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疫境中蛻變的華人教會
華福研討會談各地教會抗疫

【時代論壇訊】近月武漢肺炎疫情嚴重,多國的經濟、民生都受嚴重影響,而很多教會的聚會、牧養模式都需要轉變。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應如何應對,是眾多牧者關心的議題。四月十六日,由世界華福中心主辦,救世傳播協會及基督教論壇報協辦的「疫情中蛻變的華人教會」網上研討會,有逾五百人出席參與,並有逾二千六百人觀看聚會直播。

應把握機會分享基督的愛

研討會初段,大會邀請美國、德國及馬來西亞的牧者分享當地現況。來自美國矽谷生命河靈糧堂的劉彤牧師提到,當地華人普遍存在強烈的危機意識,於疫症爆發初期已大幅減少參與實體聚會,而現時當地教會多在網上舉行崇拜、小組團契及禱告會等。他亦表示,自當地政府頒佈居家隔離令後,各教會網上主日崇拜參與人數皆有增加。因當地醫護人員缺乏防疫裝備,所以多家教會聯合向醫護人員捐贈裝備。而他所屬的教會則與當區政府合作設立食物發放中心,每週派發食物予有需要人士,並會為長者提供上門送餐服務。他相信,在危機中,教會不能袖手旁觀,而是應該把握機會分享基督的愛。

來自德國萊比錫華人教會的洪為民牧師表示,當地教會九成都是在網上聚會。因眾人面對共同的大環境,所以他感受到會眾更用心、認真參與聚會。同時,他們亦會透過微信進行小組關懷、代禱,令整體感覺更全備。不過,他認為網上聚會難以察覺參與的會眾是否全時間專心參與聚會,是現時的不足之處。

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院長李明安稱,因當地政府頒佈了行動管制令,所以當地教會不能如常舉行實體聚會。大部份位於城市的教會都改在網上舉行崇拜。他留意到,在這些網上崇拜中能集合不同宗派、不同堂會的信徒一同參與聚會,無形中促進教會合一,並減少宗派之間的了隔閡。不過位於鄉郊的教會則遇上困難,特別是信徒無法守聖餐,所以當地教會正在探討如何讓信徒在家中守聖餐,期望各地信徒代禱並為此提供意見。另外,李明安表示不少華人教會與慈善機構一起推動關懷工作,為上主作見證。而在神學院方面,近期他們亦積極展網上課程,讓信徒參與學習。他期望,眾人能為他們代禱,使教會得以在疫情中蛻變,更合上主的心意。

蔡元雲:家庭為本承傳上主使命

突破匯動青年會長蔡元雲醫生表示,於疫情下很多家庭都有更多時間一同相處,共同關注身體健康,思想生死問題。他認為,信徒要以家庭為本,承傳上主的使命。蔡元雲引用創世記一章26至28節,指出上主按著祂的形像造人,並且建立家庭,所以家庭就是承擔了祂的使命,治理大地。他亦引用神學家萊特(Christopher J. H. Wright)的觀點,進一步指出神的使命有保護大自然、文化使命及實踐大使命三方面。除了創世記,他亦引用詩篇一二八篇,指出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敬畏上主、分享祂的恩典與祝福。神看顧、祝福家庭,也看重人所住的城市、國家。

而在新約時期,蔡元雲指使徒保羅經常牧養家庭。保羅強調,家庭內的夫妻要敬畏基督、彼此順服,而父母要教養兒女,使他們也懂得孝敬父母。故此,蔡元雲認為教會的牧養不可忽視家庭牧養部份,而家庭則不可忽視對社會、大自然的牧養。他相信,疫症為眾信徒帶來提醒,以聖經為本做好見證,實踐上主的使命。

韓敬歆:家庭牧養由父母做起

美國恩典基督教會助理牧師韓敬歆牧師稱,留意到很少教會有提供網上兒童聚會,而在疫情下正是一個好機會幫助下一代學習跟隨耶穌。他指出,不少華人父母都擔心自己不能在信仰方面好好教導子女,所以會傾向交給牧者負責。而在疫情當中,上主仍呼召我們成為祂的門徒,在知識、行為上學效基督,故此在家庭牧養當中,信徒的責任不只是確保下一代能增進知識,亦應幫助他們跟隨基督的樣式,成為門徒。

