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时代跨页

流堂研讨会反思网络教会神学及实践
自媒体年代的教会发展

因应新型肺炎疫情,很多本港教会都改用网上崇拜。这种聚会形式,对不少教会及信徒而言都是新鲜事。从网上崇拜是否符合圣经教导,以至教会可如何优化网上崇拜流程,令其更贴近实体崇拜,是不少教会领袖关心的焦点。此外,在人人都能各自用手机、电脑在家工作(home office)、在家学习(homeschooling)时,社会踏进「自媒体时代」,教会可如何把握这机遇作实践,当中网络教会会否取代实体教会等问题均值得深思。

在三月二日至四日,Flow Church流堂(下称流堂)透过视像会议程式Zoom举办三场「香港教会网络生态线上研讨会」,每场均有数百人次参与。本报选取了与堂会运作相关的首晚与第三晚的内容,借各位讲员的分享,前瞻与想像香港教会未来的网络蓝图。

高铭谦︰网上崇拜并不违反圣经教导

建道神学院圣经系副教授高铭谦博士在首晚中提到在旧约时期,圣殿建在锡安山上。当时的以色列人相信,这处是全地的中心,亦唯有这地方,才可以收集人们的祷告、赞美,送到天上的圣所。而上帝就在天上,收集来自地上的讯息。到了新约时期,在约一51,耶稣指出神的使者「上去下来」,是引用创廿八雅各梦见天梯,认为这是连接至天上神殿的梯子(天地线),并将那地命名为伯特利。耶稣认为自己就是那天梯,承传了伯特利的传统。

若要以上网为比喻,高铭谦形容旧约时期有如是固网连线上网,人要到圣殿才可与天上的圣所连接;到了新约时期则有如无线上网,以耶稣基督为网络的中心点。对于现时盛行的网上崇拜,高铭谦认为这不会违背圣经教导。本身「聚会」一词的意思是聚集。因应时势,众人在网上同心敬拜,并无问题。实体崇拜固然是最理想的,但改为网上进行亦无不可。

谭子舜︰上主可透过网上崇拜对人说话

中国基督教播道会恩福堂(下称恩福堂)崇拜範畴主管谭子舜牧师亦于首晚指出,崇拜既是从上而下,也是从下而上的沟通。这是指一切始于上主,过程中因着圣灵的大能,差遣耶稣临到世间。透过耶稣基督,人能把心意更新,与上主建立关系。而人要与上主沟通,必须靠赖圣灵的大能。故此任何在地上的聚集、敬拜,能够成功实践,全是父神的功劳。由此可见,实体崇拜与网上崇拜没什大分别,当中的要素皆是由上主来成全。他强调,上主是全能的,可透过不同的媒介,包括进行网上崇拜向我们说话。

对于何谓投入于崇拜之中,谭子舜认为可以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四方面来衡量。人的情绪、灵性、思想及动作,各方面的官感都要参与其中,才算是投入在崇拜。在现实层面,教会可借不同东西,例如玻璃上的画像、浸池内的水、圣餐,提醒信徒投入于与神对话,以最好的状态参与崇拜。他补充,人对身处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会有不同的反应。由此引申至网上崇拜,他认为堂会牧者需思考如何可网上崇拜令人醒觉神圣的介入,以至投入参与网上崇拜。

麦濬思︰借网上崇拜服侍网上信徒

流堂核心委员、Milk & Honey Worship团长麦濬思在首晚则表示,崇拜是上主期望人遇见他而设立的场景,事奉团队是与会众一同建立整场崇拜,主持人只是当中的协调者。他忆述有次网上崇拜出现技术问题,会众不但并无怨言,反而借留言互相提点,并配合事奉团队参与崇拜。这次经历令他十分感动,也反映信徒在网上亦能表现出应有的品格。

他强调,会众不是崇拜的旁观者,排除于事奉人员以外,反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是崇拜重要的组成部份。对于堂会而言,网上崇拜亦是重要的,展示对神的真实态度。他认为于疫情过后,本港堂会需思考如何善用网络空间,什至协助教会转型。堂会应不只是在真实世界,亦进入网络世界中,与网民同在,什至将他们带至实体聚会并加以栽培。

