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在黑日之中灌溉爱

讲员:邢福增
香港教牧网络「守望香港祈祷会」
宣讲日期:2020年9月7日(网上直播聚会)
经文:罗十三11-14,十二9-21

二○一八年九月十六日,强颱风山竹正面吹袭香港,天文台悬挂十号风球。山竹过后,全城满目疮痍。当日的记忆,相信仍留在许多人心中。没想到,这两年间,我们经历了比山竹还要严峻的冲击⋯⋯有时也分不清是天灾还是人祸,香港人原来已厕身于「完美风暴」之中。香港已经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土地,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无比痛心的事。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我们走过的这段日子,不知大家会选什么?我相信绝大部份人会选上黑色。黑色是沉重的,也是忧伤的。真的,有什么比「黑夜」、「黑暗」更能表达我们的处境及心境?早前听说某新闻传媒禁止主播及记者在七月廿一日穿黑衣,不知是否有一天,在香港某些日子及地方,黑色会成为当权者的「禁色」?

在预备今晚的信息时,我想起了「黑」,但同时也想到「爱」,因此讲题订为「黑日.爱」。为何「黑」与跟「日」放在一起?这跟「爱」又有何关系?我想借罗马书十三章及十二章的经文,跟大家一起思想。

在罗马书十三章11至14节中,保罗指出,基督徒正身处在「黑夜」之中。黑夜有两个意思,一是代表黑暗,即身处的黑暗世代。一般相信,罗马书成书于主后五十五至五十七年间,当时罗马帝国正处于「和平盛世」(Pax Romana),由尼禄王(Nero)统治,虽尚未展开对基督徒的大迫害,但以罗马君王为中心的国家崇拜,已在全国推行。国家崇拜的核心价值宣称,帝国的繁荣和平,完全系于英明圣君,君王被偶像化及神圣化,举国上下都要向他崇拜。面对伪装盛世的诱惑,初期教会能否醒觉帝国福音的问题?是否要奉尼禄为至高之神,认同帝国价值?如何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生存,无疑正是初期教会不能迴避的挑战。

基督徒如果不醒觉到帝国的挑战,便很容易堕入帝国的意识形态之中。这便是保罗指的黑夜的第二层意思,即在夜间的沉睡。夜深当然是睡着,否则眼光光就是失眠。但保罗的意思不是这样,他希望基督徒要「趁早睡醒」(罗十三11a),所以,重点是「睡醒」,代表着觉醒,要知道自己身处在黑夜的世代,不再昏睡,也不要装睡。他提醒基督徒,要「脱去暗昧的行为」,这些「暗昧的行为」就是昏睡或装睡的结果。

暗昧的行为包括:「荒宴醉酒」、「好色邪荡」、「争竞嫉妒」(罗十三13b)。圣经学者指出,三者不仅是指一般的道德及行为,更是反映生活的态度。「荒宴醉酒」的情况,并非富裕阶层的专利,也包括贫苦大众。与其说放纵玩乐是一种不良行为,不如说这反映出社会民众的一种逃避心态,借着当下即时的享乐来逃避及自我麻醉。同样,「好色邪荡」不仅仅是放纵情欲,而是反映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剥削心态,追求将异性视为非人的发泄工具的满足。「争竞嫉妒」则反映支配他人的权力欲,其他人要不是附从自己,便是势不两立的敌人,必先打倒而后快。在帝国的黑夜下装睡,有人选择逃避现实,也有人只图满足自一己私欲⋯⋯这是帝国下的暗昧行为,反映出其对人性的扭曲与侵蚀。

保罗担心,教会身处于帝国时代,会不自觉地习染上述流弊─拒绝面对或不承认原来就是黑暗的世代,满足于当下眼前的和平,并把其他人视作剥削及支配的对象(非人)。因此,他提醒基督徒,要「趁早睡醒」,认清帝国盛世的本相,即或在黑夜已深之中,「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罗十三13a)。他的意思就是,基督徒改变不了黑夜的事实,但自己却要「披戴主耶稣基督」、「带上光明的兵器」,行在光明之中。「白昼将近」,即是说白昼尚未来到,但保罗的眼目不是放在现在,而是相信,「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罗十三11b)。基督徒要抱着「将近」、「更近了」的心态,「将近」或「更近了」不是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正是这一群在黑暗之中,仍然拒绝与黑暗为伍、坚持与相信的基督徒,令「将近」、「更近了」成为真实的盼望,黎明一定会来到。

