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談移民潮對香港教會影響
胡志偉:帶使命資源離開有利差傳

【時代論壇訊】《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有不少香港人都正考慮移民,當中不乏基督徒。即將掩至的移民潮會為香港教會造成怎樣的衝擊呢?日前,有節目邀請了基督教宣道會屯門堂主任游淑儀牧師、基督教會活石堂(九龍堂)代堂主任歐醒華牧師、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分享對有關題目的看法。游淑儀提到,移民者不應以難民身份自居,無論去或留,只要帶著使命,便是被差遣的天國子民。歐醒華引用已故牧者楊牧谷牧師的說法,不應問對錯,而是祝福每個移民的家庭平安到達當地,開展神的工作。胡志偉指這次移民潮揭示了香港教會中產化的問題。

移民者非難民而是天國子民

過往八、九十年代的移民潮,游淑儀提到,教會都不會直接談論移民。相反,今天她所屬的教會則舉辦一連三次的移民聚會,邀請牧者和有經驗的弟兄姊妹現身說法。她亦認為,今天的弟兄姊妹願意主動向牧者分享其掙扎和顧慮,這個情況是很特別的,因此教會應正面面對,以牧養和堅固信徒。

游淑儀補充,明白移民後人在適應上必會有其困難,但信徒要知道無論去留,也不應以難民身份自居。上一代不少人也是從其他地方遷居香港,她指香港是移民城巿,若信徒清楚上帝的心意和帶領,無論去或留,只要帶著使命,便是天國子民。胡志偉回應指,聖經也有提及信徒流散者的身份,因此無論在香港或其他地方也是寄居者,並引用潘霍華的話,即使逃亡也是帶著使命。

九七前歐醒華的教會有很多家庭移民,當時面對這個情況,其教會的牧師楊牧谷曾說過:「不要問對錯,只要祝福。」他會祝福每個移民的家庭平安到達當地,開展神的工作。歐醒華自己也抱著此開放的態度,不希望弟兄姊妹隱隱藏藏地走,而是帶著群體的祝福踏上新路。

提到如何牧養即將移民的人,游淑儀提到今次的移民潮來得較急,牧者應深入地了解其貼身的問題,如關顧他們留下的年老親人,這也是需要教會關心和支援的。雖然移民者應在外地教會生根,但她認為牧者不能一下子便不理會他們,而是有一個轉接期讓他們在適應新教會前也得到牧養。她重申移民者不要以難民的心態離開,而是被差遣出去的天國子民。

人手短缺非因移民潮而因信徒懶惰

提到移民潮引伸的問題,如本地教會的資金和人力會減少時,歐醒華牧師坦言,「教會的經濟運作不在有錢,而是在於有異象,現在的問題是異象開始模糊,大家正在想如何逃難。」他認為教會運作正是相反,有異象便會有錢,因此要問的應是教會的異象是甚麼。

對應未來人手短缺問題,歐醒華直指教會人手短缺的原因是有很多懶惰的信徒。若教會每個人都服侍,人手便會充裕。就此,他提醒應做一個負責任的信徒,並批評有些信徒將自己靈命成長的責任放在牧者身上,認為對方講道和牧養差才令自己沒成長。人要負起自己的責任才能與牧者同行,回應上帝的召命。

另外,他們在節目上也建議教會和機構可共享資源,游淑儀指他們的堂會與書室合作,共同部份教會地方,以支持基督教文字事工。歐醒華補充,共享的不單是地方,更可是堂會的人力資源,以及分享彼此的異象,不是一方受助,而是互補不足。

胡志偉亦從另一個角度看移民,他指如果移民者的人力和財力是帶住使命離開的話,在差傳上便要重新想像,他們帶著資源去實踐福音的使命,可能會做到一般差會做不到的事。歐醒華回應指,這也反映天國觀問題,很多時教會會從堂會觀去看自身,於是會認為移民是削弱教會,其實並不一定。

教會及神學院應重思裝備方向

胡志偉表示,今次的移民潮某程度是揭示「教會種甚麼,便收取甚麼」——這次移民潮其實對基層教會影響不大,這反映今天的香港教會只主力服侍中產及專業人士。不少教會過往是屋邨教會,現逐漸中產化,不少神學訓練所裝備的是牧養中產教會,因此他認為教會和神學院應重新思考裝備方向。他贊成舉辦如過往中國神學研究院的基福訓練(現為禧福協會),結合基層事工,讓中產教會兼容基層。

當晚,游淑儀和歐醒華也分享他們於八十年代移民潮中的經歷。游淑儀當時還未成為傳道人,眼見身邊很多人離開,在六四事件後深感教會需要領袖,後來蒙召讀神學和牧會。因此,她認為移民潮對教會不單是衝擊,亦可以是祝福,同時教會需為此作準備。「那次的移民潮對當時的教會造成創傷,因為有很多先離開的是牧者」,歐醒華回應指那時移民潮對教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令信徒對牧者失去信任。他表示,在九七年後,教會花了很長的時間重建信徒的信任。同時,他亦提醒即使人的心有所轉變,但上帝是不會改變。

節目於十月二十日晚上直播,由辛福台主辦,題為「移民潮下香港教會的難題」,截至十月廿三日有逾七千三百人次觀看。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