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阅读潘霍华.后创伤时期的青少年牧养
卢智荣:应让不同人均有空间成长

【时代论坛讯】身处后创伤时期的香港,教会应如何牧养青少年?神学思考如何结合在现实场景当中实践?早前一个名为「后创伤时期的青少年牧养——如何阅读青少年牧者潘霍华」的讲座,邀请了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总干事蒋文忠博士及G-Power青少年事工联盟主席卢智荣传道主讲,分享对路思哲(Andrew Root)所着的《青少年牧者潘霍华》的反思和批判,同时希望反思于这个时代的青少年牧养。

蒋文忠围绕该书的内容,思考神学和神学实践的关系,并认为潘霍华神学和实践的起点是从聆听上帝的道开始,今日教会亦应仿效。卢智荣则从潘霍华的〈论青年工作的八条提纲〉(Eight Theses on Youth Work in the Church),指出教会的关注不应放在青少年事工,而是整个堂会的塑造,思考当中是否有空间让众人成长,他亦将讨论延伸至香港教会的处境,提出五个方向让教会进行神学实践。

以聆听圣言结合思考和实践

蒋文忠指出,在《青少年牧者潘霍华》一书中,路思哲将神学践行转向(the turn to the theological)和神学转向(a turn to theology)作出对比,将神学践行视为在实际的经历和场景中,反思与主相遇的具体经验;神学转向却是单单诉诸于教义和传统,将正确的观念放进青少年的脑内则达成目标,而路思哲认为潘霍华对于神学的重视是着重其践行多于头脑的认知。不过蒋文忠提醒,该对比也受路思哲于北美的处境影响,但这种对比未必是潘霍华的理解。同时,路思哲也认为潘霍华的个人生命经历及其神学塑造有紧密的关联,例如潘霍华于罗马的教会经历塑造了〈圣徒相通〉一文,或其家庭经历也对其神学构成影响,但蒋文忠看见潘霍华的家庭亦有缺陷,难以用生命经历的塑造去涵盖所有神学内容,故其生命和神学的关联性有待寻索。

因此,当路思哲将经验视为牧养的起点时,蒋文忠认为教会亦有其他牧养青少年的切入点,例如安静的灵修经验,或以神学和读经启发思考与讨论都是可行的方法,因有些特定经验难以创造,但教会传统里的属灵操练却能成为共同牧养的空间,因此蒋文忠认为经验和思考能够处于并排,或互相丰富的关系。

当路思哲强调经验并将神学视为对应经验的「反应」,蒋文忠希望重新强调上帝的主导性——神也能主动介入人的生命并主动说话。蒋文忠引述潘霍华的着作指,当我们言说上帝之时,「从信心退后回到神是不可能的」(It is not possible to go back from faith to God),意即我们的牧养是由神作主动介入,才有信心,此顺序可见神的主导性亦是潘霍华的一种面向。蒋文忠结合自身理解和反思,指出神学思考和实践在潘霍华当中是并行的,而两者都是以聆听上帝的话作为起始点。蒋文忠指:「他一生的任务就是将信仰活化,让信徒生命能够重新经历信仰的力量,经历荣耀的上帝,而必定要从聆听上帝的道开始,这是潘霍华神学和实践的起点。」

因此,蒋文忠劝勉教会给予上帝工作的空间,当上帝在言说中,而香港教会同时面对重重困难时,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聚会和活动,而是在神话语中反思、在神学中前进,从而让我们知道怎样和上帝配搭,让上帝有空间工作。

青年事工应以堂会塑造为焦点

卢智荣则从〈论青年工作的八条提纲〉中,总结青年事工在本质上就是堂会塑造,故需要营造的并非成功的青年事工,而是不同年龄弟兄姊妹皆能成长的空间。在各项纲领中,卢智荣看见教会断层的问题,并非方法、技巧的漏洞,而是需要让上帝的道介入年轻人的生命。同时,青年群体本身是教会群体的一部份,应当将他们视为弟兄姊妹,而非将青少年的身份放在特权和特别划分的位置,故信仰的基本仍然是年轻人需要的元素,例如生命和救恩等概念,不应因他们年纪小而忽略,反而应当尝试用他们的言语去表达,用他们的经验去切入。

卢智荣用种田的比喻,指出在田地中种菜也非将不同资源投放于田地即可,而是田地需要孕育不同的生物,有生物的多样性才能彼此配搭;同样地,教会不能将年轻人牧养抽离于整个教会的处境之中,而是应有空间让不同年龄的弟兄姊妹成长。

回应到年轻人批判教会的议题,卢智荣认为书中的第七条提纲能够回应现今的时代,他说道:「过去年轻人批评教会有不同的角度,离地、亲建制、政治冷感等,什至很多人出走教会……并不是不能批评教会,但要出于爱,出于在教会内怎样帮助教会更新、突破、成长,而做出批判,并作出承担。」他指出批判背后需要的,是留在教会的制度里面去承担,并一起去忏悔,借着生命更新教会。

左:蒋文忠、右:卢智荣(图片由大会提供)

神学践行的五点转向

从上述内容,卢智荣提出堂会塑造需要有神学践行的五点转向,包括:将堂会去营运化、以他者作为思考起点、尊重人的主体性、与时代同步,以及和社区共融的共修群体。他指出放弃过往堂会的营运模式,便能够放弃一些无谓的事工,并给予生命培育以及圣道宣讲更多空间。而以他者为思考起点,就是放弃将堂会作为本位,不以堂会发展为目的,倒尝试从不同群体的角度去思考和牧养。他指,过去以既定架构去计划人生命成长的方式已经无用,反而应当引导信徒进入适合的岗位,例如过往传福音的论述将能言善道的人更加重视,反而忽略了较为沉默的人,未能培育不同类型的信徒,故教会需要重新审视,让不同人均有其空间去成长。

卢智荣指,过去堂会有一套既定的成长模式,但在现今受压迫的时代下未必适用,故教会需要和时代同步,寻找自己的回应。他又表示,一个共修群体尤为重要,这共修群体需要牧者开放生命与年轻人分享,有共同生活和共同目标,什至是深层关系的委身,在过程当中一起经历上帝。

在问答环节中,有与会者认为很多青少年导师都缺乏神学训练,蒋文忠回应,很多牧者在神学院毕业后就放下了神学,而专注于学习辅导等实务技能,故他同意现今的牧者需要进深于神学发展,否则和时代的对话之中会失去信仰的框架。卢智荣亦指出过往的神学教育或许比较抽空,失去了处境性的思考,亦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又有与会者问到如何面对青少年未能开放自己深入分享的处境,卢智荣再以耕种为喻,表示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以为一两次的小组就能深入分享是过于理想,反而作为牧者只要能够开放自己,便已足够。蒋文忠亦同意,并劝勉牧者不要用成果主导事工。他指出撒种者或许在撒种后就已经完成他的工作,收割者或许是其他人,故不需要部署太多而让自己承受更多担子,只需要做好牧者的角色。

是次讲座由福音阅览室主办,G-Power青少年事工联盟及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协办。讲座于九月三日晚上在网上以Google Meet进行,中段参与人数有逾一百一十人。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