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神學生日」談新常態下教會危與機
葉菁華:疫情令宗教消費主義更明顯

【時代論壇訊】本年度的「神學生日」以「新常態下教會的危與機」為講題,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葉菁華教授擔任講員,他提出疫情導致教會出現宗教消費主義,人們會認為教會僅是一個「供應」的地方,故信徒應思考如何理解教會。工作坊亦邀請到突破機構出版及媒體事工總監梁柏堅分享「網絡牧養與信仰實踐」,他指在網絡年代成長的新一代其專注力較低,因此牧養青少年需要快速把握他們的注意力,談他們關心的問題。

應重新衡量過往理所當然的事

葉菁華指疫情下教會出現宗教消費主義,是一種消費形式主導的返教會狀態。當網上崇拜成為新常態,教友或會因講員質素而自行選擇不同的網上崇拜。葉菁華形容,情況類似「追星」,指他們多數認為教會是一個「供應」的地方,這些人期盼在教會獲取不同的東西,卻從沒有把自己當作教會一份子。他認為這樣的心態早已在信徒間出現,而疫情則令情況變得更明顯。他提到,教會能藉此思考信徒如何理解教會,同時反思可如何牧養他們。

在疫情、政治及國際環境的新常態下,葉菁華認為教會面臨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壓力,奉獻收入亦減少。疫情下,教會不能聚會,許多教會將崇拜放到網上,縱然教友仍會每星期參與網上崇拜,但奉獻卻變得相對不容易,或會令教會收入減少,影響日常行政。他也提到,有人認為在社會政治種種形勢下,教會都風光不再,擔心日後會有許多限制,實際如教會要否要交稅,《消防條例》和《稅務條例》等執行細節,都有不同教會人士擔憂及關注。他提醒,過往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今天需重新衡量和理解。

在新常態下,葉菁華呼籲教會應重新思考過去的牧養和使命實踐方式,強調雖有憂慮,但卻機遇處處。當教會放下過去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能有突破,比如結合線上線下牧養,重整教會事工的優先次序,甚至捨棄部份事工,藉重新定位、開源節流的方式更新。他亦提到要更新「合一」的意識,過往合一多數流於一間教會或一個宗派內部的想像,他指合一或可更流動、更廣闊,不但跨堂會,甚至可跨國界。

談年輕人關心的議題吸引注意

下午的網絡牧養工作坊,梁柏堅帶領參加者思考該如何在網絡中牧養及交流。疫情下,許多教會把崇拜及聚會搬到網上進行,但他認為網絡與實體皆有其獨特性,未必適合簡單地把過往的做法搬到網上。他指不同平台的功能也不同,認為要先了解實體與網絡之間的差異,才能有效善用網上平台及工具。

梁柏堅提到思考網絡牧養常見的盲點:一、開始時會思考「如何做」(how) 的問題;二、認為青年工作只關於青年人。他指,不少人想到網絡牧養,最先想「如何做」的問題,譬如安排需要的器材、人手、時間等,但他認為面對實際問題之前,要先退後一步思考網絡牧養背後的指向。另外,青年工作亦不僅限青年人,也包括他們的家庭、生活習慣和背景。梁柏堅指,網絡年代成長的人背後有其世界觀和文化背景,他們有接觸事物的獨特方法。他舉例,曾有研究指出從閱讀時代進入電視時代的人之性情也有不同。報告指,閱讀時代的人邏輯較好,能長時間進入議題的討論;但電視時代的人受電視節奏的影響,如新聞節目的鋪排,幾十秒前是一則國際新聞,下一則卻轉為花邊新聞,他們的情緒亦因此而快速變化。同時,電視時代的人更習慣視覺化的思考和接收模式,慢慢遠離閱讀時代的人之思考方法。

梁柏堅指,成長於網絡年代的年輕人有幾個特點。第一,相處方法變得「即興」;在過去網絡仍未普及的年代,人們會預時間相約出席聚會,但網絡普及後,聯絡的方便使新一代的相處方式亦隨之改變。第二,新一代生活於網絡的平行時空,有許多家長或會投訴子女成為低頭族,但他們不理解子女在網絡上有另一個世界,或是和一班朋友正在聚會,或是正進行活動。因此,網絡時代會出現線上線下兩種截然不同的平行時空,家長需對此理解。第三,時間觀的改變;梁柏堅借專注力縮短作例,過去電視時代的人投入事情所花的時間較長,大概十多分鐘,源於電視每十多分鐘會有廣告。去到今天,抖音、Instagram的限時動態設計約為十五秒,部份程式更只有六秒。因此,新一代的專注力大概只有六至十五秒,若內容不吸引,他們便會離開。梁柏堅指,這並非不尊重的行為,而是他們發現世界太多資訊,需要選擇。因此,牧者需要更快地把握他們的注意力,講一些他們關心的問題。

「2021神學生日」由香港神學生聯禱會在二月廿六日於YouTube上直播,共有十六間院校參與並以實體及網上形式進行,大會指出席人數逾四百人。聚會除以上兩部份外,工作坊亦有趙崇明博士主講「政治神學」及黎廣澤宣教師主講「疫情下的無牆教會」。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