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吃饭不洗手、漠视寡妇求助
——在常理以外的时代,看常理以外的耶稣

经文:马太福音十五章10至28节
讲员:任志强


笔按:八月中旬一个普通的主日,我应邀到一间普通的教会讲道。因应疫情,教会吩咐我自行把讲道预先录影,再传给他们加工处理。尽管并非在自己教会宣讲,我多半仍会跟随本身的宗派传统,以三代经课为讲道经文,当天就以福音经课——马太福音十五章10至28节为依据。及后回头再反覆咀嚼那段经文,深感它对今日教会和信徒的意义,比先前预备讲章时所领略的更多,于是重新作了修订补充。

前言

马太福音中段这十多节,算不上很多人熟悉的热门经文,包含了两段发生于两个不同地点的叙事,互相之间似乎毫无关连。有趣的是,这两段叙事记述了耶稣的「不雅」言论和对人态度恶劣的描述,或会令人感到不安和难解—耶稣为什么会那样说、那样做?然而,耶稣这些令很多人感到陌生的一面,正正是我们需要细心留意,多加思考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再不能按常理来理解和生存的时代,一个常理以外的耶稣,能带给我们什么启迪?

洗手至上的虚妄

经课的前半段(太十五10-20)交代耶稣怎样回应(或说反驳)法利赛人和文士的指控,是前文(1-9节)的延续。前文叙述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质问耶稣,为什么他的门徒吃饭不洗手。按照福音书的叙事,耶稣和门徒当时应该身在加利利湖西北面的革尼撒勒(十四34),在耶路撒冷以北差不多一百公里。那些法利赛人和文士当然不会是顺路经过,顺口问吓耶稣,而是专程从耶路撒冷来质问他的,可见他们十分重视「吃饭不洗手」的问题。如此重视,是因为那违反了自古以来的神圣传统(十五1),那是法利赛人(作为法律的诠释和执行者)和文士(作为民间知识份子)所致力捍卫、不容践踏的。

耶稣当场回应了他们之后,叙事在第10至20节转入另一段落,耶稣「叫了众人来」,聚众滋事,召集了那班一直跟着他的人,听他高调驳斥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言论。热衷守护和执行法律的人,从宗教礼仪上洁净(ritual purity)的角度质问耶稣;耶稣却以日常生活的角度来回应,「凡进到口里的,是经过肚子,又排入厕所」(17节,《和合本修订版》,下同)。耶稣的说法,基本上是指斥他们舍本逐末 ——看重礼仪和传统的枝节与形式(洗手吃饭),却忽视上主所重视的真正敬虔(内心价值,思想言行)。(18-20节)

门徒说,法利赛人对耶稣的说法很反感(12节),作者用的字是σκανδαλίζω,直译成英文就是scandalised,即是「感到被冒犯」之意。什么人会因耶稣所讲的觉得被冒犯?当然就是觉得耶稣威胁到他们的人了!耶稣的信息,冲击到法律诠释者(法利赛人)和民间知识份子(文士)对法律和信仰传统的解释,威胁他们原有的权位和利益!

耶稣对他们的指控十分严厉,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往哪里去——「瞎子作瞎子的向导」(14节),即是由看不到路、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哪里、不知道方向的人,指导其他不知路向的人怎样走。简单来说,即是迟早玩死自己也玩死别人,大家死路一条。

耶稣这个对法利赛人和文士的反控诉,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我们要虚心自省,抚心自问,自己是否瞎子作向导?是否其实「唔知埞」、唔识路,但是连自己都不察觉自己唔识路,还指手画脚,指示别人应该怎样怎样呢?我们是否明白而且忠于上主教导的根本意义,而非舍本逐末,重视外在的枝节,追逐敬虔的外貌,而忽视了上帝真正重视的敬虔本质呢?

