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以創傷理論探析以西結書
盧家輝:別太急談盼望 讓負面情緒發聲

【時代論壇訊】在今天的香港,不少人都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徵狀,究竟聖經對我們面對這些情緒有沒有甚麼啟示?近日,有網上講座邀得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大專部同工、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研究神學碩士生盧家輝傳道,以創傷理論解釋以西結書一章混亂的寫法。他提到創傷文學能提供一些語言和概念,使人有共鳴。他亦提醒教會在面對信徒的創傷時,應擁抱那些負面情緒,不應太急便談到盼望、拯救、醫治的概念。

在會上,盧家輝首先提及以西結書一章的希伯來文寫得十分混亂,不少的釋經書也有提及這一點,並指當中的詞形混亂,字詞的串法少見,文內的語法亦有誤,如搞錯字詞的性別、單數眾數,句子也有缺失和多餘的情況。不同學者對這個情況持不同的看法,盧家輝提及Daniel Block的看法:以西結因當時見到神,過於震撼,而未能以文字去表達,但盧家輝反指以西結書十章同樣是描述神的異象,卻沒有如第一章般混亂,因此認為此說法未能解釋這一點。此外,德國的歷史批判學者Walther Zimmerli則認為,此混亂的情況是因後人抄寫時有誤,或是由後人加上去的。

除了以上兩位學者的看法,盧家輝提出可以用創傷理論去解讀這一章。他先解釋,創傷是指一些把人推向極限的經驗,推倒人的「基本假設」(舊有的經驗和價值觀),繼而出現失語、失憶的情況,因為嚴重的創傷會啟動身體的防禦機制,忘記創傷的記憶。他補充創傷文學的特徵,分別有雙關語、語言不通、記憶反覆、重複,原因是創傷會令人不能正常表達。

透過碎片表達療創傷

盧家輝提到以西結書一章的背景,當時三十歲的以西結被擄至巴比倫第五年,他是祭司的兒子,通常三十歲便夠年齡入職做祭司。盧家輝指,以西結為祭司這職業準備了三十年,可是做祭司必須在耶路撒冷,他卻被擄至不潔的地方迦巴魯河邊,可想像他崩潰的情況。

如以創傷經歷去看,盧家輝指以西結寫作第一章時,是處於創傷的狀態,所以寫得零零碎碎,到第十章再遇上帝的時候,終於能再說出來。他指這個解讀是假設以西結受了創傷,更可從創傷文學的角度去理解,他需要整理發生的事,亦想別人理解自己發生了甚麼事。創傷者會面對失語情況,盧家輝認為以西結書的重要性在於「提供一些語言、故事和概念,就算與現實不太相符,也使人有共鳴」。

「你會發現以西結是很古怪,正常人也不會打側睡幾十日」,盧家輝指以西結在經文中有些奇怪的描繪,他坦言不是要論證以西結有否精神病和創傷,但他頗肯定以西結所牧養的人有創傷,經歷巨變,被擄至巴比倫。那應如何牧養他們呢?盧家輝估計,以西結是用特別的文學手法,即創傷文學,去吸引他牧養的人注意,並接觸他們。

盧家輝提到,不少基督教的先賢也有情緒病,如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是有抑鬱症,亦有便祕問題;他不少的對策也是在廁所中想出來,後來更改變整個基督宗教。有後人亦分析中國奮興佈道家宋尚節是有躁狂症,但上帝使用他澎湃的情緒,令中國大復興。盧家輝藉此表示:「上帝也會用有情緒病的人,服侍他們的年代。」

在問答環節,有主持問及在今天教會內也有創傷,信徒可如何回應。盧家輝指以西結書的特色是其開首並非充滿正能量,而是談一些懲罰人的負面說話。他指出某些基督教傳統是想令人持續情緒高漲,但他認為長期這個狀態,會令人否定負面情緒。因此,他提出教會應思考如何擁抱那些「負能量」,如以西結在大時代下分享自己創傷的故事,作負傷的治療者,讓對方知道教牧同工也是人、也有負面情緒,「不要太急便到了盼望、得拯救、得醫治,要逗留久點在傷痛中,讓負面情緒發聲。」

是次聚會為「崩潰時代負創牧人:《以西結書》後創傷閱讀初探」網上講座,由香港教育大學基督教信仰與發展中心於九月廿二日中午在Zoom舉行,共五十一人參與。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