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社評

疫潮第二波的全球視野

倘若說十七年前的沙士(非典型肺炎)讓這世代的香港人在對抗疫症攻擊方面得著啟蒙,那麼,今天的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明顯讓港人體驗到如何面對同一場疫症的兩面夾擊。隨著病毒從中國內地傳遍海外,海外輸入的確診病例佔絕大多數,加上大批在海外留學的港人子女回港避疫,未來的抗疫形勢更趨嚴峻,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一個小小的國際城市,置身於兩個方向相反的疫症輸入來源之間,香港社會除了嚴陣以待,還具體地感受到那份伴隨全球化國際格局而來的風險共享。

當人流、物流以及資金資訊透過互聯網絡相互交織,所帶來的風險傳播與放大加乘,便超越了地理與國情的阻隔。全球資金流竄所帶來的經濟起伏與動盪,自不待言。經濟大國輕忽本身所造成的污染,導致全球暖化、兩極溶冰加劇,氣候愈趨極端——環保,固然無疆界。一地隱瞞疫情的開端,還要誣陷他國是病毒之源,並要求其他國家答謝自己的抗疫先行經驗,最終疫症無法被圍堵而演變成全球大流行,死亡個案不斷飆升——今時今日,個別政府的政策與誠信,個別地區的人權與自由,其影響實在絕不侷限於國界四境之內,各國亦無法獨善其身。

明乎此,大家才有可能在面對事實的基礎上,共同面對不斷加增而且互相扣連的全球風險。在國際政治的層面,事情或許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可以直接操控左右,但在個人層面而言,不少事情卻是你我都可以做得到:減少不必要的外遊,自是基本。當「自媒體」及視像會議成為生活日常,大大減低跨地域分享的門檻;是否可以在不同議題和不同層面上,聯絡更多不同地區的朋友,加強關心與交流?昔日海外肢體和親友寄來的抗疫用品,若遇上其他地方的需要而又自覺有能力,是否也可以寄送出去,守望相助?本地教會與海外教會是否可以主動促成更多的跨地域禱告以及互助網絡,使大家即使相隔千里仍然能同感一靈,為鄰舍的需要而擺上?在各種全球化風險不斷加劇的廿一世紀,這些民間層面點點滴滴的繫連妙結,其實正正為未來的全球抗逆之路,奠定重要的公民社會基礎。

當一地風險牽動全球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別忘記一切的改變,也總得由自己的社群開始。在今場疫症裡,由於本地民間社會的強力回應,部份抵銷特區政府遲遲不徹底封關所帶來的風險,讓小小香港的抗疫成績僅次於台灣,成為全球不少地區的參考。然而,要走過這場疫症歲月,本地民間社會亦不應只放眼於自己,也要顧己及人。焉知這不是另一場蝴蝶效應的開端,由下而上的促使各地面對劣境時更具誠信、更為人道、更加同心?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城市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