位科技与数位文化,对数位熟悉,并不需要刻意学习。因此,想传福音给这个世代的人就需要用他们的方式。李牧权指,面对网络教会的趋势,教会可能担心「教会商品化」的危机:人们会选择设计美观、唱歌动听的网上崇拜,使教会沦为产品;而教会为了满足「顾客」而无法专注于敬拜上帝和让人认识信仰。他认为,如果教会因为担心被商品化、担心做得不够好而不去尝试,这样的心态是错的。因为尝试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赢得掌声,而是为了使用新时代的方式向新世代传福音;并不是自己在做尝试,而是有神的同在,为的是福音。李牧权提到,五百年前印刷术的出现,教会得以宣传基督教教义,带动宗教改革,促成新教创立。如今,社会踏进「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媒体,我们也应该把握机会带动教会改变。

至于实体和虚拟的问题,李牧权以耶稣道成肉身来回应,他笑言耶稣在地上只有卅三年,自耶稣升天后,一切都成了虚拟的。如果我们着重虚拟和实体,与问「耶稣是否真的存在?」这个问题无异。最重要的并不是形式的虚与实,而是在空间下能否见证上帝。李牧权又引用后现代法国哲学家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的「拟像超真实主义」,该学说指在现代世界中,符号所创造出的世界,尤其是电视电脑影像,就是真实。「下一代不会再执着分辨是实体还是虚拟」,他们会认为从数位中所见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他们重视的是能够透过媒体知道什么。

有人指网络教会存在「数位落差」问题,即社会上不同年龄、经济、阶级背景的人,使用数位产品的机会与能力上的差异。李牧权认为这不可避免,但这反而可能会为教会带来合一:教会与教会之间可以把各自拥有的资源互相分享;而教会内,因为社会运动使教会流失了很多年轻人,如果教会可以把握这次机会,给年轻人资源和机会去尝试经营网络教会的技能,大家不需讲政见,只讲实际的操作,可以开创话题让上下代一起讨论,成为重新形塑世代合一的契机。

王礽福:以网络思维经营教会才能应对环境转变

宣道出版社社长王礽福传道分享的主题为「反者,道之动」。他强调网络教会不是把全间教会搬上网络,而是用网络思维经营教会,最终网络可以只占一部份。王礽福以二○一四年雨伞运动和二○一九年反送中运动为例,反思现时「神学进不了教会,但政治正确进了教会」,批判传统教会规模变得大到不能犯错、安全系数太高,以致他们认为有争议的行动统统不能做;加上传统教会开始官僚化,事事要按程序,这些原因都令教会失去灵活性。

所谓经营教会的网络思维,王礽福提出「碎片化结连」的组织模式,即举办很多小规模的事工,他认为教会需要运用此模式应对环境转变,因教会网络能够几乎零成本,以及灵活、有效率地举办活动回应时代。他以多个由他策划的活动为例,详细说明「碎片化结连」的具体操作。首先他以由香港基督教教牧联署筹委会及教牧关怀团主办的「通识大补课」讲座(敲碎玻璃之后——如何作政治伦理判断?)为例。当时示威者于七月一日冲入立法会,王礽福于翌日上午与香港浸会大学宗哲系教授罗秉祥博士网聊,下午便定案出宣传,再于七月三日出海报以及进行网络宣传。整个活动筹备过程只花了一天时间,而在七月八日活动当日,共有超过七百人现场参与。王礽福再以「辛福台」为例子,他在去年十月二十二日与陈恩明牧师、春丽(欧建梁)决定成立基督教网媒,十一月五日便开始首播。他指辛福台有「五无」,即「无大台、无大老、无银两、无禁忌、无远弗届(有海外观众)」,强调辛福台没有任何物资,拥有一个方便「执笠」的架构,实践「碎片化」模式,一台一节目,不会扩张。

王礽福更是「荣光敬拜事工」其中一位创办人,他指分色牧养不仅是分开黄、蓝两派信徒,更是站在「黄丝」的角度追问:是怎样的教导与架构,容让那些不明事理、不明神学的「蓝丝」当权,使教会对公义噤声?他续以「荣光敬拜事工」的特色,分析如何实践「碎片化结连」组织模式。首先,他们以最低成本经营教会,避免被不动产限制行动灵活性,以致举办一些回应社会的活动时,不怕被「蓝丝」信徒以奉献金额威胁,可以专注于信仰本质,为公义发声。第二,他们以极简模式营运教会,只举办崇拜,鼓励信徒以「荣光人」身份对外奉献,扩展他们的天国观。第三,透过最低限度的信仰生活预习家庭教会模式,预备面对香港教会被中共打压的情况。第四,他们的讲道强调信仰包含艰辛、辛苦与代价,以「辛福音」对抗「幸福音」,认为讲道是演绎「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的过程,操练会众的思辩能力。第五,他们欢迎信徒「一人多堂」,不论别的堂会信徒最终决定当「两栖信徒」,决定留下,还是回归原本堂会,他们都欢迎。

