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在信心与疑惑之间……拥抱上帝
研读哈巴谷书 何启明:在恶劣中要有超越的目光

处身疫情与社会环境转变、公义被扭曲的时代,基督徒难免都会感到恐惧,徘徊于信心与疑惑之间,此时研读哈巴谷书能带来真实的共鸣。书中提及的一些情境与香港现况相似,哈巴谷面对现实的不公义,虽使他对上帝的作为感到疑惑,但他最终选择信靠上帝的应许。

美国福乐神学院宣教学博士、前建道神学院副教授何启明牧师早前一连三晚在一个培灵会中,借哈巴谷先知的经历回应当下香港信徒所面对的社会挣扎,勉励信徒在恶劣景况中要有超越的目光。


何启明

公义扭曲的困境

第一讲以「为何如此:困境中的呼喊」为题,选取哈巴谷书一章1-11节,指出哈巴谷看不到上帝在困境中介入,亦不见困境有任何逆转的机会。当时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但受众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答案。

纵然困境也环绕着今天的弟兄姊妹,但何启明提醒信徒,苦况也发生在昔日先知哈巴谷身处的时代。哈巴谷处身于犹大王约雅敬执政的时代,虽然约雅敬的父亲约西亚在位期间为犹大国带来宗教复兴,但约雅敬却没有继承父亲勤政爱民的特质。他剥削国民为自己大兴土木,毫不理会公义和仁慈,什至刺杀先知及烧毁先知书卷。在哈巴谷书中,先知就着他所面对的社会困境向上帝呼喊,发出多个质问。

哈巴谷在当时的社会中看到三件事,分别是「罪孽与奸恶」、「毁灭与凶恶」和「争执与纷争」(参哈一3,《和合本修订版》,下同)。何启明指「罪孽与奸恶」是代表权力的滥用,出现在社会、宗教什至政治方面;「毁灭与凶恶」指身体上的暴力,以及抢夺他人财物的行为;「争执与纷争」则涉及法律上的诉讼,需要呈上法庭解决。这些问题全都是犹大国的内部问题,并不涉外部势力的干预。先知看见律法无效,公理从未彰显,更遭受扭曲。因为恶人当道、包围义人,所以律法未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先知感到困惑沮丧,因为现实与他的信念出现矛盾。先知一直所信的是,当人遵守上帝的命令时就会蒙赐福,否则便会遭降祸。他相信上帝会施恩拯救,但上帝却没有理会先知的呼喊。上帝不但没有制止暴力,更没有让先知见到任何好转的迹象。上帝一直沉默,哈巴谷差点认为上帝没有能力解决当前的困境。

何启明认为,哈巴谷所面对的社会情况与今日的香港相似,「暴力」足已形容香港这两年的情况。他指出,示威者、议会、政权及制度的暴力,还有「不知从何而来」的暴力正充斥着整个香港社会。他认为香港市民所见到的暴力可以分成两方面:言语和身体的暴力。言语暴力是指示威者以颜色和动物咒骂警务人员;警方亦以昆虫和非人化的物件称呼示威者。身体暴力则指示威者的行动,包括「装修」政见相异的商铺、投掷燃烧弹等;而警察的暴力则是疑似过份暴力对待示威者,疑似拖延示威者得到救护人员的及时协助等。

何启明总结,这两年香港处于谎言充斥、指鹿为马、是非颠倒、家庭撕裂的状况中。他又认为,现时香港被恐惧笼罩,在六、七月的敏感日子,不论穿黑色抑或白色的衣服,也会害怕无缘无故地被暴力对待;手持鲜花也不敢经过铜锣湾。市民也渐渐不敢表达意见,因为害怕被人标签什至追打。

香港人期望走出暴力、政治的阴霾,这同样是昔日哈巴谷面对国家困境时所呼求的事。

活在专制政权下的上帝子民

当先知坦然地向上帝呼喊申诉时,上帝给他难以置信的答覆。上帝要先知看到的是,他要用最恶劣的强暴者迦勒底人(参哈一6),来惩治比他们倒算为公义的犹大人。这是指向历史中,巴比伦侵略犹大国的事情。上帝暗示在问题解决之先,问题会日益严重、每况愈下。上帝形容迦勒底人「威武可畏」,而且「审判与威权都由他而出」(参哈一7),何启明表示这里表达了政权令人恐惧,并且独断独行、目中无人,「公就我赢,字就你输」。

不过何启明指出,先知没有因此放弃信靠和追问;疑惑没有令先知不信、埋葬他的信仰。何启明强调,巴比伦是上帝使用的工具,但巴比伦人亦是有罪,因为他们自以为义,以自己的力量为神明(参哈一11)。

何启明表示,上帝在历史中所作的事,实在有太多都令人难以置信,如耶稣被罗马兵丁杀害;不过他亦勉励信徒,上帝的旨意胜过人的理性,成就上帝救恩的十架事件难以单靠人的理性明白。他提醒信徒,由旧约到新约,什至在教会历史中,上帝的子民经常活在专制的政权之下,很少有平安稳妥的时间。何启明挑战信徒,在看到事情难以置信的时候,仍要坚信上帝是那位掌管历史、守约施慈爱的主。


Frescos by Agostino Scilla, 1657. photo: Giovanni Dall'Orto.

