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於當下處境重新研讀福音書
陳龍斌:堅持有良知地生活下去

【時代論壇訊】在當下的香港處境,作為香港信徒,要在這世代裡抗爭、抗衡主流文化,少不了從聖經中,特別是福音書得著啟示。對於信徒應如何理解、研讀福音書,藉此思考如何在社會中活出見證,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早前,嶺南大學校牧處舉行基督教週研討講座系列的第三講,題為「香港人的福音——香港處境下重新閱讀福音書」,由基督教善樂堂義務牧師、德國海德堡大學神學博士陳龍斌主講。會上,他剖析多卷福音書的經文,其中他亦提到,信徒要每天守護良知,好好活下去。

理解福音涉及社會、文化背景

陳龍斌提到,「福音」一詞意思是「好消息」。除了福音書,其他書卷都有使用此詞。昔日,「福音」是用於形容軍隊擊敗敵人、宣告神公義的拯救及家中有男丁出生,就著這些事情對外宣告。而猶太史學家約瑟夫亦有在寫作維斯帕先當上凱撒,應用了「福音」一詞。陳龍斌指出,約瑟夫本來是反政府的人,但因當時約瑟夫被抓,有把柄在政府手上,惟有變成唱好政權的人。於約瑟夫而言,「福音」從來是要於政治、社會、文化的掙扎下進行理解,並不簡單。

很多人都會在教會談及耶穌生平,視福音書為耶穌的傳記。不過陳龍斌認為,福音書其實是一種推陳出新的文學體裁。既有傳記的元素,但同時加入新的元素,形成當時獨特的文學體裁。以馬可福音而言,從一章1節可看到該卷書像是一份講道集多於一本傳記,以宣講耶穌的事奉與死亡。

至於為何上帝啟示當時的信徒要用福音書這種體裁盛載基督的福音,陳龍斌認為這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自公元六十八年羅馬皇帝尼祿死後,維斯帕先被擁戴接任為新一任凱撒。此事在當時被宣傳為「福音」,並借助不同神喻宣稱維斯帕先登基是天意。當時,羅馬人普遍使用「福音」一詞作政治宣傳,因此是比教會界更早使用「福音」一詞。若馬可福音真的是於公元六十八至七十年成書,那麼此書卷可能是羅馬的「反福音」,以抗衡當時的掌權者。

馬可福音是對政權作出否定

馬可福音中,記載了耶穌不只是醫治人,也有趕鬼。有一次在格拉森地區趕鬼時,衪遇上稱為「群」或希臘文譯為「軍旅」的鬼。「軍旅」一詞,暗示是羅馬的軍隊,可見耶穌的說法極具挑釁性,並不避忌政治術語。由此可見,馬可福音是帝國下的「反福音」,在當時的社會處境下,重新定義「福音」,反映羅馬政權其實是邪惡的權柄。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說,陳龍斌指馬可福音是在否定霸權政治。以一章14-15節為例,「日子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代表黑暗終將過去,世界要被光復。猶太人相信,羅馬霸權的日子終將過去。陳龍斌強調,馬可福音不是「反政治」,而是要「超越政治」,因為惟有上帝才是影響人生活各方面的主宰。

建立非主流的公共回憶

在馬可福音十五章16至37節,記載了耶穌被釘在十架,耶穌提出「為何神要離棄自己」的問題,其實也是每個時代正在受苦的人希望問的問題。直至耶穌斷氣前,上帝也沒有出手拯救。這是當時民眾感到震撼甚至是慘絕人寰的集體回憶。對我們而言,自反修例運動發生以來,從逾百萬人遊行得不到政府回應,以至是七二一、八三一及中大、理大事件的情景,甚至是有人的氣斷了,使我們也會不禁去問︰「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

陳龍斌亦引用十五章38節至十六章8節,指出福音書的結尾只是記載早期基督徒的懼怕,不同人對此有不同解釋。他認為,這部份反映當時信徒的一種另類公共回憶。當時的一般公共回憶是耶穌被政權判死,但這段經文有如是基督徒的「文宣」,建立非主流的公共回憶。

