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編輯desktop】

疫症之下,我們為了甚麼而活著?

這些抗疫的日子以來,看見服侍基層的前線教會團體的努力,我們的編輯團隊都在思考怎樣讓讀者知道得更多:有關基層朋友面對疫情的情況,以及這些團體的付出。於是,造就了今期《時代論壇》頭版的這個專題。實習記者李嘉鈞Ann訪問她向來投身的一團火義補計劃了解基層學生的學習情況,編輯同工麥嘉殷Donna和兼職記者(也是前實習同學)李靜蕙AJ則親身跟隨工業福音團契和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近期的探訪行動,實地觀察和整理所見所思。

上週五(三月六日)晚上,我也有幸跟靜蕙AJ一起出隊隨無家者協會探訪。由晚上九時多到凌晨接近兩時,我們從沙田、大埔走到北區探訪露宿者和在麥當勞休息的朋友。過程中,很感受到協會同工和義工團隊關心無家者的熱誠:這小隊每週出隊一次,無家者都已經與他們建立了很好的關係,會稱呼彼此的名字,並坦白地說出自己的情況。同工Olivia和Dickson幾乎都記得每位無家者的情況,又悉心關懷他們生活需要。即使是在麥當勞第一次接觸的人,大多都對團隊深夜探訪關懷和送上口罩的舉動反應正面和感到高興,故也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那天晚上,我真的感覺,那是生命間真誠關注和交流的過程,而不是充滿施予概念的那種「服侍」。

協會同工說,原定出隊時間到大約凌晨一點完結。但因為不少基層朋友疫情下仍然「無工開」,手停口停,故當晚的幾間麥當勞也比之前明顯多了人聚集,結果跟很多初次見面的朋友聊天,也遲了結束出隊。身旁的同工AJ因為很年輕,當然還很熱血和精神;我卻感覺自己已快沒電要回家休息,真的不再年輕了(相比她而言),但心裡又記念那些長期沒有安穩住所好好休息的朋友。

回到辦公室,與麥嘉殷Donna一起思前想後,仔細修訂文稿內容和構思題目。想了很久,Donna突然從羅馬書八章的金句想到「不能隔絕的愛」,我說,不如稍改為「不能隔離的愛」吧,好像更符合近期氛圍。再想副題,原本我們想寫甚麼「教會機構探訪在疫情中基層生活」、「被zoom遠了的基層」之類,可是想著想著,這仍是充滿中產思維的闡述。最後,終於想到了,這都是「基層教我們的那些事」——那些對生命的超強抗逆力、對上主的信心、對別人的關愛。

專題做完了,這「chur爆」的一期結束了。Donna開玩笑地向我說了一句:「謝謝你的教導。」我說,真的不要這樣說,剛剛才領悟過,這些都是生命碰撞的交流呢。我也甚願自己在看起來有了幾年採訪和編輯經驗之後,不以前輩的姿態與更年輕的同工說話,因為大家都是如此平等,如此值得尊重——何況根本現時的年輕一代就很優秀啊。

在疫情中,感謝上主讓我看見這些美麗的交往畫面,也讓我們思考基督徒到底是為何而活,在亂世中有何角色。除了頭版之外,跨頁由建道陳智衡博士所寫的〈晚清時期鼠疫的歷史反思〉,同樣呼應這主題。

而說到生命的交織,今期的確還不乏這樣的故事。第六頁特稿,李錦洪榮休社長悼念台灣《曠野》創刊人蘇南洲社長一文,精簡卻深刻地道出了他們之間的情誼,更涉及二人同樣結合出版、基督信仰與追求民主社會的心志。另外第九頁的觀點,我們也邀請了《論壇》讀者很久不見的前編輯蔡聖龍(人稱龍爺)細談他現時作為老師對網上教學和在家工作的思考。

我們到底為了甚麼而存在?生命一次又一次的交往下,我們學會甚麼?——在疫症肆虐下,這些都是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但願今期的《時代論壇》,帶給讀者更多刺激,以及行動的動力。

(筆按:今次採訪後有感,感謝羅民威總編給予機會,讓我在這裡分享。)

「編輯desktop」隨每週電郵快訊發出。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