网上崇拜对未来教会发展的影响

于首晚的答问环节,有关网上崇拜的形式,有些教会选择直播崇拜,亦有些教会采用录播形式。高铭谦认为,直播比录播好。他解释指,犹太人于被掳时期,圣殿被毁,其中一项当务之急是维系身份认同。当时他们除了化献祭为祷告,另外是建立分别为圣习惯。身处不同地方的犹太人,会同步守安息日,有如今天教会进行直播崇拜时,会众于不同地方一同参与。至于录播崇拜,则属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谭子舜则认同直播崇拜效果会较好,认为会众同时间一同参与,才能建立群体。麦濬思则表示,人会把握时机而作出回应,经历上主的临在。这种经历,是录播崇拜难以比拟的。正如平日崇拜时乐手即场演奏会比播放音乐好,较能产生会众刻下共鸣。

有网民提到网上崇拜的模式较配合年轻人的口味,询问如何可照顾年长会众的需要。麦濬思表示这反映网上崇拜同样需要分龄进行,内容、显示方式要因应需要而调节。虽然堂会同工需花更多时间,但都是值得的。高铭谦表示,他所属的九龙塘基督教中华宣道会友爱堂(下称友爱堂)会分为两堂青年人及两场成年人崇拜进行。两场的内容显示方式会有分别,例如青年人崇拜会有倒数时计。此外,友爱堂平日亦要跟进年长会众如何参与网上崇拜。谭子舜表示,恩福堂亦有分龄崇拜。由于他负责大堂崇拜部份,所以风格会偏向成年人。


按图重温

王礽福:以网络思维经营教会才能应对环境转变

而宣道出版社社长王礽福传道则在第三晚分享「反者,道之动」的主题,强调网络教会不是把全间教会搬上网络,而是用网络思维经营教会,最终网络可以只占一部份。王礽福以二○一四年雨伞运动和二○一九年反送中运动为例,反思现时「神学进不了教会,但政治正确进了教会」,批判传统教会规模变得大到不能犯错、安全系数太高,以致他们认为有争议的行动统统不能做;加上传统教会开始官僚化,事事要按程序,这些原因都令教会失去灵活性。

所谓经营教会的网络思维,王礽福提出「碎片化结连」的组织模式,即举办很多小规模的事工,他认为教会需要运用此模式应对环境转变,因教会网络能够几乎零成本,以及灵活、有效率地举办活动回应时代。他以多个由他策划的活动为例,详细说明「碎片化结连」的具体操作。例如,他在去年十月廿二日与陈恩明牧师、春丽(欧建梁)决定成立基督教网媒「辛福台」,十一月五日便开始首播。他指辛福台有「五无」,即「无大台、无大佬、无银两、无禁忌、无远弗届(有海外观众)」,强调辛福台没有任何物资,拥有一个方便「执笠」的架构,实践「碎片化」模式,一台一节目,不会扩张。

陈韦安:网络把教会空间生活重新定义

流堂创办人陈韦安博士亦在第三晚回顾二十年来网络教会的历史:从电邮传送会讯给会众、基督教网上学习资源中心、只供会员登入存取私人资讯的教会网页,到互动性更高、使资讯不再是单向发放的基督教面书专页,及约三年前「神学路思」第一次打破常规,以智能手机在面书直播讲道,再到了现在教会信徒以WhatsApp沟通,成为重要的牧养工具。

陈韦安认为教会的存在不单在教会堂址,更需要存在于网络之中,因为网络本身就是一个领域,而不只是载体。他指在网络时代,「基督徒网民」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他们处于堂会和基督教机构之间,不容忽视。他们之间会有信仰的交流,彼此安慰和劝喻,把教会生活延伸至网络,重新定义了教会空间与生活。同时他亦认为现时教会传福音的模式需要範式转移,他举例,网上福音见证短片没有人收看,相反「连登仔」在网上讨论区连登开帖文,却能成功介绍网民返教会,指出以旧有模式理解网络崇拜,无法接触到外面更多的人。他引用林前九20-22,指要「向连登仔,我就作连登仔,为要得连登仔」,带出以新方式宣讲的重要性。

