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特寫

愛丁堡香港基督教會──在流散中,走下一里路

【時代論壇訊】有人說:愛丁堡是英國最美麗的城市。自十五世紀以來,愛丁堡就是蘇格蘭的首府。城市由緩緩的上坡和下坡路構成,路很易走,偶爾還會轉入鋪著石板的小街;大路上,往往一列長街都是黃磚外牆的三層保存著煙囪的舊建築。一轉彎,一座帶精緻雕刻的高塔在眼前升起;再轉一個彎,下坡路的遠方就可以看到大海。夏天的時候,這裡的日照時間長達17.5小時;但在冬天,日照時間最短只得7小時。冬天冷,卻不常下雪;在夏天,即使是最「熱」的七月,平均溫度也不過是令港人羨慕的二十度。愛丁堡約有五十二萬人,其中亞洲人(中國內地、越南、印度等)約佔5.5%。香港人不多,十年前,愛丁堡約有八千多香港人,佔當時人口1.7%。

在香港的時候,楊建強牧師在金巴崙長老會的其中一間堂會事奉。二〇一九年中旬反修例運動開始後,不少教牧及信徒本著信念與領受,與香港人共同面對,刷新了年輕一代對基督教的觀感。隨著《港區國安法》於二〇二〇年七月一日實施,《大公報》及《文匯報》等黨媒開始點名批評某些走得較「前」的教牧人員「有意圖顛覆政權」──即使他們只是宣示信仰、唱歌或勸說警方和示威者保持冷靜。楊建強牧師在這樣的白色恐怖下離開了香港,然後輾轉於二〇二一年一月來到英國愛丁堡。

即使離開了他所愛的香港,楊牧師並沒有停止他的服侍,他繼續作一位牧養者。在抵達英國前、在漂泊中,他仍然陪伴著同樣漂泊在外的心靈,和他們一起尋索出路,一起讀聖經,從中思考神在這時代的心意。

過去這段日子,離開香港移居外地的人,不少都有各樣迫不得已的原因:有些是因為憂心下一代,有些是因為個人安全,有些是因為留在香港感到鬱悶……因此,移居往往不是因為其他地方美好,而是對目前情況強烈恐懼或不滿。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就是當港人在外地相聚,他們很自然就會談起過去兩年在香港的所見所聞,然後對當下香港的情況,無不憤慨或沮喪。這個現象與九七移民潮大相逕庭。當時的人常說自己移民是為「買保險」;但現在走的人,一方面走得很急,事前沒甚麼時間作詳細規劃,另一方面,也很少會有回歸的打算。因而,這個浪潮不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那種「移民」,而更多是迫不得已地帶著創傷匆忙逃離,四處流散。雖然在英的華人教會也準備接納來英信徒,不過,如果忽略了流散者曾經歷的事件和心靈的需要,繼續以固有的方式去牧養,他們就可能繼續逗留在陰霾之中。楊牧師認為如能協助流散者在困難時間重整信仰,鞏固他們成為健康的群體,他們就會有能力好好地走下一里路。

教會禮堂外的草地

今年五月,楊建強牧師開始了「愛丁堡香港基督教會」,聚會地點在Corstorphine區的一所英國社區教會,從市中心只須乘十五分鐘巴士便可到達。這間社區教會有兩個禮堂,禮堂外有一坪翠綠的小草地。每個星期日上午10時45分,楊牧師帶領的香港人教會在其中一個禮堂開始崇拜;由英國人所帶領的英語崇拜則在十五分鐘後於另一個禮堂開始。香港家長帶來的小孩先與家長一起敬拜,在聆聽為他們而設的短講後,小孩就離開大人,跑到禮堂外的草地,享受為他們設計的特備節目。在剛過去的星期日,當成年人聚精會神地在禮堂內聽講員講解聖經,背景配樂就是不時自室外傳來、十多個不同年齡的孩子的嬉笑聲。

這是一個香港人與英國本地教會合作的教會模式:香港人建立的新信仰群體寓身於英國本地人的教會中,她們各自運作,但偶爾也有一些交集。有一對香港人夫婦抵達愛丁堡一個月後,因為想投入當地人的生活,而選擇到英國教會聚會。散會後,返香港人教會的、英國教會的,與小孩們都跑到草地上,大家見面和彼此問候。楊牧師認為:第一代移居英國的香港人有他們固有的生活方式,即使移居其他地方也很難改變,故在教會中聚在一起,易於彼此支援,也可以早日適應新生活。然而,未來在英國長大的下一代會在英國文化氛圍下成長,因此香港人教會在栽培信二代時,須與英國教會合作,以英國的文化和方法為他們提供信仰資源。因著成長背景的差異,如果以舊有香港兒童主日學或青少年團契模式來培育他們,將會顯得脫節,信二代亦會慢慢從教會流失,這也是英國華人教會一直老化的原因。

談到這個夥拍英人教會的「實驗」,楊牧師說一般而言,港人與華人教會的合作不易談得攏;而另一方面,從多樣性而言,英人教會與港人教會在合作上的互補性可能更佳。

愛丁堡香港基督教會聚會的模式,與你我在香港所見的沒甚麼兩樣:唱詩、讀經、給第二代的短訓、講道、回應詩歌、主禱文與報告。然而,在致力過平常日子的沉穩中,你會強烈地感受到那份躍動,那種枕戈待旦的決心。

教會剛成立,一切尚待習慣。每個星期都有新到英國的港人信徒聞風而至,探索這個可以讓他們分享心底話的地方,考慮這裡是否自己要在異域投入的基督教群體。這個星期,講壇以平淡的言辭,辛辣地挑戰信徒會否懶得理會何謂「真實」、而情願接收假消息;而當「真實」會顛覆自己的利益時,作決定就是直指靈魂深處的事。牧師這樣提醒:教會的收入,不會用以建造大禮拜堂,而是大部份用以建立人,包括為在困難中來英的年輕人提供成長嚮導,為他們作好準備,當時機到來,讓他們毋須再花時間便可以開步。雖然愛丁堡的教會剛剛開始,楊建強牧師已計劃在格拉斯哥(Glasgow)和雪埠(Sheffield)尋找合作教會,為蜂擁而至的港人開設另外的聚會點。楊牧師強調,今天設立的香港人教會不必永存,也不必成為大教會,最重要是讓人聽到福音,被主所牧養,有力走下一里路。

在這裡,躍動的不單單是牧師,在教會牆外、在香港人關心的事上,你仍會見到信徒領袖的身影在往還。選擇留在愛丁堡的人,大概都比較特別吧?和他們傾談時,有人會想像透過開設食品生產線,為來到的港人創造新的工種;有人會提出如何幫助經濟較不富裕的人;有人會提醒剛剛來英的人,首要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以免事務一完,靜下來時變得空虛……各種交流,在自由的空氣中,無所顧忌地活潑起來。

告別這個充滿活力的群體,走進愛丁堡六月溫暖的陽光。早上出來時,行人仍穿著厚外套,中午已換成短袖單衣了。想起近期許多對於「走」和「留」的爭拗。但如非當事人,又如何能判別當中的進與退呢?記起楊牧師向會眾講解財務安排時有此一說:將要開展的新聚會點,會交由未來新聘的牧者來負責,希望大家在奉獻的時候,留心不要讓新任的牧者過得太辛苦了;而他自己則會繼續不受薪地和大家一起──種種的設想,處處提醒:即使流散、即使在身份上有所掙扎,仍要彼此相顧。

愛丁堡香港教會資訊:www.hkcc.uk

(寄自英國)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