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辛福台談培靈會屬靈傳統
陳韋安:培靈非爆炸性的一刻

【時代論壇訊】今屆的港九培靈研經會早前經已舉行,教內再一次掀起對培靈會的討論。近日,辛福台邀請了陳韋安博士、陳恩明牧師和蒲錦昌牧師討論有關議題,他們提到培靈會的傳統,是反映華人教會中奮興主義的神學觀。當晚他們主要談論培靈會的講道信息內容,三位講員皆同意,講道是要回應人此時此刻的處境。而陳韋安更認為,培靈是一件漫長的事,信徒應要學習整個人成為聽道的人。

準備過程亦是培靈一部份

培靈會的出現反映華人的神學觀。陳韋安指出「培靈會」這種說法,是華人獨有,難以翻譯成英文,這彷彿在暗示靈性是能透過培育而有所提升。他認為這種華人的屬靈文化是受「奮興主義」影響,可能是西教士將當時北美第二次奮興運動中的特會傳到華人教會。

談到培靈,蒲錦昌覺得屬靈並不代表一群人聚集便會有,而聖經所說的靈如風,是上帝主宰、人不能控制的。他又指每個人的靈性階段和經驗也不同,因此,他對一班人同做一件事便會立刻令他們屬靈上一同長進,抱有懷疑。

陳韋安和陳恩明提到,培靈會辦得成功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參加者有一種與別不同的準備。蒲錦昌也表示認同,參加者會刻意的準備,如騰出時間、放下工作,他更以登山靈修作比喻,指出人在過程中的鍛鍊,較到達山頂的一刻重要,因此,人在預備參加培靈會的過程也是一種「培靈」。

講道內容要回應人的處境

陳韋安坦言,有些人參加大型培靈會是懷念一種屬靈的感覺,幾十年來聚會的安排、講員、詩歌、講道的內容也沒有太多變化。可是他補充,問題不在聚會形式,而在講道內容是否只是重複過往的信息。他就曾經與一些神學老師,嘗試在培靈會的舊框架下,講一些與政治有關的道,加入新的元素。

會上亦討論到何為「永恆的道」。陳韋安認為講道是把聖經的說話傳送到(transit)人的生活中,「若一篇講道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話,那篇講道是不需要在香港聽,哪個年代聽也一樣,那便不是進到人的世界。」蒲錦昌補充,當人的處境改變了,人們對聖經的詮釋和共鳴也有不同,選取經文亦會受到處境的影響。陳恩明也同意講道的信息是要回應此時此刻,「若在香港講的信息和在其他地方聽到的一樣時,我們是沒有作到牧者和先知的責任。」

陳韋安坦言,不同的信徒有不同的屬靈口味,而不同的聚會正是「培」不同的「靈」,選甚麼講員已反映一種屬靈品味和神學取向,但需要思想人在當中有否更新。陳恩明回應「更新」的討論時指,若某一小撮人長期在同一個崗位上,最後的結果亦會有所限制,所以人要思考在自己的位置上該做甚麼。

「培靈後,人有沒有更勇敢、豁出去、去反省?甚至面對具爭議的事情也不退卻?」陳恩明藉此表達培靈應對人有所影響,而非在聆聽後仍是一個不問世事的人。蒲錦昌以戴耀廷的《愛與和平:未完的抗爭之旅》一書作回應,書中以「勇氣」作為第一個重點,借此帶出信仰的威力,是讓人敢於面對恐懼,甚至願意放棄一切;靈性生命必須有的是內視,了解自己的生命,「惟有知道自己有恐懼,才能戰勝恐懼。」

過往福音派的奮興運動傳統是期望培靈有爆炸性的一刻,但陳韋安坦言,培靈是一件漫長的事,沒有一篇道是能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整個香港教會的靈性是要藉著對話、閱讀、行動,慢慢地培育。「講道並不是一篇,而是漫長的過程」,他解釋聽道不應以篇來衡量,而是整個人如何作聽道的人。

該網上直播由辛福台主辦,題為「培靈會培乜靈?」,八月四日在其FB專頁舉行。截至八月十四日,累積約二萬人次觀看。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