至于如何实践网络教会,他认为内容要符合网络生活,强调「道+媒体+设计」,如果教会想长远、持续地发展网络教会,需要考虑投放更多资源,尊重基督徒设计者及媒体工作者,而不是剥削他们,也要更重视视觉美。

李牧权:教会需在自媒体年代把握机遇

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企划副主任李牧权传道亦认为,教会势必成为online(线上),这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自从在智能手机上可以查阅圣经后,已经愈来愈少人阅读实体圣经,所以教会需要正面迎战。李牧权指,面对网络教会的趋势,教会可能担心「教会商品化」的危机:人们会选择设计美观、唱歌动听的网上崇拜,使教会沦为产品;而教会为了满足「顾客」而无法专注于敬拜上帝和让人认识信仰。他认为,如果教会因为担心被商品化、担心做得不够好而不去尝试,这样的心态是错的。因为尝试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赢得掌声,而是为了使用新时代的方式向新世代传福音;也并不是自己在尝试,而是有神的同在,为的是福音。李牧权提到,五百年前印刷术的出现,教会得以宣传基督教教义,带动宗教改革,促成新教创立。「如今,社会踏进『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媒体,我们也应该把握机会带动教会改变。」

至于实体和虚拟的问题,李牧权以耶稣道成肉身来回应,他笑言耶稣在地上只有卅三年,自耶稣升天后,一切都成了虚拟的。如果我们着重虚拟和实体,与问「耶稣是否真的存在?」这个问题无异。最重要的并不是形式的虚与实,而是在空间下能否见证上帝。李牧权又引用后现代法国哲学家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的「拟像超真实主义」,该学说指在现代世界中,符号所创造出的世界,尤其是电视电脑影像,就是真实。「下一代不会再执着分辨是实体还是虚拟」,他们会认为从数位中所见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他们重视的是能够透过媒体知道什么。

网络教会可成为传福音的契机

对于网上崇拜将如何影响本港堂会崇拜的发展,谭子舜认为很多堂会都是被迫举行网上崇拜。虽然他相信这是契机,但对于如何引申至实体崇拜的改变,仍有所怀疑。高铭谦相信将出现去中心化及分散的现象,这可以丰富、扩展堂会的事工,什至透过网络聚会招聚少有联络的会众。麦濬思则认为,不少堂会向来视网络事工只是开设教会网页及社交专页,今次是一个机会,建立网民的属灵之旅,让他们认识福音。例如有会众在家中参与网上崇拜时,刻意调高音量,让家人得知崇拜,以至对内容产生兴趣,成为散播福音的契机,最终可引领这些慕道者至实体的群体。谈到传福音,他认为堂会可思考如何以网络方式传福音予当代的人。

而在第三晚的答问环节,有会众问及网络教会实际可如何操作,王礽福回应其实传道人并不是在各方面都擅长,可以善用现有资源。他举例,有传道人与弟兄姊妹一起收看辛福台节目,然后有接续的讨论。他认为牧者透过已有知识解答弟兄姊妹问题,与别人连结,在陪伴过程其实已经产生了牧养功能。而被问到发展网络教会有什么隐忧,李牧权回应,其实有网络教会不代表没有实体教会,两者是并存的,网络或许只占小部份,但仍是非常重要的。他指网络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群体,而实体教会则可以进行关怀行动,互相配合。此外,也有人问到「倘若香港教会被打压会有什么出路?」和「有资产的教会如何借这个时机轻盈化?」等问题。

按图重温

是次研讨会为由流堂主办、G-Power青少年事工联盟协办,首晚分享的主题为「不在教堂,也不在耶路撒冷——网上崇拜的神学反思与实践」,当晚的主持为陈韦安,直播串流有超过二百人次收看;而第三晚的主题为「让教会成为online——香港教会网络发展前瞻与想像」,主持则为流堂核心委员潘智刚,这次直播则有近四百人次收看。另有第二晚的分享,详见上期报道第三版〈流堂研讨会谈办网络教会聚会经验朱子颖:需思考改变如何对应将来〉。三晚的分享足本内容均可在流堂面书专页及YouTube频道重温

(图片来源:流堂面书专页)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