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時代跨頁

篤信力行:動盪世代中失落的先知

在無法控制的環境、動盪的世代中,信徒應怎樣自處?伯特利神學院聖經研究教授黃天相博士在近日一個講座上,以三位先知的故事,勾勒出聖經如何教導信徒回應上帝。他提到以利亞因未曾經歷上帝的沉默而失去方向,巴蘭自以為了解神心意而失足,還有無名的先知遭老先知欺騙而沒有持守上帝的吩咐。黃天相透過這幾個先知的故事,道出當下的處境,信徒到底應如何重新理解及回應信仰?

第一講:「信仰危機的以利亞」

黃天相一開始以神的呼召作引入,指神以呼召的形式成就使命。受呼召的身份與其他宗教身份不同;祭司是通過血統繼承,文士是通過學識資格,而長老則通過資歷和背景成立,他們都因自身獨特的背景而取得身份。然而,黃天相指神可以呼召任何人為祂成就大事,並概括出四種呼召形式:一、透過神直接說話,例如直接指示亞伯拉罕出哈蘭到迦南(創十二1-3);二、透過天使對人呼召;三、透過人呼召,如以利亞呼召以利沙一事(王上十九16、19-21);四、透過異象,如以賽亞、以西結、耶利米等先知的經歷。

「異象其實並不是讓人經歷得舒舒服服,又或經驗許多神祕事。而是透過異象,讓先知學會回應神對他的任命。」黃天相強調,異象的重點並非經歷,而是經歷背後的學習。他指,以賽亞得著異象後,群眾卻聽不明白、看不曉得,猶如「白做」;耶利米看見異象後卻遭人反對,之後更要經歷國破家亡才能重建;以西結見得異象卻要面對厚顏及心裡剛硬的民,是「惡頂」的悖逆之家。黃天相認為,「蒙神呼召並非關注神祕經驗,而是能否承擔神的託付。」許多聖經人物經歷神呼召時都面對困難,甚至害怕;但他們如何承接從上帝而來的使命呢?回到以利亞的呼召,他曾在耶和華面前起誓(王上十七1-4),勇敢承接這份使命。黃天相認為以利亞起初的回應不錯,但要留意之後的發展,要明白以利亞為何失去信心。

害怕源於未曾經歷上帝沉默

以利亞戰勝四百名巴力先知後,又經歷了祈禱降雨的經驗,早已大大經歷神,卻因遇到耶洗別的威嚇而逃亡(王上十九1-3)。一般人認為早已經歷神作為的人,理應必不懼怕。黃天相說道:「人以為自己經歷神蹟奇事就可以有美好的靈性,(其實)是不會的。美好的靈性是你如何面對今天環境的反應,昨日的經歷未必能幫助今天的你。」黃天相形容以利亞是「走佬」,更奇的是,以利亞並非怕死,因為他到了羅騰樹下求死(王上十九4)。故黃天相認為他真正懼怕的不是耶洗別的威嚇,而是失去過往經歷上帝的經驗。

過去以利亞如何經驗上帝呢?黃天相說:「他的經驗是甚麼?就是事前發生任何事,神都會事前通知。」他續說:「有難處時,祈禱就能得回應。」黃天相以死人復生(王上十七18-23)、對抗巴力的先知(王上十八36-38)說明之。他認為以利亞過去面對神呼召的過程很簡單,往往有上帝對他說話或回應,卻從未經歷過上帝的沉默。因此以利亞並非懼怕耶洗別的威嚇,而是懼怕從未有經驗過的上帝沉默。這才是以利亞當下的困境。

危難中重建與神的關係

縱然以利亞處於迷茫,但上帝卻沒有放棄以利亞。在羅騰樹下,上帝亦安排天使供養他,給他吃喝(王上十九4-8),但同時上帝對以利亞亦有要求,希望他能回應。黃天相指,「你和我可能都在不同的處境中,面對不同的難處。這難處正正是考驗我們素質的回應。」他認為,在以利亞的事件中,我們要學會在危難中重建與神的關係,重新看見上帝的顯現。黃天相提到出埃及記記載以色列人要經驗神的時候,出現山崩、地震,為的是要試驗人,叫他們敬畏神,叫人不致犯罪。回到以利亞的處境,上帝問他在做甚麼(王上十九9-14),為的是要以利亞懂得敬畏祂,然而,以利亞那時仍未真正正視自己的問題——在上帝的沉默中失去方向。

黃天相在此亦提到人們容易逃避問題的情況,正如以利亞逃避上帝的問責。上帝多次問及:「以利亞啊,你在這裡做甚麼?」(王上十九13),但以利亞卻回應:「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王上十九14)黃天相指,這就如同伊甸園事件,上帝問亞當、夏娃為何吃了分辨善惡樹的果子,他們卻將責任都推到其他人身上。黃天相反問,難道上帝不知道嗎?其實上帝只是希望透過他們的回應,令他們得知自己的問題。「並非因為任何原因導致問題,而是因為做(錯)了就是問題。」黃天相指,現代人常把問題訴諸壓力,以壓力作為藉口,卻如同亞當和以利亞的結果一般,在逃避問題中損害了與神的關係。

