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教牧集思廣益分享疫下牧養經驗
觀潮浸迦南堂辦網上興趣研習班

【時代論壇訊】過往大半年,香港政治局勢動盪,加上疫情來襲令社會停擺,均為教會帶來一些變化:有信徒教牧選擇移民;有教會發展網絡牧養。十一月十九日,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福音證主協會合辦研討會,探討在疫情下的教會牧養。會上,四位牧者分享其教會經驗,包括線上線下的牧養、青少年牧養、如何進行社會關懷,以及應對移民潮。

觀潮浸長者辦樂齡視像祈禱會

觀潮浸信會主任鄭佑中牧師分享其教會線上線下牧養的經驗。鄭佑中指,觀潮浸作為一間有七十年歷史的傳統方言教會,發展網絡崇拜不容易。他們在今年一月疫情初期開始使用網上錄播崇拜,其後在二、三月,形式上開始有進步,由錄播改用直播。會眾起初會不習慣網上崇拜,到現在大家開始適應,團契小組和培訓課程等活動都採用線上線下並用形式。鄭佑中預計,日後教會將會繼續嘗試這模式。至於長者,教會內有長者不懂使用手機上網,觀潮浸就為他們安排「上網研習班」,現時教會大部份長者都能掌握如何使用視像通訊軟件。長者們在四、五月舉行首次「樂齡視像祈禱會」,至八月時更有四十位參與。

有關青少年牧養,鄭佑中指,有青少年抗拒使用Zoom,因平日上課、玩遊戲也是使用電腦,故開始出現「電腦疲勞」。觀潮浸在疫情下嘗試幫助青少年重尋使命,讓大家互相結連。他認為最受今年社運與疫情影響的青少年群體是今屆文憑試(DSE)考生,限聚令下多間自修室關閉,所以觀潮浸開放空間予他們,讓他們有地方可溫習。暑假期間,觀潮浸亦與本地公司合作,為考生提供實習機會及個人成長與職業導向課程。

有青少年因講員立場對立不參與網崇

除了上述例子外,基督教迦南堂主任鄭家輝牧師也分享經驗。有些教會在疫情下流失大量青少年,鄭家輝估計因教會關閉了多月,沒有機會與年輕人見面。他分享,其教會亦構思了一些方法吸引年輕人,例如在暑假期間舉辦網上及實體同步進行的甜品班、結他班、補習班等。他們會先預備課程所需材料或教材,其後邀請參加者到教會領取,在領材料的時候亦可與參加者傾談幾句。「牧養就是見一見他、關心他。」鄭家輝說,疫情下,可以到年輕人的家送上禮物,他們也會喜歡這小舉動。

「疫情中的教會牧養及網上崇拜」研究提到,年輕信徒較難投入網上崇拜;鄭家輝亦同意,並指青少年參與網上崇拜時專注力較低。他發現辦大部份中小型教會在器材不足下使用YouTube或Facebook作崇拜直播,但青少年平日在YouTube上所看的其他影片製作較好,相比之下,觀看教會的崇拜影片就會有很大落差。他建議教會使用Zoom或Webex,年輕人會更容易接受。鄭家輝亦有朋友分享:有年輕人曾因講員所說的與他的立場完全對立,便立刻「熄機」。這情況不會在實體崇拜發生,但在網上卻常出現。

鄭家輝(左)指其教會舉辦網上及實體同步進行的興趣班。


陳潮源(左)表示其教會有廿六個家庭計劃移民。

陳潮源:「談移民不是一個禁忌」

在疫情及社運影響下,移民是教會另一個挑戰。談及教會移民的比例,生命頌浸信會主任陳潮源牧師觀察到,其教會三十至五十歲而有下一代的人中,八至九成想移民。他們曾進行統計,當中發現有廿六個家庭計劃移民,包括七個家庭決定今年離開,明年則有八個家庭,其餘的還在計劃中。當中有十二個家庭打算移民到英國。

針對正準備移民的家庭,其教會九月時舉辦講座,邀請了年初移民的家庭分享如何適應新環境,以及九七年移民回流的家庭分享移民的掙扎,讓會眾思考去或留。除了提供移民的資訊,生命頌亦舉辦「Ekklesia Everywhere」培訓課程,從屬靈向度裝備計劃移民的信徒,從個人、家庭、教會方面,反思與神的關係、神建立「Ekklesia」(教會)的心意,以及其使命,維持家庭的屬靈餵養。其教會亦會建立WhatsApp移民群組,互相打氣。

宣道堂九成五會友均有參與社區服侍

撇除在教會內,社區的基層人士亦有不同需要。旺角宣道堂堂主任陳淑娟傳道分享,在疫情初期、抗疫物資短缺時,其教會鼓勵信徒參與社區服侍,分享資源,如將家中所有抗疫物資均平地分享給他人。同時他們亦聯同大角咀教會網絡的其他教會,發起分享行動。而在疫情中期,其教會動員信徒逐家逐戶派飯、食物予基層人士,需在家上班的弟兄姊妹在午飯時間抽空參與,教會裡有九成五的會友均有參與服侍。陳淑娟指,有些本身需要領取食物的信徒亦有參與其中,因此,「這不單弟兄姊妹服侍這麼簡單,而是整個社區的彼此支援和彼此服侍。」她說,要推動大家參與服侍,首先是要建立敏感度,多落區觀察和了解街坊的需要。

過往教會把大部份的工作交給社關部或差傳部,有參與者在問答環節問及,一般信徒可以如何推動教會進行社關工作。陳淑娟建議大家先落區觀察,社關工作可以先由自身做起,例如探訪清潔工和劏房戶,其後再邀更多弟兄姊妹參與。

陳敏斯:須發展線上線下雙線牧養

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陳敏斯就上個月的「疫情中的教會牧養及網上崇拜」研究進行跟進分析。她提及美國巴拿研究組(Barna Research Group)在今年九月進行研究,當中結果發現與「疫情中的教會牧養及網上崇拜」研究不謀而合:美國和香港的信徒對線上及雙線教會模式的接受性提高,但整體仍較喜歡實體敬拜;信徒容易分心及離開是線上教會的最大挑戰。陳敏斯說,美國和香港研究均發現,教會須發展雙線模式,超越網上崇拜,善用網上資源作牧養,如門訓、靈命塑造等。

不過,陳敏斯指,對比美國與香港的研究,當中亦有不同:美國千禧年代的信徒認為教會模式在線上線下雙線進行,但香港年輕人則較難投入在網上教會中。美國有20%受訪者在疫情中沒有參與任何網上或實體聚會,而香港信徒只有3%,「所以香港信徒(返教會)的穩定性,可能我們低估了。」陳敏斯希望各教會探詢會眾在疫情中的最佳的經驗和模式,塑造獨特和適合堂會的雙線教會模式。面對前景不穩定的社會,證主副總幹事呂慶雄博士盼望教會能用召命的眼光時局變遷,同時教會亦要重新檢視教會觀和成聖觀。

是次研討會為「疫情中的教會牧養研討會(一)實戰篇」。主辦單位其後亦有就移民潮、青少年牧養、線上線下牧養、社區關懷分別舉辦多個研討會。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