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時代講場最新文章

我們要為上帝建造一個怎樣的聖殿?

聖靈降臨後第八主日
講員:袁天佑
日期:2021年7月18日
經文:撒母耳記下七章1至14節

經文記載了大衞在國家穩定、住進皇宮後,想到要為上帝建造聖殿之事。或許我們會覺得奇怪,為甚麼上帝會拒絕大衞的好意?

今天也有不少信徒,當教會決定興建聖堂或購置聖堂時,會熱心捐獻,盼望盡快成事。但信徒很少問:「上帝拒絕大衞為他建造聖殿,我們興建或購置聖堂,上帝會否不喜悅呢?這是否上帝的心意呢?」

雖然上帝拒絕大衞為祂建造聖殿,但最終上帝也讓大衞兒子所羅門為祂建造聖殿。問題的核心是:聖殿的建造,為的是甚麼呢?上帝所喜悅的殿,是怎樣的殿?

聖殿vs會幕

大衞對拿單說:「你看,我住在香柏木的宮中,上帝的約櫃卻停在幔子裡。」(七2,《和合本修訂版》,下同)

在大衞的眼中,會幕比不上他的皇宮,所以上帝不應住在會幕中。上帝應住在怎樣的聖殿才對呢?

大衞的兒子所羅門,照上帝向大衞所說的,「我必使你兒子接續你,坐你的王位,他必為我的名建殿」(王上五5),為上帝建造聖殿。當聖殿完成後,所羅門為聖殿禱告。他這樣禱告說:「上帝果真住在地上嗎?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容納你,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王上八27)任何人為的建築,也不足容納上帝居住在其中。這是大衞對上帝認識不足的地方。

上帝透過拿單向大衞指出:「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從埃及上來,直到今日,我未曾住過殿宇,郤在會幕和帳幕中行走。凡我同以色列人所走的地方,我何曾向以色列任何一個領袖,就是我吩咐牧養我百姓以色列的,說過這話:你們為何不給我建造香柏本的殿宇呢?」(七6至7)

人為的居所,不足容納上帝住在其中,因為上帝是一位無所不在的上帝。但更重要的,上帝看似喜悅會幕更多於一座聖殿,因為會幕是可移動、有彈性、能回應處境的改變,我們所相信的上帝就是這樣的上帝。

但我們所相信的,卻與我們所實踐的不同。我們將上帝局限在聖殿──我們所建造或購置的聖堂之中,也將我們的信仰局限在這裡。透過網絡的崇拜,我們感到不是味兒;我們敬拜上帝,要在聖堂之中。我們日常生活,也好像與敬拜上帝沒有關係似的。我們的信仰,與社會所發生的事情看似沒有關係。教會的活動,年年如是。時代的改變,好像與我們的信仰無關;時代改變,我們的信仰也不會有改變。每主日的信息都是信者得永生,我們已可安享天堂的福樂。我們雖常稱「教會沒有牆」,但無牆的教會只接待那些願意來接受洗禮,願意為罪悔改的義人。至於那些粗言穢語的人、在歧途中不肯悔改的人、犯法的人、反對政府的人,這牆並沒有為他們打破。當他們在監獄中,我們願意去探望他們,已是最大的寬容!

日前,在臉書上看到一幅遊艇的圖片,圖片上有著這些文字:「教會曾經是救生艇,現在卻變成了遊艇」。還有幾句小字:「它的使命是去拯救人,如今變成服務自己人,它忘了自己曾被拯救。」圖片最下面更這樣寫:「這隻遊艇遲早完。」你覺得諷刺嗎? 

在歧路上的教堂

不久前,我看過一輯由香港電台所製作的《五夜講場》(一個探討文、史、哲的節目,本受大眾歡迎,但現已被停止製作了!原因大家心裡明白,不在此談了。),內容是從一些文學著作看灣仔的過去。其中一位節目主持人引述一位詩人鷗外鷗(原名李宗大,東莞人,1911-1995)寫的一首詩〈禮拜日〉:

「株守在莊士敦道,軒尼詩道的歧路中央
青空上樹起了十字架的一所禮拜寺
鳴響著鐘聲!

電車的軌道,
從禮拜寺的V字形體旁流過
一船一船的「滿座」的電車的兔。
一邊是往游泳場的,
一邊是往「跑馬地」的。

坐在車上的人耳的背後聽著那
鏗鳴的禮拜寺的鐘聲,
今天是禮拜日呵!

