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本地教會生態面臨改變
借鏡歷史明辨信仰危機

【時代論壇訊】香港社會經歷社會運動、疫情以及《國安法》等不同風波後,教會所面對的轉變早已出乎不少人所意料,群體與牧養模式亦面對著全新的挑戰。在一個有關教會生態改變的網上講座中,中國宣道神學院教務主任葉沛森博士指出,香港教會正被不同的價值體系包圍,需要參考歷史中的教會經驗,培養信徒時刻具備明辨的眼光,又認為教會未來應該有多方面的變化。而該院實用神學講師潘玉萍博士則以門徒培訓作為未來想像的主軸,希望透過不同的操練,建立一套更為清晰的神學觀。

教會正面對多方面的挑戰,葉沛森以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的「二〇一九香港教會普查」作基礎,分析教會現況,又在普查的資訊外提及移民潮、政見分歧等新興問題。在此之外,教會所面對的問題也包括基督徒生活中如何表述信仰,過往信徒曾經以投入公共服務作為一種服侍的途徑,然而後來公共服務專業化,信徒的生活水平亦提高,漸漸與當初刻苦服侍人群的精神走遠。加上,不少非信徒專業人士同樣展示出優良的道德,令基督徒在生活表述信仰更為模糊。尤其對於不追求物質的的新一代,信徒與未信者的分別並不大,教會生態亦可能因此而改變。

葉沛森進一步指出,由於教會是基於同一個信念與價值的傳承,所以歷史上教會的經驗與回應,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其實亦適合作參考之用,尤其是倫理上的挑戰,在不同時代都是一樣的。他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在當時的納粹德國中,許多教會在初期都無法明辨納粹政權的邪惡所在,甚至因為希特拉的信仰和自身可以在德國境內宣教而妥協,最後令到當時的神職人員需要宣誓不再干涉政治,甚至認為希特拉是另一個馬丁路德。後來教會詩歌被改寫、教堂要掛上納粹標誌,也是因為最初的協定。另一邊廂,當時亦有為數不少的神學家,願意反抗納粹政權。從上述的經驗中,葉沛森認為教會要預備面對轉變,不論處境如何困難都要傳承信仰,尤其在困難的環境當中,更要留意身邊的弱勢群體,不讓他們被制度所犧牲。

潘玉萍回顧歷史中的門徒訓練,以約翰衛斯理的門訓理念為例,指出除了小組活動外,教會的門訓亦應該有自己的教會觀在當中。教會的門徒訓練並不應該是一種增長策略,而是教會的核心使命。只有微小及認真的信仰踐行,才能使門徒的培育遍地開花。

「教會生態改變的未來想像」網上講座由中國宣道神學院在一月廿八日晚上,於該院YouTube頻道上直播,截至二月四日累積逾一千人次收看。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