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德慧新书讲座论在多元世界实践信仰
许立中勾勒今天教会属灵山脊线

很多基督徒都明白,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圣经的教导。可是,不少人都会将一些信仰原则、概念,视为具体的规範、要求,导致自身愈是尝试努力实践信仰,却更显「离地」,难以与实际情况接轨。日前,德慧文化举办「多元世界与信仰实践」讲座,由基督徒作家许立中探讨当中的现象及如何可扭转这个情况。

庐山与信仰:人可从不同角度理解真理

德慧文化最近出版了许立中的新书《只缘身在此山中》。许立中表示,书名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诗中内容指出人们以不同角度观赏山峰,可看到山的不同形态。这就如在信仰层面,真理具绝对性,但理解时有其相对性。即使圣经为信徒提供了客观、仔细的教导,但人们从何入手以至如何实践圣经中的教导,都可以存在很多变数。

许立中感叹教会往往不理解人们可以容下相对的观点,却常误会对方鼓吹相对主义。他指出,真正的相对主义是指因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推论客观事实并不存在,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事实上,不同宗派、学者对圣经的诠释,也是多元和相对的体现。

被社会边缘化的教会

他认为,今天的教会,但凡涉及社会道德的问题,例如是政治参与、弱势社群及同性婚姻等议题,除非我们附和社会上的道德主流群体,否则教会提出的看法大致不被社会大众重视。直到大是大非的事件,教会领袖才有机会向社会表明教会的关注,而公众包括信徒认可这些公开表态的同时,往往顺道嘲笑默默耕耘的堂会如何「坚离地」。

这种情况,亦可见于传福音的事上。不少非信徒认为基督徒有如身处超越时空的世界。即使信徒抱持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都要费尽唇舌,才能说服人们。更难堪的是,在理性与良知的审视下,圣经往往被视为充满矛盾、荒诞、匪夷所思的故事。一些旧约圣经的内容,例如有关杀戮、灭族,不能达到人文主义的道德标准。在十八世纪后,大多数针对这些攻击的答辩,基本上都是接受了对方的前设,以信仰的合理性作为捍卫信仰的基础,而这些基础很少会被质疑、挑战,所以信徒的答辩往往是策略性让步,到最后什至会溃不成军。

一个义人也没有

有些人感叹,近年已难向下一代进行道德教育,是非黑白不再分明。即使成年人向他们灌输忠奸分明的价值观,而他们又真的相信,成年人却担心他们面对坏人会吃亏,或是长大后会变得愤世嫉俗。不过许立中认为,其实我们很多人本身就是存有双重标准,对不同人会摆出不同态度。

近年,《无间道》一类的卧底电影广受欢迎,许立中相信,原因可能是我们自己已分不清自身是站在忠还是奸的一方。虽然内容看似是非黑白不清,但一切都有清楚的道德判断。而我们号称上帝的子民,却往往活在一个不真实的虚拟世界,以为世界上只有好人与坏人两种人,而我们的责任就是教导人选择做好人。许立中强调,世界不只是有好人与坏人,而是如圣经所言,连一个义人都没有──这才是更诚实的评价,也是福音的所在。或许,我们其实不支持圣经的看法,而是配合世俗的「剧情」,装扮得道貌岸然,这就不能责怪别人视我们如「神棍」。

没有指引,大部份信徒就不懂判断

谈到人的不同面目,许立中以一宗二○一六年在油麻地一间便利店发生的命案为例,指出当时众多途人皆没有向被持刀凶徒威吓的店主伸出援手,最终店主不敌凶徒受袭身亡。事件反映港人普遍存在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心态。所谓和衷共济的「狮子山精神」,不过是温馨窝心的集体回忆。港人自以为有很高的个人质素,但实际上只是「质数」(prime number),只看见自己的需要,本质是自私、冷漠。

以现代信徒的逻辑,就会问到耶稣会如何看待上述的凶杀案、耶稣遇上这宗命案时应怎样做。可是在圣经中,是不会找到直接援引的相关例证。许立中指出,暴力、不公或许是当时社会的常态,但不是福音书的焦点,因此信徒只能跟随别人去问︰香港何时变得如此陌生?或者只是跟随大众作简单表态,之后便不了了之。当没有白纸黑字的指引,大部份信徒都不确定自己应如何做,而这正是今天教会的问题所在,也是使用旧有属灵模式在多元世界实践信仰时,遇上的困难之一。


教会应透过宣讲圣言影响社会

近年,教会最流行的话题是政治参与。不少信徒都会以教会参与政治的程度,判断教会是「进入世界」还是「坚离地」。许立中认为,这种态度存在偏颇。虽然近年香港的政治形势叫人无法视若无睹,但这项问题比教会对政治冷漠还要深远。

他以奋锐党的西门为例,谈及基督徒与政治的关系。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当中,对西门的称呼反映他是政治的活跃份子,但在其他书卷再没有特别提及他,只在使徒行传一章指,西门与耶稣其他门徒共同进退。许立中相信,圣经没有再特别提及可能本身已是一种看法。这可能反映耶稣并不排斥政治活跃份子,他并没有要求西门退党明志,而其他书卷再没有多加提及西门,或许是反映政治参与在天国事业中并不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只是一种无需特别拥抱或抗拒的人间活动。