这段经文是否也是当前的写照?柳俊江《元朗黑夜》一书,记录了一年前元朗那一夜的黑暗。而更荒谬、更黑暗的是,现在竟有人指鹿为马、化黑为白,扭曲历史⋯⋯不禁问:黑暗之夜,又岂只是发生在元朗?不过,保罗却提醒基督徒,面对黑夜,不要习惯,在其中沉睡或装睡,而要「趁早睡醒」。当他说:「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时,就是说基督徒要拒绝接受黑暗。「白昼将近」,既是指时间线上仍未发生的「将来」,但只要基督徒「披戴主耶稣基督」、「带上光明的兵器」,也就成为当下的现实。「黑日」既是日光下的黑暗,但也是黑暗中的微光。黑夜仍然很黑,「白昼」尽管未完全来临,但却仍要在黑暗中发光。

保罗:现实拉扯中的爱与善

接下来,我们要思想:黑日之中,爱是否可能?爱又是什么意思?

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9至21节,提出多项「要」、「不可」、「不要」的要求。读毕后,不知你有没有压力?个人的感觉是,这段经文所形容的人很完美,近乎某种择偶条件般,高不可攀;心底不禁问,现实世界,真有这种人吗?

圣经学者指出,这段经文要置于十二章1至2节的脉络:「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和合本修订版》,下同)保罗指出,实践爱是回应上主的慈悲,立志成为活祭献给上主;并且要持守上主的善,拒绝世界,这是一个心意经历更新变化的过程,为的是要过合乎上主心意的生活。

表面上,保罗的教导好像在提倡一种和谐的爱:在群体中「相亲相爱」、「彼此同心」、「与众人和睦」、「要祝福,不可诅咒」⋯⋯但细读经文,保罗一开首便说:所追求的是「不可虚假」的「爱」,必须建基在「厌恶」恶及「亲近」善的基础上(罗十二9)。换言之,爱不是和稀泥,一味站在道德高地上宣称自己很有爱心,指斥别人没有爱心,这完全是流于虚假的爱。反之,爱需要分辨善恶,并拒绝与恶(人及事)为伍。当保罗说「要与哀哭的人同哭」(十二15b)时,这种同哭不可能是「虚假」地装出来,而必须是感同身受,对于那些令人「哀哭」的处境与因由,特别是因为「恶」(个人或集体)所导致的结果时,更不能充耳不闻,闭口不语⋯⋯

问题是,保罗同时又指出「要祝福迫害你们的⋯⋯不可诅咒」(十二14)、「不要以恶报恶」(十二17a)、「不要自己伸冤」(十二19a),这跟上文提及要「厌恶恶」,是否有所矛盾?我想,保罗要求的,是在厌恶恶的同时,不要让仇恨或报复之心主导一己心思意念。当他说:「不要自己伸冤,宁可给主的愤怒留地步,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十二19)时,其实并没有否定对恶的愤怒,但却指出,引导愤怒最好的方法,是留待主来伸冤及报应。抑有进者,保罗再引用箴言廿五章21至22节,指「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十二20)保罗这样说,是否超乎现实?即使我可以不怀报复的心,但还要善待恶者,可能吗?

早前读了香港作家韩丽珠的散文集《黑日》,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过去一段日子的心路历程。有一段写她如何面对内心的怒与恨:「当下的状况,如果心里有愤怒和恨意,或许难以避免。我想,要弄清楚的是,确认自己心里的恨,容许自己心里有恨,然后照顾这恨意,安抚这恨意,是一个层面的事;而立志在以后的日子,以仇恨作为基础和行动,以达到某种目的,是另一个层面的事。」她的意思是,确认内心的情绪,学习与「内里的恨意和负面情绪对话」,重点是,「不被恨意驾驭,就可以在恨意中得力量,然后冷静地再去想,要把这力量灌溉在什么地方」。她提醒我们,「以恨意作为动力的行动,带来的真的只有毁灭而已。而且我相信,三个月前,人们抗争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公平和自由的社会,而不是充满仇恨的地方。」(页255-256)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保罗的教导?他没有否定愤怒,但再三提醒基督徒,「不要被恶所胜」,就是不要变成自己所仇恨的对象,正如哲学家尼采说:「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善恶的彼岸》)我们不需要掩饰内心的情绪——如果这是源自不虚假的爱,对恶的厌恶,对善的追求;但当我们被恨仇、愤怒及报复主导的时候,这一切就成为驾驭我们的力量⋯⋯要避免出现「被恶所胜」,就必须有更大的善来驾驭及指导我们,这是保罗说:「不要被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十二21)的意思。