後來,上帝終不再沉默,並吩咐以利亞膏立三人:膏哈薛為亞蘭王、耶戶為以色列王、以利沙作先知(王上十九15-18)。黃天相認為,上帝的發聲表達了兩件事:一是對以利亞的不滿,二是表現祂仍是歷史掌權的上帝。從吩咐以利亞膏以利沙作先知可見,上帝因以利亞失去方向和信心而不滿,故膏立以利沙作先知接替他。另外,有藉後續發展的事情,借以利沙介入以色列和亞蘭兩國的政治,顯明自己才是掌權的上帝,並一直有祂的安排。

這時的以利亞在信仰中重拾方向,默默栽培以利沙成為神的僕人,再透過以利沙介入兩國,使兩國得到長久和平。黃天相指,縱然每人的信仰中會有不同的看法,但並不需要強求看法相同,而是在不同看法中尋求一致的信仰,面對歷史事件能否看見上帝的掌權。他又引亞述攻打希西家作進一步解釋,以賽亞對希西家說要專一跟從神,同時彌迦則說耶路撒冷終會變成亂堆。在同一事件下,兩位先知對事情的理解都不同,而又影響到他們如何教導。故「以利亞不應只看到這一刻的難處,這難處正正讓他們了解自己的信心是否足夠。」在考慮的一刻,要如何做好選擇。

最後,黃天相指,人如何回應神呼召才最重要。神關注的是人在這一刻與祂的狀態,而非過去為祂所作的功績。故我們並非要計算過去對神的付出,而是當下與神的關係,正如以利亞最終能夠放下自己,藉栽培以利沙與神修補關係,聽從神的吩咐。


第三講:「犧牲的無名先知」

黃天相先縷述先知的不同名稱和工作範圍,分別有:一、宣告者,負責宣告、稱呼、召喚,「預言目的是作警誡,即人作惡,若不離開惡行,神的懲罰便會臨到」;二、先見,原文是指「看見」,透過看見異象籲誡人不再作惡;三、神人,在原文若沒有冠詞,多是指一些無名的先知;四、神的僕人,屬神的工人;五、神的使者,多是指天使和祭司,後來才用作先知。

傚先知做好神託付的立場

「先知有不同的名稱,他們的工作範圍也不同;先知有不同的呼召,所以有不同的做法。」黃天相指出不同類別的先知:一、政治性的先知,例如譴責大衛的拿單、警誡亞哈和約沙法的米該雅、責備希西家的以賽亞,神呼召他們是做政治的,與王有關的;二、社會性的先知,例如阿摩司訴說社會的不公義;三、同時是政治性和社會性的,例如撒母耳在政治上膏立掃羅和大衛,他同樣審判百姓和帶領以色列人去爭戰;四、宗教性的先知,例如何西阿最初是純宗教性地指摘以色列敬拜偶像和犯姦淫。

就著不同的先知有不同的工作範疇,黃天相認為:「不要將神託付給先知的,當作唯一的看法,因他們有不同的工作範疇,他們處理的問題也不同,不同的先知有不同的看法。」他舉例,以色列人作惡,神興起亞述懲罰他們,先知以賽亞的焦點是政治性的,認為只要希西家回轉,神便會驚動亞述的心,拯救以色列人;同時間彌迦面對這個事件,見到當時所有人也作惡,覺得神會懲罰,耶路撒冷會成為亂堆、國破家亡。從這個例子,黃天相指出,彌迦和以賽亞是針對不同的範疇,前者是政治性,後者是整體性。「神興起不同的先知是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不是誰的看法有問題,而(重要的)是不同的先知想教導甚麼事情。」

黃天相提到另一個例子,在猶大遭巴比倫滅國時,哈巴谷和耶利米皆認為巴比倫是神興起作懲罰工具的。但哈巴谷看見巴比倫作詭詐又施行強暴,以其勢力和能力歸於巴比倫的神;而耶利米則認為百姓要在刀劍、饑荒、瘟疫底下才得拯救,因神興起巴比倫作懲罰工具,那尼布甲尼撒王就是神的僕人,所以耶利米叫人順從尼布甲尼撒王,在被擄之地為那城求平安。黃天相說,這種觀念在今天可能會被人視為賣國賊。他認為兩者的看法雖有不同,但他們所吩咐的沒有衝突。哈巴谷雖認為巴比倫是邪惡的,但他明白面對著這些攻擊根本沒有選擇,惟有捉緊神去面對;而耶利米書第一章已知道國家會被傾覆,後再被栽種,耶利米知道結果,所以在面對巴比倫攻擊時只能順服。

「若以我們的標準(猜測)哈巴谷所想,最壞的就是但以理及其三個朋友,竟然做『猶奸』,被擄後去(外邦)做高官,還要做到風山水起,它(巴比倫)令到自己的國家亡國,還要為它效力,我們一定會這樣想。」可是黃天相提到,但以理及其朋友在外邦盡忠,讓外邦政權知道神掌權的歷史,而在次經的但以理書中提到,神的使者將哈巴谷帶到巴比倫,讓他供養在獅子坑中的但以理。黃天相藉此提醒,神託付給各人的看法不同,毋須將自己的看法強加諸別人身上,「神託付你甚麼立場,你就像先知般(在神託付的崗位上)做好。」

