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研究:愈多以信仰應對社會不安,愈少心理失衡

【時代論壇訊】近年,很多港人都會因著本港的政治及社會狀況,以及去年出現的新型肺炎疫情而感到不安,心理壓力逐漸增加。二〇一五年成立的基督徒宗教心理學學會(下稱學會),去年底開展了一項研究,探討信仰如何幫助信徒應對各種負面心理狀況,如焦慮、抑鬱及創傷後壓力反應等,早前舉辦了網上發佈會。

正面信仰態度有效紓緩心理失衡

研究團隊成員張楚豪表示,是次研究題為「在社會不安及新冠疫情中基督信仰如何加添信徒的抗逆能力」,目的是了解信仰可否提供屬靈資源以應對逆境,顯明信仰的真實,並從中尋找較有效的應對逆境方法。研究於去年十月至十二月進行,訪問了逾二百位信徒,當中以四十一至六十歲的中年信徒居多。研究發現,在社會不安及疫情兩種處境中,受訪者的受壓程度會與焦慮、抑鬱及創傷後壓力症三種心理失衡狀況的嚴重程度成正比,不過他們大部份都能從正面的信仰態度應對,包括確信自己仍受上主看顧,並會於逆境中得著祝福,這些都能有效紓緩心理失衡。特別是在疫情下,效果會更為明顯。

張楚豪同時提到,受訪者若是選擇埋怨上主、相信自我主導而不倚靠上主,以至是被動等待上主解決問題等消極的信仰角度應對,則會帶來反效果。學會義務總幹事陳天祥分析指,過度依賴或過度相信自己都會令情緒失衡情況變得更嚴重。惟有仰望與行動並重,構成一種與上主合作的互動模式會較為有效。

雖然部份信徒仍會出現心理失衡問題,但張楚豪表示,研究發現失衡程度與透過信仰應對的頻率呈反比。愈是頻密以信仰應對社會不安及疫情,心理失衡程度會愈輕微。即使是一些本來並非針對社會不安及疫情的信仰應對方式,例如是對人對神感恩、委身於神、內在信仰導向 (真誠委身、活出靈命),都可帶來同樣的效果,當中尤以「內在信仰導向」減輕失衡程度的效果最顯著。

個人素質同樣帶來重要影響

除了以信仰相關方式應對,是次研究另一重點是探討個人性格是否也能紓緩心理失衡情況。結果發現,抑鬱情況較輕微的人都會有較明顯的正面性格,例如是和順、誠懇、情緒穩定等,當中樂觀及控制心理軌跡,亦與信仰有關,能帶來的效果最佳。而個人身體健康、經濟狀況良好、職業有成就感,都能有效減輕心理失衡。至於就業情況,亦與心理失衡息息相關。若是從事全職工作,因工作狀況穩定,失衡情況會較輕微。若是就業狀況為半職甚至是失業,不穩的就業前景會便令失衡程度漸趨增加。

學會主席陳天祥認為,研究結果反映最有效應對逆境的方法是意識到逆境的意義,而且確信並察覺上主的看顧,並不因逆境而對上主心生埋怨。其次是設法幫助別人,與人保持和睦,同樣有所幫助。他強調,若是選擇逃避或刻意忽略,則只會適得其反,使個人心理狀況更為失衡。正確的方法該是與神合作,有效地參與可參與的工作,從而提升抗疫能力並解決問題。

即使是從信仰出發應對逆境,陳天祥指出很多時候都會通過個人性格、學識、經濟情況等實現。神的工作,會按信徒本身的素質、能力及限制而顯明的。在應對社會不安方面,最重要的個人素質是保持樂觀、感恩的心態;應對疫情方面,不只是樂觀與感恩,自我饒恕亦同樣重要。有了這些素質,就更能藉著信仰,紓緩各種心理失衡的狀況。

應認識並善用信仰應對逆境策略

於答問部份,有與會者問到,信仰是如藥物般可以帶來治癒效果,還是只是如物理治療,使心理失衡狀況得以紓緩。陳天祥回應指,以信仰應對逆境是「非藥物治療」,但要視乎信徒能否善用,用得好可帶來顯著的紓緩效果。至於信徒可如何強化相關能力,陳天祥建議,信徒可以運用研究中曾提及的正面應對策略,能有助提升抗逆能力。

有聽眾則問及,學會有何建議提供予堂會牧者、導師,陳天祥表示牧者及導師們可以教導信徒交託上主與行動並重,不去逃避逆境;而對一般信徒而言,依循聖經的教導,具體認識信仰應對逆境策略並加以運用,同樣是重要的。

左起:蔡明輝、陳天祥、張楚豪(圖片由大會提供)

是次發佈會由基督徒宗教心理學學會在三月廿七日舉行,以視像會議方式公佈研究結果,有二十多人出席。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