基督徒要学习在善与恶的拉扯中,依靠上主,安放自己的愤怒,同时真实地生活,真诚地爱,以善与爱来灌溉生命,让生命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奋进。这正好回应十二章开首的话:「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在一个充满张力的地方,基督徒的责任,是拒绝恶,拥抱善,灌溉爱。

黑夜已深,如何爱?

各位弟兄姊妹,自初期教会开始,便一直形容教会身处在「末世」之中。没想到,这末世「末」了二千多年,我们仍然是「末世」的人,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今日比昨日更接近耶稣基督再来的那日……我们也同样知道,一直处于「末世」的教会,从来都是身处重重挑战之中的黑暗时代⋯⋯

在黑暗时代之中,基督徒必须怀着终末的视野来等待耶稣基督的再来。终末的视野,要求我们认清「黑夜已深」,却仍盼望及相信「白昼」的来临。而在「黑夜已深,白昼将近」的当下,我们更要认识自我,提醒自己要拒绝被黑暗同化,在日常生活中警醒自己的身份及责任,世界尽管黑暗,但我们仍要「披戴主耶稣基督」、「带上光明的兵器」,活出真实。完全的光明,要等「那日子」才能见到,但即或在黑暗之中,基督徒仍要「行在耶和华的光明」之中。

可能有人会问,在夜深的黑夜,真的能见到光明?我想起捷克前总统哈维尔(Václav Havel)在一九七八年一篇文章中,也问了类似的问题:「『光明的未来』难道真的一直是那么遥远吗?」其实,一九七八年是捷克「布拉格之春」民主运动被苏联镇压十周年的日子。民主运动被镇压十年了,光明的未来真的那么遥远吗?对此,哈维尔的回答是:「如果事实正好相反,这个未来已经早来到了,只是因为我们的盲目、我们的软弱,让我们看不到这个在我们身旁、在我们中间的未来,使我们无法进一步开创这一未来,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哈维尔的意思很清楚:不要被黑暗的时代来定义我们,否则我们只会盲目及软弱,并且看不见原来在我们中间,已经有许多的美善及微光。一九七七年,哈维尔起草《七七宪章》呼吁民主改革,一九七九年,他以「颠覆共和国」的罪名被囚,但他出狱后却没有放弃,终于在一九八九年底当选为捷克总统。

早前《端传媒》有一篇陈婉容写的文章,题目是〈在最黑暗的时代,「爱」作为人的尊严〉,文中指,当前的社会,「爱钱、爱权力、爱《基本法》,似乎比爱自己和他的生命容易。」她引述哈维尔在狱中写给妻子的信,形容活在危机中的人,「只有『爱、善心、同情心、宽容、理解、自制、团结、友谊、归属感』、以及『对一个人身边责任的担负』才能给别人意义和希望,并且改变世界。」陈文总结时说:「在最黑暗的时代里,爱就是坚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不停止思考世界的真相,直面人和群体所面对的限制,然后在这个限制里作出自己可承担的最多的行动。」

对基督徒而言,即使在黑暗的世代,我们仍然相信—基督是王。惟有我们抓紧基督是王的信念,我们才可以依然在黑暗的日子,燃点自己的生命,成为微光,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同时明白自己的软弱与限制,却坚持上帝创造人的尊严与价值,承担人(而不是「非人」)最大可能的责任。今天,我们好像在黑暗的隧道中行走,见不到尽头;基督徒却要在黑夜之中行出光明,让爱与善指导我们,要见到天国的价值。弟兄姊妹,我们是否看见这一丝微光?记着,我们不是光,但我们却能在上主真光中,活出这光。

「黑夜已深⋯⋯」先知以赛亚说:「来吧!让我们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赛二5)。求主帮助我们,让我们一同在无尽的黑暗隧道中,在耶和华的光明中一步一步地行走。阿们。

(转载自作者Matters。标题为编者所拟;
原讲题为「黑日.爱」。内文粗体为编者所标示。)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