在這動盪的世代中,黃天相指,有弟兄姊妹經常問:「這個人是甚麼顏色的?」甚至會以顏色和立場判斷一個人說得是好是壞,但他強調先知根本不用有相同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先知所教導的內容。接著,他道出先知宣講的內容都有幾個共通點:一、神是掌王權的;二、神的公義和立約的要求;三、宣告和解釋神的介入工作。他談到,即使不同先知的看法不同,但他們所教導的正是配合以上的三點信息,他們不會因看事物的角度而影響宣講的信息。

不論環境動機也要持守神的吩咐

談到在災禍的日子,信徒應怎樣自處呢?黃天相引用阿摩司書五章的經文,指人在災禍的日子尋求耶和華就必存活,要尋求善,非尋求惡,就是回到立約的關係,「你要跟神建立關係的時候,就一定不能作惡。」他提到,耶穌基督的寶血雖赦免人的惡,但作惡仍會破壞與神的關係,所以應尋求善,而善不是靠其他東西可以得到的,仍是靠日常生活的經驗。

黃天相闡釋,彌迦書六章8節的「行公義」,指「公義」二字可解作審判,意指當權者為人伸冤,舊約的公義不是要求人對自己怎樣,而是自己怎樣待人。黃天相也提到大衛不殺掃羅的原因,是他清楚「惡事出於惡人」(撒上廿四13),「神不需要人作惡為祂成就計劃,為甚麼需要你?有人以為:我為了神,就是做甚麼也可以,但惡事出於惡人,即你做了惡事就是惡人。」他提醒,神是會在人中間施行審判、斷定是非,不能因別人作惡,而用作惡回應。他亦以大衛沒有殺拿八的事件為例,指出人作惡,內心會感到不安和良心有虧(撒上廿五30-31)。

承接著「行公義」,黃天相說明彌迦書六章8節的「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謙卑」亦可解作清心、智慧、專心、謹慎、小心。黃天相認為,這段經文正說明列王紀上十三章1-34節的神人為何會「出事」,因他知道神的吩咐而不能持守。經文中耶羅波安在但和伯特利設金牛贖,為的是方便以色列人,免得他們走回南方聖殿敬拜,黃天相指他雖有好的動機,但不代表這能夠改變信仰原則。他以網上聖餐為例,部份教會准許信徒以梳打餅和方包代替無酵餅,他對此感到不解,因在舊約中有酵的祭物是不能獻給神的,「若是這樣的話,信徒在地上可以怎樣過活呢?隨時因環境緣故而可以違反,這是一個問題。」他重申,若為了現實的需要而改變信仰,便是有問題,因為信仰不是為了現實需要,而是神需要我們怎樣做。

回到聚會當天的主題經文(王上十三1-34),有一位神人奉耶和華的命去伯特利,預言約西亞作王時耶羅波安所做的壇會被玷污,耶羅波安後經歷到神人的醫治,而邀請神人一同吃飯。惟神人拒絕,並指神不許他在伯特利吃飯喝水,也不可從原路回去。黃天相指,神人當時能對抗罪惡,但問題是受到同儕的影響。有一位老先知得悉此事後,便冒稱自己有天使奉神的吩咐,強留神人在伯特利吃喝。神人答應了老先知的邀請,結果最後遭獅子咬死。黃天相提醒信徒,應該要持守的原則,是不應受環境影響,「有時我們說得很動聽,要有彈性,『彈吓彈吓』便變成沒有原則,那不是我們的信仰。」

藉著這段經文,黃天相指出,神會擺放假先知在人的當中,那些假先知可以見異象、行神蹟奇事,目的是試驗信徒是否盡心盡性愛耶和華神,就如那位神人他知道神要他怎樣做,亦曾持守過,惟最後不能,可見他不是不明白,而是不能持守。「所以你不要期望世間沒有誘惑、不令你跌倒的事,(這些事)是一直都有,神刻意試驗(人),而(人)要一直操練去堅固自己。」不少人想知道老先知的動機,但黃天相認為這不是經文的焦點,而是神人不應放下神清楚吩咐的事。他總結時重申,信徒會面對不同的引誘和考驗,但我們有否持守神一貫對人的吩咐,過程是漫長的,而不是一刻的,而捉緊神的吩咐便要付代價,且在平日持守神的道去面對不同環境。

聚會為第十四屆「篤信力行」講座:動盪世代中失落的先知,由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主辦,於三月十二至十四日在YouTube上直播三場講座。截至三月廿二日,第一講「信仰危機的以利亞」累積逾六千人次觀看,第三講「犧牲的無名先知」累積逾三千人次觀看。第二講的主題為「虛情假意的巴蘭」

(圖片由大會提供)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城市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