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以创伤理论探析以西结书
卢家辉:别太急谈盼望 让负面情绪发声

【时代论坛讯】在今天的香港,不少人都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征状,究竟圣经对我们面对这些情绪有没有什么启示?近日,有网上讲座邀得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大专部同工、中国神学研究院圣经研究神学硕士生卢家辉传道,以创伤理论解释以西结书一章混乱的写法。他提到创伤文学能提供一些语言和概念,使人有共鸣。他亦提醒教会在面对信徒的创伤时,应拥抱那些负面情绪,不应太急便谈到盼望、拯救、医治的概念。

在会上,卢家辉首先提及以西结书一章的希伯来文写得十分混乱,不少的释经书也有提及这一点,并指当中的词形混乱,字词的串法少见,文内的语法亦有误,如搞错字词的性别、单数众数,句子也有缺失和多馀的情况。不同学者对这个情况持不同的看法,卢家辉提及Daniel Block的看法:以西结因当时见到神,过于震撼,而未能以文字去表达,但卢家辉反指以西结书十章同样是描述神的异象,却没有如第一章般混乱,因此认为此说法未能解释这一点。此外,德国的历史批判学者Walther Zimmerli则认为,此混乱的情况是因后人抄写时有误,或是由后人加上去的。

除了以上两位学者的看法,卢家辉提出可以用创伤理论去解读这一章。他先解释,创伤是指一些把人推向极限的经验,推倒人的「基本假设」(旧有的经验和价值观),继而出现失语、失忆的情况,因为严重的创伤会启动身体的防御机制,忘记创伤的记忆。他补充创伤文学的特征,分别有双关语、语言不通、记忆反覆、重复,原因是创伤会令人不能正常表达。

透过碎片表达疗创伤

卢家辉提到以西结书一章的背景,当时三十岁的以西结被掳至巴比伦第五年,他是祭司的儿子,通常三十岁便够年龄入职做祭司。卢家辉指,以西结为祭司这职业准备了三十年,可是做祭司必须在耶路撒冷,他却被掳至不洁的地方迦巴鲁河边,可想像他崩溃的情况。

如以创伤经历去看,卢家辉指以西结写作第一章时,是处于创伤的状态,所以写得零零碎碎,到第十章再遇上帝的时候,终于能再说出来。他指这个解读是假设以西结受了创伤,更可从创伤文学的角度去理解,他需要整理发生的事,亦想别人理解自己发生了什么事。创伤者会面对失语情况,卢家辉认为以西结书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一些语言、故事和概念,就算与现实不太相符,也使人有共鸣」。

「你会发现以西结是很古怪,正常人也不会打侧睡几十日」,卢家辉指以西结在经文中有些奇怪的描绘,他坦言不是要论证以西结有否精神病和创伤,但他颇肯定以西结所牧养的人有创伤,经历巨变,被掳至巴比伦。那应如何牧养他们呢?卢家辉估计,以西结是用特别的文学手法,即创伤文学,去吸引他牧养的人注意,并接触他们。

卢家辉提到,不少基督教的先贤也有情绪病,如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是有抑郁症,亦有便秘问题;他不少的对策也是在厕所中想出来,后来更改变整个基督宗教。有后人亦分析中国奋兴布道家宋尚节是有躁狂症,但上帝使用他澎湃的情绪,令中国大复兴。卢家辉借此表示:「上帝也会用有情绪病的人,服侍他们的年代。」

在问答环节,有主持问及在今天教会内也有创伤,信徒可如何回应。卢家辉指以西结书的特色是其开首并非充满正能量,而是谈一些惩罚人的负面说话。他指出某些基督教传统是想令人持续情绪高涨,但他认为长期这个状态,会令人否定负面情绪。因此,他提出教会应思考如何拥抱那些「负能量」,如以西结在大时代下分享自己创伤的故事,作负伤的治疗者,让对方知道教牧同工也是人、也有负面情绪,「不要太急便到了盼望、得拯救、得医治,要逗留久点在伤痛中,让负面情绪发声。」

是次聚会为「崩溃时代负创牧人:《以西结书》后创伤阅读初探」网上讲座,由香港教育大学基督教信仰与发展中心于九月廿二日中午在Zoom举行,共五十一人参与。


守护自由空间,请支持基督教《时代论坛》
可选择:📲 PayMe 或 💳 网上捐款(信用卡)

⚡️转数快FPS +852 51100803(注明奉献,如需收据请附姓名及电话)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