这正是很多现代信徒和教会的陷阱什至实况。我们十分重视而且严格遵守很多看似重要的规矩、法律、传统:在教会里,我们准时礼拜,勤赴聚会,定时奉献,多读圣经,常常祷告;在社会上,我们规行矩步,不冲红灯,路不拾遗,准时交税,遵守法令。我们以为,那就是做好基督徒的见证,就等于忠于上主,却没有察觉,那些可能只不过是「洗手吃饭」。宗教上和世俗上的规矩和传统习惯,虽非毫不重要,但都不是最致命、最根本、涉及生命本质的,就如耶稣说,吞进肚里,排到厕所,就没了。但是对于真正的生命本质,那些深远影响社会和世界的,我们却不多理会。

耶稣说:「口里出来的是出于心里,这才玷污人。因为出于心里的有种种恶念,如凶杀、奸淫、淫乱、偷盗、伪证、毁谤。这些才玷污人。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并不玷污人。」(18-20节)一般现代基督徒,往往把这些罪状看作纯粹个人道德上的缺失;然而在现实里,凶杀、奸淫、淫乱、偷盗、伪证、毁谤,这一连串侵害他人的行为,很多时候都涉及权力和特权,是有人依仗自己身份的优势,肆意侵犯他人,剥夺他人的生命、身份、尊严和声誉;而身份上的优势,往往源自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换言之,耶稣视为重要而要认真面对的,远不止个人道德操守,更指向个人道德背后的深层结构根源。

对于重视「洗手吃饭」多于「口里吐出心里种种恶念」,对凶杀、伪证、毁谤等等利用在制度里的优势来侵害和欺压别人的情况视而不见,耶稣严厉指斥为瞎子做向导,最终令社群走向灭亡。


(Photo: Andreas Praefcke)

不理会寡妇的困惑

在耶稣纠集跟随者,反控和斥责法利赛人和文士之后,镜头一转,经课下半段(太十五21-28)他和门徒来到推罗、西顿一带,在这里发生了一件有点奇怪的事情,也使这段经文令不少人感到难解。

值得注意的是:

• 推罗、西顿,是在加利利西北偏北,在前文所提的革尼撒勒再走五、六十公里,这应该不属于耶稣惯常路经的地方。

• 福音书并非每次都会提及耶稣事迹发生的地点;刻意提及的时候,很可能有特别意思,是叫最早期读者心领神会的。推罗、西顿,恰巧跟撒勒法属于同一地区,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发生过先知以利亚救活了一位寡妇和她儿子的事迹(见列王记上十七章);如今,耶稣又在这里遇上寡妇。

• 经文说耶稣「退」到推罗、西顿境内(21节)——那个「退」字(ἀναχωρέω),有点打仗的时候,战事稍歇、暂时退场喘息的意味。似乎对于福音书作者来说,耶稣跟法利赛人、文士之间的对峙,确是像打仗一样!

在推罗、西顿境内,一位迦南妇人高声呼喊,求耶稣怜悯,因为她的女儿「被鬼缠得很苦」(22节),但耶稣完全不打算理睬她。耶稣对这位妇人,态度相当恶劣;他不但没礼貌,简直是毫无怜悯之心,跟我们通常理解的耶稣很不一样,令人不安,也很难接受。耶稣不是应该对人很好的吗?不是很有怜悯心肠的吗?他今天为什么会这样?是放负?还是怨念很深?

对于耶稣这令人困惑的表现,通常有两种解释。传统主流的「正路」说法认为,耶稣并非对迦南妇人无礼,更非心无怜悯,而是故意扮cool、扮mean,目的是要试探对方的信心,测试她够不够坚持。结果对方真的坚持到底,于是耶稣赞赏她的信心,她女儿就好了。

另一种看法认为,耶稣的确如门徒一样,对妇人感到厌烦,因为那妇人确实令人觉得很烦——她的叫喊,经文用κράζω来描述,即是好像乌鸦的叫声那样,应该是一种叫人相当难以忍受的尖叫,颇有「惨叫」的味道。而除了感到烦厌之外,耶稣当时确实认为,自己「奉差遣只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24节),与其他人无关。反而是迦南妇人死缠烂打说服了他,把「掉下来的碎屑」给小狗吃(27节)。自此,耶稣对上帝国度的理解,才超越了犹太民族的局限,成为普世的事。