我們的身份由上主界定

這個結尾,亦能引導讀者回想整卷書所為何事。馬可福音一開始提到「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後來耶穌受洗,神肯定祂是愛子。但在政權眼中,耶穌只是一名犯罪的暴徒。由此,這可以引申出一個身份的問題——誰是香港人?人往往會被政權界定身份,但神肯定耶穌的身份時,並不是從政治角度出發,而是從宗教角度,為耶穌尋回祂的身份。今天,我們或會突然因個人立場而失去某些身份,但基督信仰告訴我們身份是由上帝界定,而非由人界定的。

另一方面,在十六章1至8節,我們能回憶耶穌基督十架的人生,重拾召命。當中第8節提到婦女們「出來」,若以希臘文的意思來看,例如在一章38節耶穌基督第一次「出來」傳道,及三章6節法利賽人「出來」計劃殺害耶穌,也是用了這字,耶穌是很清楚祂的召命——面對被殺害的事。陳龍斌指出,耶穌的人生就是為十架而生,在其他福音書,沒有如馬可福音般那麼早就談及耶穌基督會被殺害;而這書就是專注論述祂如何逐步走向十架。這可令我們反思,一生的召命是甚麼,人生真正的戰場在哪裡。

上主能讓人重拾自尊

此外,門徒和彼得通知婦女們耶穌復活後要先往加利利,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部份。因為彼得曾說自己不會跌倒,但結果彼得失敗了。雖然如此,但耶穌仍沒有放棄他。上主明白我們生命中的軟弱,正如祂明白彼得一樣,沒有離棄他,仍視他為門徒。我們每人生命中都有軟弱的時候,但上主會讓我們重拾自尊。

他續說,馬可福音講述的是無語問蒼天的耶穌,讓我們可以回憶信念的初心、關係的根基、重拾身份。回憶整個抗爭歷程,這就是十架的人生,使我們重拾召命。然而,耶穌的福音並不只是讓人可前往天堂如此簡單,而是一場靈性運動。耶穌是在抗爭現場,將生命擺上,要光復回憶。陳龍斌又說,現今很多人被壓迫時,付上了許多代價,政權要使我們的回憶中充滿失敗。但當我們回歸信仰,上主要救贖我們的回憶,讓我們回望過去時,重新肯定當中有正面的部份,使我們不怕回憶傷痕,從信仰中得著靈性的治療,光復回憶,願意付出愛,為他人作出犧牲。

馬太福音暗中批評政權

與馬可福音相比,馬太福音的不同在於強調舊約以賽亞書預言的承傳。陳龍斌指出,馬太福音有五大講章,突出耶穌是彌賽亞。他舉例指,主禱文如「願祢的國降臨」、「願祢旨意行在地上」,就是因為主的國還沒降臨,地上並不公義,所以才要祈求。理論上,主禱文的內容極具挑釁性,有如是在暗中批評羅馬政府。另外於廿五章31至46節,提到「哪裡有愛眷,那裡就有基督」,回應了那時代很多人不得溫飽、流離失所,突出耶穌的愛。而在九章9至13節,耶穌與罪人、稅吏同桌吃飯,更打破一些人認為教會應與罪人割蓆的想法。

而在三章1至12節,講述耶穌是以賽亞書中所指的猶太人君王。不過在羅馬帝國下,耶穌好像是奴隸,卻有君尊的身份。當時的人,口裡尊敬耶穌,但心中不服,做盡不公義之事。耶穌引用以賽亞書,表明自己是黑暗的大光,願意擔負我們的軟弱,也是壓傷的蘆葦。

馬太福音是在進行時代門訓

在馬太福音二章1至12節,提出了「誰是我們心目中的王」的問題。在耶穌的家譜中,曾四次提及「遷至巴比倫」,其實是要將羅馬比喻為巴比倫。兩者不但同是帝國,也有令神的子民四散於各地,進入被擄的狀態。當讀及馬太福音,就要認識到此書是流亡者的福音。耶穌居無定所,度過客旅人生。希律濫捕濫殺,令人不安,是當時很多人的集體回憶。而在廿八章耶穌頒佈大使命,有如是耶穌的「出師表」,呼召我們作為基督徒。耶穌為我們捨命,我們應記念祂的知遇之恩,作出回應。