王礽福认为荣光敬拜事工强调不是建立教会,而是建立人,因此如何动员和为信徒充权才是最重要的事。而「碎片化结连」的特色就是动员力强,以共同的使命、信念、事工来招聚群众;也因为这样的组织模式无资产,所以进入的门槛低、结束的挣扎少,做事便能无禁忌,由群众决定其存亡。王礽福估计,若网上崇拜持续下去,信徒被充权,发现举办网上事工很容易,往后会有大量以网络为基础的事工出现。同时,传统教会如果不大变阵,影响力将逐步减弱;而缺乏互动能力的领袖权威将会下降。

陈韦安:网络把教会空间生活重新定义

流堂创办人陈韦安博士指,这场疫情虽然拆掉教会很多传统的形式——团契和崇拜的形式都改变了,但教会却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思考教会的本质,透过网络重新定义教会的空间、生活、宣讲和群体。他首先回顾二十年来网络教会的历史:从电邮传送会讯给会众、基督教网上学习资源中心、只供会员登入存取私人资讯的教会网页,到互动性更高、使资讯不再是单向发放的基督教面书专页,及约三年前「神学路思」第一次打破常规,以智能手机在面书直播讲道,再到了现在教会信徒以WhatsApp沟通,成为重要的牧养工具。

陈韦安以此回顾带出第一个重点:重新定义教会空间。网络不是传递讯息媒介,而是空间本身。他指,过往教会的网页就如他们的后花园,只摆放教会实体聚会的纪录,这种做法只是把网络当成传递讯息媒介。陈韦安认为教会的存在不单在教会堂址,更需要存在于网络之中,因为网络本身就是一个领域,而不只是载体。第二,重新定义教会生活。陈韦安指过往的教会聚会模式很定时,如在周六日或晚上聚会。现在有WhatsApp团契,大家会在群组内讲笑、吵架,有很真实的关系,扩阔了信徒的教会生活。陈韦安提到在网络时代,「基督徒网民」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他们处于堂会和基督教机构之间,不容忽视。他们之间会有信仰的交流,彼此安慰和劝喻,把教会生活延伸至网络。

第三,重新定义宣讲。陈韦安重申,宣告耶稣是主并不是把offline(线下)的纪录放上网,如把本来已经很沉闷的讲道录影下来、放上网,这只会更闷,所以网络宣教需要透过声音、影画、剪接表达圣言,重新演绎讲道,令圣道更丰富。陈韦安认为,现时教会传福音的模式需要範式转移,他举例,网上福音见证短片没有人收看,相反「连登仔」在网上讨论区连登开帖文却能成功介绍网民返教会,指出以旧模式理解网络崇拜无法接触到外面更多的人。陈韦安更提及哥林多前书九章20-22节「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而「向连登仔,我就作连登仔,为要得连登仔」,带出以新方式宣讲的重要性。第四,重新定义教会群体。陈韦安认为要将信徒从会员、会友的身份延伸出去,成为网友,让教会群体不再由堂会定义。他们不再纯粹是教会会友,网络能让群体更多元化,扩阔群体。至于如何实践网络教会,他认为内容要符合网络生活,强调「道+媒体+设计」,如果教会想长远、持续地发展网络教会,需要考虑投放更多资源,尊重基督徒设计者及媒体工作者,而不是剥削他们,也要更重视视觉美。

网络教会同样能作出牧养

研讨会进行期间,出席者提出问题,其后主持人在问答环节把问题归纳,交由讲员回应。被问到网络教会实际如何操作,王礽福回应其实传道人并不是在各方面都擅长,可以善用现有资源。他举例,有传道人与弟兄姊妹一起收看辛福台节目,然后有接续的讨论。他认为牧者透过已有知识解答弟兄姊妹问题,与别人连结,在陪伴过程其实已经产生了牧养功能。而被问到发展教会网络有什么隐忧,李牧权回应,其实有网络教会不代表没有实体教会,两者是并存的,网络或许只占小部份,但仍是非常重要的。他指网络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群体,而实体则可以进行关怀行动,互相配合。此外,也有人问到「倘若香港教会被打压会有什么出路?」和「有资产的教会如何借这个时机轻盈化?」等问题。

是次研讨会为由流堂主办的「香港教会网络生态线上研讨会」的第三讲,主题名为「让教会成为online——香港教会网络发展前瞻与想像」,主持为流堂核心委员潘智刚传道,已于三月四日晚上举行。此系列研讨会于三月二日至四日举行,首晚及第二晚主题为「不在教堂,也不在耶路撒冷——网上崇拜的神学反思与实践」及「我信圣徒网络相通——如何预备教会网络聚会?」,可在本报重温相关报道。

当晚讲座内容重温:

 


守护自由空间,请支持基督教《时代论坛》
请选择:💳 网上捐款(信用卡)
⚡️转数快FPS - 51100803(注明奉献,如需收据请附姓名及电话)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