这第二种看法,表面看来或许有点难以接受,因为那表示耶稣当时并不完全掌握自己的身份和使命,要经过跟迦南妇人一番纠缠才豁然开朗。一般信徒感到困惑的是:神的儿子怎可能不清楚自己的使命呢?然而,如果我们真正明白基督教会二千年来所相信的「道成肉身」真理,事情就不那么难解。耶稣在世的时候,兼有神人二性,除了完全是神,也完全是百份百的血肉之躯;他不单有人的外貌,更有人的本质和限制。换言之,耶稣当时也有他的限制、盲点、不足;他在世上那三十几年间,跟天父和人间不断互动,才愈来愈清楚掌握自己的身份和使命。若我们确切相信道成肉身的基督,的确是个百份百的血肉之躯,这就变得不再奇怪了。

Matthew 15:21-28, painting by Andreas König, 1759

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像当初的耶稣一样,对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对上主的心意只有片面理解?那时耶稣以为自己的任务只是要「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即是纯粹关乎「自己人」的,其他在「自己人」範围外的都与他无关。而我们,就把自己的人生视野集中在个人、家庭或者教会之内。于是,在个人层面,信徒聚焦于自己的学业、事业、兴趣,或者致力建立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或者在堂会事奉一下;在群体层面,教会就把绝大部份精力和资源放在堂会本身的事物上,以为搞好教会,崇拜活泼,团契蓬勃,主日学爆满,人人按时奉献,人数稳定增长,扩堂植堂,就是主把得救人数天天加给我们,自我感觉超级良好,就成了。

然而,当年一位跟耶稣毫不相关的迦南妇人求助的呼声,挑战了耶稣。那呼声令人感到厌烦滋扰,一来是她的声浪大和持续不断,叫人难以忍受,二来是她确实是个叫人分心的distraction,要把耶稣拉扯离开本来认定的路向。耶稣那刻的想法很可能是:「你咪嘈啦,我有正经嘢做㗎,好烦呀你!」只是到头来,那个本来以为的分心,原来才是正途,才是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原来耶稣并不单是要寻找以色列家的迷羊,原来上帝的国度,是关乎万民的!

际此时刻,香港众教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究竟我们是否要一如既往,按着自古以来所领受的异象,不管风高浪急,哪怕世界怎么变,都专注于既有路线,心无旁骛地走下去?若是如此,我们只是永恒不变地把沿用了不知几多个十年的模式继续复制,开布道会,叫人乖乖返教会,培灵奋兴,增长植堂……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究竟还是否可能?

抑或,我们要开放心灵,细察时代的转变,在已经回不了头的地动山移之中,倾听无数被邪恶权势「缠得很苦」的小民的惨叫,拥抱他们的迷惘、失落、惊惶、焦躁与渴望,再让基督的福音、整全的救赎、上主的光明,重新与他们发生关系?若是如此,我们就要放下早已订好了的议程和计划,开放门户,与社区全面接触,更要重新思考福音在这个巨变时代的意义,重建本身的信仰内涵,重整表达信仰的方式。

对于讲究生涯规划、标杆人生、规行矩步的基督徒来说,当前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形势诡异的香港社会,肯定令很多个人和家庭阵脚大乱。对于一向讲求事工规划、事事有板有眼的教会而言,世界的动盪、社会的巨变,干扰更大,是叫人对原有事工分心的distraction。只是,当周遭所有人事和组织都卷进了巨澜,倒海翻江,信徒和教会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寄语

马太福音中段这两个似乎毫不相关的小片段,原来叙述了耶稣确认自己身份与使命的重要时刻,同时也挑战我们,身为今日跟随基督的人、见证基督的群体,如何理解自己在世上的任务。

在现今这个「今日唔知听日事」的时代,在充斥着谎言、荒诞、荒唐的社会,鹿被指为马,黑被说成白,非被扭曲为是;我们重视的,是「洗手吃饭」那样的枝节,还是令人心流露恶毒、凶杀、伪证、毁谤的邪恶权势?我们是否执着那早就计划好的伟大蓝图,还是愿意聆听寡妇的呼声,甘冒「不务正业」之险,而为上帝国度成就更大的事呢?

愿上主看顾香港,看顾我们的教会。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