在香港,没有人能逃避政治,不参与政治本身已是一种参与。教会作为社会组织,亦有分担社会责任的义务。这可以教会名义牵头,或推动会众间接参与。许立中认为,教会专注于上帝国度,并不会令教会不问世事。教会的肢体,本身就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只要牧养教导得宜,上主的话语能滋养信徒的心灵,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作盐作光。信徒各自的社经圈子,形成不同的政治取向,以至具体的关怀,因此教会的影响自然能深入社会不同角落,包括政治层面。教会于本质上,谈不上是功能团体,但是唯一能渗透、存在于不同功能团体的属灵群体,因此教会没有需要,亦没有可能拥有统一的政治立场。这种超越而内蕴的特质,使教会有能力将不同层次的关怀导向一个真正有利于各方面的目标。

他又强调,教会对社会、政治的影响,是透过圣言的宣讲,而非直接介入。一切的政治实践,必然带着权宜的考虑、策略的部署,有条件的限制以至是执行上的偏差。若是将一些政治立场直接看成教会的立场,反而是危险的。

近年信徒间撕裂的原因

对于因政见不同而引发教会内信徒间的撕裂,许立中认为这与信徒的社经背景不同有关。他指出,过去很多参与同一教会的信徒,社经背景都是比较相近,所以少有阶层之间的矛盾,加上上一代信徒多有经历政治斗争的洗礼,因此会自然倾向避开政见上的冲突,转而多关注个人内心、属灵层面的事。当教会专注于属灵事务并忙碌于堂会事工,堂会间因阶级背景不同而引致的矛盾亦不会那么明显。不同堂会可以各自办学、合办培灵会等,但是当牵涉社会、政治的具体事务,分歧就会表露无遗,什至对如何理解「行公义,好怜悯」可以有颇大差异。社会上层信徒与基层信徒,对社会事务的着眼点也可以有很大分别。

令问题更加复杂的是,近数十年来的普及教育,令原本基层教会的信徒可以依阶梯晋身至社会上层。当他们成为了专业人士,开始对社会问题以至教会实务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信徒间的矛盾亦开始出现。加上信徒阅读书籍、参加坊间课程,令堂会内信徒背景不再相似,社会形势的转变自然令信徒间对事物的看法、信仰的理解起了变化。这些变化未必涉及是非对错或信仰原则,但旧有二元对立的属灵模式往往会令信徒习惯将不同的立场、观点提升至原则的对立,很容易产生敌我矛盾的局面。很多事情,是属于观点与角度的分别。即使我们能体谅对方,但不能说服对方看见盲点,最终只能忠于自己的判断,按良心做应做的事。

找出真正产生效用的关键情景

要在多元世界实践信仰,许立中认为,我们不能忽略信徒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张力。因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可于教会形成多元的环境。宗派间的分歧,其实反映了信徒个人之间的差异。即使我们希望是和而不同,但个别信徒之间,永远存在着张力。在信仰个体与群体之间,信仰可以是个人的、理性的,但宗教往往不能摆脱集体及制度化的本质。不过,许立中同时表示宗教从来不是问题,大多数人只是需要依附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宗教。由此角度,我们就能明白耶稣当时对传统宗教造成的颠覆,以及最后他受到的待遇。许立中指出,耶稣不是呼召人进入宗教,而是呼召人成为他的门徒。虽然他确实对宗教构成威胁,但他本身无意推翻宗教。他只是呼召人建立对自己真实的信仰,这样才能成为支撑生命的支点。事实上,耶稣亦没有提出新的伦理学说,由始至终,他只是不断强调人要慎思明辨,回到信仰的基本,按照自己的岗位,诚实地面对上主,作出问心无愧的抉择。

最后,许立中以狮子山为例,表示港人常提起的狮子山精神,代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前,居于九龙东的港人,守望相助、挣扎求存的一面。以九龙东的角度去看狮子山,除了最能突显狮子山的形态,重要的是反映当时基层市民对美好前景的期望。但是从九龙西的角度,看起来的形态就会截然不同。同一道理,当社会上层人士按他们的角度提起「狮子山精神」,就会难以引起市民的共鸣。引伸下来,同一件事情虽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角度,但真正能产生效用的可能只有一个观点、一个角度。电视剧《狮子山下》提到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至理名言,但在不同的社会状况及政治氛围下,经常正确的道理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听起来只是陈腔滥调。由此看来,即使我们得着最传统、正宗的教义,但若缺乏关键的情景、角度,恐怕难以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突围而出,令人产生迴响。

各人须自行在岗位上思考如何回应时代

于答问部份,有人问及如何可以找出关键的情景。许立中认为我们往往期望有人会为我们带来明确的答案,但他认为责任其实在于信徒自己。每一个信徒都各自在社会的不同位置,关键情景以至应有的回应会各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很多时候,来自宗派、总会的立场都会比较抽象、宽阔,我们要反问在现有处境下,个人作为基督徒可如何回应时代才更实际,而不应将责任推卸给权威。

有参加者认为,许立中的分享似乎是反映「一个信仰,各自表述」,互相谅解就能化解纷争,似乎并没有寻求建立一个可以互相沟通的平台,不符圣经的传统。有人则质疑许立中假设双方都可理性讨论,但今天教会内外都只有情绪化表达,这可有何对策?许立中回应称,沟通是双方面的,我们只能表达开放、对话的诚意,但对方是否同样表现开放,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所以他重申我们只能尽量理解对方,最后按良知、对信仰的理解而下决定。

有参加者问到,虽然我们应采取多元的立场看待信仰,开创兼容的空间,但在香港现今情况,很难营造和而不同的气氛,其实是否不需再追求和而不同?许立中称他提到的多元化,并非要放大差异,而是期望人对信仰、世界存在立体化的认识,强调当中的丰富。信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否则我们会不知如何有意义地活在世上,而这正是信仰的核心。

是次讲座于十月三十日晚上透过Zoom进行网上直播,共七十四人参加。

(报道未经讲员过目,文责自负。)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