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社評

從普查看惡浪當前的教會群體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於上月公佈五年一度的香港教會普查結果(見本報一七一○期報道)。縱觀結果,全港各堂會的各種聚會,由崇拜、團契,到主日學和各類培訓,平均參與人數均呈下跌趨勢;全港整體崇拜人數五年遞減11.9%;教新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更以「弱不經風」來形容現今香港教會。在港區國安法制將香港推向一國一制的當下,如此「弱不經風」的香港教會群體能如何面對浪急風高的未來?

作為社會科學的工具,普查有其重要的自我把脈意義,也有其無可避免的限制。是次普查以去年三月為統計期限,未能反映去年六月爆發的反修例抗爭對本地教會聚會人數所帶來的影響。此外,普查對象為一千三百多間以傳統形式存在的本地堂會,未有涵蓋近年興起專門牧養「離堂會」信徒的非傳統牧養網絡;以及近年引起教牧關注、估計為數不少的「有信仰,無宗教」堂會外人士。面對並不樂觀的教會統計數據,我們要虛心自省,不應掩耳盜鈴,只求「自high」度日。但要衡量信仰群體在未來香港社會所需要承擔的角色,以及還能夠同行多遠,就不能忽略上述兩項限制因素,以及背後所揭示的信仰擴增視野。

這並不是說,普查統計數據錯誤推算教會的實況;而是說,教會是上帝所呼召出來的群體,若教牧信徒要看清一己的時代召命,就不能將眼光只望向禮堂的四堵牆以內。以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所承擔的先知和祭司職事為例,面對惡浪連連的社會環境,我們更需要心繫公義、指斥黑暗、振聾發聵的木鐸金聲;也更需要心懷憐憫,將社群的憤怒、恐懼和哀傷一一帶到上主跟前的代求禱告。這些需要並不限於教會四堵牆之內;而近年新興的非傳統牧養網絡,正派上用場。

從以上角度回望今屆普查結果,幾年來本地傳統堂會不能說沒有進步的跡象,但進步空間仍然非常大。以普查期所涵蓋的雨傘運動為例,有43.5%堂會在運動開始前已有相關的崇拜公禱和教導活動;傘運展開之後,舉辦相關活動的堂會增加至67%。而過去兩年,曾經將宗教自由、社會公義、同性戀或貧窮等全港社會課題列入關注的教會,均各有約三成之數;不過一些近年經常碰觸香港社會中樞神經的議題,例如新聞自由、民主進程和DQ等,就叨陪末席。

在浪急風高的未來,或許我們更需要新皮袋來盛載時代所需的新酒。然而在本地公民社會正忙著應對暴政壓境之際,傳統堂會能否有足夠的視野和洞察力向社群說明上主的心意,以及將一眾困頓疲乏的心靈帶到上主跟前,實屬疑問。信徒教牧無論身處甚麼堂會或網絡,均須深切自省——畢竟任憑非傳統牧養網絡如何新興,當中的教牧信徒還是很大機會源自傳統堂會,都是同屬肢體,共苦同甘(林前十二26)。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城市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