感謝上帝!
我們沒有甚麼禱告了,神父。」

認識灣仔的人都明白這詩所描述的教堂,正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前稱為「循道公會香港堂」)。該堂於一九三六年落成,而詩人則在一九三九年撰寫此詩(正值是詩人二十歲的青年期,教堂亦只落成三年)。

詩人不是信徒,詩是從他的角度去描述教堂,也描述昔日人的生活。教堂位於軒尼詩道和莊士敦道的交界處,星期日的時間,教堂的鐘聲響起,呼喚人進入教堂。但周遭的人,一些趕往北角的麗池泳棚游泳,另外一些則前往跑馬地馬場。人群從交界處分途而行,教堂只是立在人流中的交界處不動。教堂雖有鐘聲,但仍好像是靜止的,與人流無關。或許信徒會覺得,這是未信主者的描述,有所偏差,但我們不能不問,為甚麼教外人會有這觀感?

作為循道衞理教會的牧師,看見這描述,內心當然不大開心。但俯心自問,也觀看香港眾多教會,不單是這教堂,其實不少教堂的建立,與經過教堂的人以及他們的生活有多少關係呢?

尚待完工的聖殿

美國田立西州的納什維爾(Nashville, TN)有一座衞理公會的教堂 Edgehill United Methodist Church。教會建立在一個貧窮的社區中,教會的宣教使命是:

  • 奉耶穌基督之名,不論他們是誰,都接觸和歡迎所有的人(to reach out to and welcome all persons as they are, in the name of Jesus Christ);
  • 彼此培育,建立與上帝的關係、基督徒的信仰與生活(to nurture one another in our relationship to God and in the Christian faith and life);
  • 作為上帝轉化人的愛的使者,使我們的鄰舍和世界,成為有公義和憐愛的地方(to go out as agents of God’s transforming love to make our neighborbood and the world a place of justice and compassion)。

教堂外有一個牌匾,紀念教會的創始牧者 Bill Barnes 牧師(1931-2017)。他被稱為「納什維爾的良心」,因他常為無權和貧窮者發聲,為無家可歸者發言,尋求社區能為他們建立可居之所。除教會工作外,Barnes與社區人士成立不少計劃,協助有需要的人。一九六六年,他建立這間教堂時,立意要建立一間與社區有密切關係的教堂。教堂是開放的,成為社區居民的綠洲。教會的牌匾上刻上了一句由人權領袖薩爾瓦多(El Salvador)主教羅梅洛(Oscar Romero,1917-1980,因被暗殺而殉道)所說的一句話:「聖殿仍未竣工,直至所有人都被安置在有尊嚴的地方。」(The temple shall remain unfinished until all are housed in dignity.)這是Barnes建立這教堂的永恆心願。

真正能反映上帝榮耀的聖殿,不是一個裝飾得神聖的地方,也不是人數眾多、一同敬拜上帝的群體,而是人能否反映上帝創造他的尊嚴。上帝救贖的美意是「照著所安排的,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同歸於一」(弗一10)。人要「穿上新我;這新我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從真理來的公義和聖潔」(弗四24)。人不單實踐公義和聖潔,也要活在公義和聖潔中。在教堂內敬拜上帝的人,和在教堂外經過的人,能否反映出上帝創造人的形像與尊嚴?今天教會的生活能反映這榮耀嗎?

香港的天主教教會在不久前舉辦了一個為新聞自由的祈禱會(雖然只是由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所舉辦)。這祈禱聚會很有意思,它實現了教會作為「先知、祭司和僕人」的角色。舉行祈禱會是作一個先知的宣告:新聞自由的重要,現在被剝奪了!祈禱會將人心中對新聞自由的渴望帶到上主面前,是祭司的責任。祈禱會也為因新聞自由被剝奪而受傷的人按手禱告,像僕人為人洗腳那樣。這是僕人的工作。

祈禱會中,夏志誠輔理主教用一個比喻提醒信眾,也提醒教會:森林失火,教會不應只顧這場大火是否波及自己和自身的生存空間,而是關心整個森林的生態環境是否適合人類生活、繼續有尊嚴地存在。這是教會存在的目的,這才是真正地反映上帝榮耀的聖殿!

潘霍華在《團契生活》有這樣一句話:「那愛建立群體之夢想的人會摧毀群體,但那愛鄰舍的人卻能創建群體。」我們要為上帝建造一個怎樣的聖殿?

(標題為編者所擬,原題「聖殿vs會幕」;轉載自作者網誌。)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