對於家庭牧養,韓敬歆提出三個反思之處。第一,他認為敬虔是通過觀察及體驗所得,而不是透過教育所得的。故此,下一代會透過與父母一同相處,近距離觀察他們的言行,例如在患難中藉著禱告倚靠上主,才能學會怎樣才是門徒生活。第二,基督徒父母要建立儀式感。他建議父母可設立簡單儀式,如每晚預留十分鐘全家人一同禱告,分享感恩、顧慮的事情,讓下一代看見家庭中重要的事,全家人在屬靈上可以建立連繫。第三,信仰不只關乎某件事情,而是關乎所有事情。他建議信徒父母可與子女一同關注、討論身邊發生的事情,讓他們學習如何關懷身邊的人。

吳子平:疫情下思考教會牧養的不足

新加坡基石教會主任吳子平牧師提到,疫情下帶出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信仰、生活、家庭關係等,是否有足夠的獨立靈命與生命厚度,來抵禦疫情帶來的各種衝擊。對於教會組織對門徒培育帶來的影響,他整理了同工的想法,得出三項值得反思之處。

第一,信徒可能有一種過於依賴教會聚會的心態,間接延誤他們的靈命成長。吳子平指出,若信徒缺乏靈命的獨立性,就可能視參與聚會為靈命成熟的代替品,是靈命的全部,信仰會變得沒有靈魂。第二是消費服務的文化。教會為了留住會眾,可能也在無形中建立消費者的心態,傾向建立以人為本、滿足個人的服務模式,為信徒靈命帶來長遠的影響。他指出,教會牧者安排網上聚會時,就要提醒自己這不是娛樂、表演或是彌補失落感,而是要與生活連接,並讓會眾在聚會中有屬靈的體驗。第三是要反思教會組織架構是否過於臃腫。吳子平認為,組織固然有其重要性,但是若架構過於臃腫,甚至教會企業化,就會帶來問題。教會在追求組織性成長的思想中,看重組織成長多於培養個別生命,甚至追求組織成功和個人成就,就並不理想。

吳子平亦認為,疫情使信徒的生活需要撤退至最原始的家庭單位和更小的關係圈子中,正好提醒我們家庭是教會核心的門徒單位,也是面對真實人性、培育門徒的地方。

陳逸年:將新媒體融入教會運作

台灣新生命小組教會創業總監陳逸年分享了他所屬的教會如何在疫情下發展教會。他表示教會的異象是,相信每個得救的信徒都是上主眼中的人才,要起來建立教會。故此,教會將全體二千五百名會眾分成每個約三百人的團隊,後來再逐步分拆,以至現時建立多個以三人為一組的衛星小組,有四百多個獨立的聚會點。每個小組都會視自己為一個教會,各自預備直播聚會。

在現時新媒體浪潮下,陳逸年認為傳播只是一個平台,社群交流才是最重要的。他們相信,會眾不是要來「看聚會」,而是參與聚會,所以他們重視堅固社群和彼此之間的互動。故此,他們要求信徒必須到達聚會點,才可獲得連結,一起收看直播,藉此提升信徒的主動性,尋求參與聚會。同時,他們會利用Facebook直播崇拜,並且不只是上載片段,而是會開放予會眾留言、分享,與他們實時互動。他表示,教會發現這種方式使很多人都能被牧養,甚至可透過留言功能呼召決志、關顧信徒。此外,他們亦會注重經營「粉絲團」,以吸納網上更多追蹤教會的網民,以至發展為一個對外佈道平台。

在疫情下活出見證

於答問部份,被問到可如何克服網上牧養的隔閡感,陳逸年表示可以透過多元方式解決問題。若是能面對面交流當然是好,但若是要遵守禁足令,他認為可從內容入手,不只是討論信仰話題,亦可多談生活,例如嘗試直播家居生活,增進彼此關係,有助逐步打破隔閡。有會眾則提到過往忽略了與子女的相處,於疫情下有較多時間共處,應如何重建關係以至幫助他們成為門徒。韓敬歆認為家長毋須刻意創造機會,可由共同關注的話題展開對話,關心子女的想法,並從中分享如何在信仰角度看待事情,相信會有所幫助。

至於如何在家庭壓力下,仍保持合宜的情緒並活出應有的見證,蔡元雲回應,在疫情下,很多人都失去工作,所以他認為信徒要關心社群的就業問題,關顧圈內圈外受影響的人,分享愛與福音。他亦表示,人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他建議信徒可以透過疫情帶來的更多空間,與家人一起禱告,研讀神的話語,化危為機。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請選擇:💳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