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神学生日」谈新常态下教会危与机
叶菁华:疫情令宗教消费主义更明显

【时代论坛讯】本年度的「神学生日」以「新常态下教会的危与机」为讲题,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院长叶菁华教授担任讲员,他提出疫情导致教会出现宗教消费主义,人们会认为教会仅是一个「供应」的地方,故信徒应思考如何理解教会。工作坊亦邀请到突破机构出版及媒体事工总监梁柏坚分享「网络牧养与信仰实践」,他指在网络年代成长的新一代其专注力较低,因此牧养青少年需要快速把握他们的注意力,谈他们关心的问题。

应重新衡量过往理所当然的事

叶菁华指疫情下教会出现宗教消费主义,是一种消费形式主导的返教会状态。当网上崇拜成为新常态,教友或会因讲员质素而自行选择不同的网上崇拜。叶菁华形容,情况类似「追星」,指他们多数认为教会是一个「供应」的地方,这些人期盼在教会获取不同的东西,却从没有把自己当作教会一份子。他认为这样的心态早已在信徒间出现,而疫情则令情况变得更明显。他提到,教会能借此思考信徒如何理解教会,同时反思可如何牧养他们。

在疫情、政治及国际环境的新常态下,叶菁华认为教会面临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压力,奉献收入亦减少。疫情下,教会不能聚会,许多教会将崇拜放到网上,纵然教友仍会每星期参与网上崇拜,但奉献却变得相对不容易,或会令教会收入减少,影响日常行政。他也提到,有人认为在社会政治种种形势下,教会都风光不再,担心日后会有许多限制,实际如教会要否要交税,《消防条例》和《税务条例》等执行细节,都有不同教会人士担忧及关注。他提醒,过往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今天需重新衡量和理解。

在新常态下,叶菁华呼吁教会应重新思考过去的牧养和使命实践方式,强调虽有忧虑,但却机遇处处。当教会放下过去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能有突破,比如结合线上线下牧养,重整教会事工的优先次序,什至舍弃部份事工,借重新定位、开源节流的方式更新。他亦提到要更新「合一」的意识,过往合一多数流于一间教会或一个宗派内部的想像,他指合一或可更流动、更广阔,不但跨堂会,什至可跨国界。

谈年轻人关心的议题吸引注意

下午的网络牧养工作坊,梁柏坚带领参加者思考该如何在网络中牧养及交流。疫情下,许多教会把崇拜及聚会搬到网上进行,但他认为网络与实体皆有其独特性,未必适合简单地把过往的做法搬到网上。他指不同平台的功能也不同,认为要先了解实体与网络之间的差异,才能有效善用网上平台及工具。

梁柏坚提到思考网络牧养常见的盲点:一、开始时会思考「如何做」(how) 的问题;二、认为青年工作只关于青年人。他指,不少人想到网络牧养,最先想「如何做」的问题,譬如安排需要的器材、人手、时间等,但他认为面对实际问题之前,要先退后一步思考网络牧养背后的指向。另外,青年工作亦不仅限青年人,也包括他们的家庭、生活习惯和背景。梁柏坚指,网络年代成长的人背后有其世界观和文化背景,他们有接触事物的独特方法。他举例,曾有研究指出从阅读时代进入电视时代的人之性情也有不同。报告指,阅读时代的人逻辑较好,能长时间进入议题的讨论;但电视时代的人受电视节奏的影响,如新闻节目的铺排,几十秒前是一则国际新闻,下一则却转为花边新闻,他们的情绪亦因此而快速变化。同时,电视时代的人更习惯视觉化的思考和接收模式,慢慢远离阅读时代的人之思考方法。

梁柏坚指,成长于网络年代的年轻人有几个特点。第一,相处方法变得「即兴」;在过去网络仍未普及的年代,人们会预时间相约出席聚会,但网络普及后,联络的方便使新一代的相处方式亦随之改变。第二,新一代生活于网络的平行时空,有许多家长或会投诉子女成为低头族,但他们不理解子女在网络上有另一个世界,或是和一班朋友正在聚会,或是正进行活动。因此,网络时代会出现线上线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平行时空,家长需对此理解。第三,时间观的改变;梁柏坚借专注力缩短作例,过去电视时代的人投入事情所花的时间较长,大概十多分钟,源于电视每十多分钟会有广告。去到今天,抖音、Instagram的限时动态设计约为十五秒,部份程式更只有六秒。因此,新一代的专注力大概只有六至十五秒,若内容不吸引,他们便会离开。梁柏坚指,这并非不尊重的行为,而是他们发现世界太多资讯,需要选择。因此,牧者需要更快地把握他们的注意力,讲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

「2021神学生日」由香港神学生联祷会在二月廿六日于YouTube上直播,共有十六间院校参与并以实体及网上形式进行,大会指出席人数逾四百人。聚会除以上两部份外,工作坊亦有赵崇明博士主讲「政治神学」及黎广泽宣教师主讲「疫情下的无墙教会」。


守护自由空间,请支持基督教《时代论坛》
可选择:📲 PayMe 或 💳 网上捐款(信用卡)
⚡️转数快FPS +852 51100803(注明奉献,如需收据请附姓名及电话)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