總結而言,馬太福音使耶穌從以賽亞書中的本土奴僕君王變成散居者的主,有如是在打「國際戰線」。書卷中提及的「教會」,不只是猶太人的教會,更是一個全球化的本土教會,與全球人類相關。馬太福音有如是在作出「時代門訓」,要人通過時代的考驗。意思是指,我們在上主面前,對教會、社會都持守同一標準,衡量自己應如何去作主的門徒。

人要活得像個人

至於路加福音,重點在於,路加福音談及耶穌為世人重拾一個人的神采。陳龍斌說,與馬太福音相比,耶穌的家譜特別提到「依人看來」。按照人類的歷史,耶穌除了是神的兒子,也是約瑟的兒子、亞當的後裔。當耶穌受試探,祂提到「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強調祂是一個人的身份,並且會追求尊嚴。耶穌作為一個人,展現出祂就是那尊重人性命的好撒馬利亞人,作人們的鄰舍。當論到教會的使命,其實最簡單就是幫助有需要的人活得像個人,關心軟弱者。

他指在「十架七言」中,路加福音記載了耶穌說的其中三句話,反映耶穌對人不是基於仇恨,亦沒有埋怨神,反而是「一說泯恩仇」、赦免苦待祂的人,而祂的恩情更是超乎所求。人可以奪去祂的生命,但不能奪去祂真正與神在一起的自由,最後無憾而終。到了路加福音的結尾,在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明白聖經指向的是耶穌基督。由此可見,路加福音將耶穌的運動,形容為價值革命的運動。當人們強調人活著要靠食物、利益、關係、尋找個人價值,但耶穌說人真正的身份是要活得像一個人,革自己的命,有著尊嚴和光采。耶穌沒有對當時的政權發動革命,但耶穌以己身活出「革自己命」的榜樣。

三卷福音書表達了耶穌臨到世間,既是帶人們將來進到天堂,也在地上對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從那時直到今天,是一場全人類尊嚴之戰。故此,香港人的福音是「信、望、愛」︰光復回憶(愛)、時代門訓(信)及革自己命(望)。總結而言,陳龍斌說我們要問誰是人類的公敵。基督徒的覺醒不應依賴於政治、選舉制度的鬥爭,而是要「革自己命」,由自己做起,改變既有想法,才能展現真正的信望愛,為社會帶來真正的復興。

以實際行動實踐否想

於答問部份,有網民問到革自己命容易,但如何可改變教會長執的想法。陳龍斌認為要能成功改變教會想法機會不大。但是,信徒可考慮同時參與不同堂會的聚會。耶穌基督只是教導信徒要只屬於祂,但沒有規定信徒要只屬於一家堂會。當我們能尋回自己身份的自由,那麼堂會就有更大的可能要作出改變。

另有聽眾問到,今天的文宣似乎是口號式的信仰,投誠於某個陣營人會自我感覺良好,港人可如何真正實踐否想。陳龍斌指出,若我們聽說某人的話語並表示認同,就認為已參與抗爭,其實只是在欺騙自己。關鍵在於不只是停留在構想,而是要踐信於行,實踐否想。他認為,若要每天守護良知,並不輕易妥協,不是容易的事,重要的是如何堅持有良知地生活下去。陳龍斌稱,他同意及明白年輕人在街頭抗爭的心,但他認為行動是一生的,良知也是一生的,不要有勇無謀。除非我們感應到某一次在街頭犧牲是上帝的呼召,否則我們不應輕易犧牲自己,倒要好好留住自己,直至十架的時刻。

是次講座於十月八日晚上舉行,為「香港抗爭處境下的基督徒」系列講座第三講,於YouTube直播時有近四十人實時觀看,截至十月十六日累積逾一千一百人次觀看。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