重点是危难中如何忠于上帝

第二天晚上,讲员以「怎能如此:困惑中的等候」为题,选取哈巴谷书一章12节到二章4节,讲述先知哈巴谷如何在信心与疑惑之间,仍然坚信上帝的掌权。

何启明一开始指出,过去两年在社会上之所以出现的纷争和不同的立场,是因为大部份的资讯和意见都只是片面之词,造成许多疑虑和不信,因此这两年他都在信心与疑惑之间。先知哈巴谷的情况也是这样,他对未来感到疑惑,但他并不是对上帝失去信心,而是对上帝的作为大惑不解。在经文中可见,哈巴谷分别向神问了三个为何,包括为何要让恶人吞灭比他们公义的人(参哈一13),为何要对邪恶不公义之事保持沉默(参哈一13),以及为何要让犹大如海中的鱼被人以罗网捕获,又如无人管辖的爬行动物(参哈一14),借此表达对上帝作为的不解。

何启明特别提到,先知并非为犹大被审判而困惑,而是因为上帝以比犹大更邪恶的巴比伦人,作为惩罚犹大的工具,先知为此感到难以接受。因为巴比伦入侵犹大的「治疗」,似乎还要比犹大本身的罪恶更恶劣。但何启明认为,经文的记载是要人明白,我们应关注的并非自身的安定繁荣,而是在危难中如何忠于上帝,在地上坚持过着公义与和平的生活。

何启明又指,先知理性上知道犹大需要接受惩罚,但感情上却难以接受,因而对上帝提出质询。一如我们今天的处境,纵然理性上明白犯事的人需要受到法律制裁,但情感上对他们受到各方面留难而感到难过。为何上帝对一切沉默不语呢?哈巴谷书曾两次出现向上帝的投诉,但性质不同。第一次是对犹大国所犯的罪作出投诉(参哈一2-4),第二次是对巴比伦人所作的恶作出投诉(参哈一12-17)。这反映人们都相信上帝会对人所作的恶事感到愤怒,但先知在此时此刻,却认为上帝对巴比伦人的恶行毫无反应。这些恶行包括对犹大人的残害和逼迫,巴比伦人用钩子勾着犹大俘虏,又用网抓捕他们,并以这些残暴行为感到欢喜快乐(参哈一15)。何启明又提到,鱼网象征着巴比伦人的军事力量,他们因此而对罗网献祭、向渔网烧香。何启明形容,当时先知所面对的,正是一个将人物化、把人视作动物,以暴制暴的政权。

因此,先知要真正面对的是现实和理想的挣扎:面对上帝对不公义沉默的现实,以及上帝会为不公义而发怒的理想。纵然内心出现了矛盾和挣扎,但第12节中可见,哈巴谷仍然坚持相信上帝的应许不会改变。纵使哈巴谷身处黑暗,却没有忘记上帝在光明中对他所说的话。何启明指出,哈巴谷没有忘记上帝的公义,只是对现实感到不解。因此,先知处身于信心与疑惑之间,在事实与信念之间,在客观和主观之间。

等待中相信上帝不变应许

哈巴谷在失落和不解之中,没有选择放弃,反而虚心聆听上帝的心意。二章1节提到,他主动求问上帝,希望能得到答案和回覆,然后上帝的回应是,叫先知将默示写在看板上,使人清楚明白上帝的心意。何启明指,等候上帝的应许是个漫长的过程,但经文鼓励我们用上帝的眼光看待,并从上帝的信实中等待,相信上帝必定成就他的应许。

最后,何启明特别提到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在访问中的一段话,说到许多的改变都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犹如大雪球的运转一样,要改变轨迹,需要绕一个大圈、花一段很长的时间。或许在我们有生之年,也未能看到改变,但上帝会透过仆人工作。因此我们在等待的过程中,仍要保持积极,以行动回应上帝的信实。何启明指,有许多中国大陆的宣教士曾因受逼迫的缘故,离开中国内地,其中有一部份人来到香港。纵然那时香港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仍然有人选择在受逼迫的处境下开拓宣教使命。过去有远东福音广播,接触中国的未信者,向他们传福音;又例如刘福群曾在内地办学,却因战争及政治的缘故而迁到香港,后来建立建道神学院并成为院长,他在香港等待的过程中为上帝工作,到去世的时候,也未见中国宣教有明显果效。不过,后来内地开放,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基督徒兴起,建立起教会。因此,何启明提醒,上帝的应许不会失落,纵然我们在社会及疫情的压迫下会失去方向,但仍然要在等待的过程中,相信上帝的应许,积极地在地上以信心回应上帝。


detail: Habakkuk brings bread to Daniel in the lions' den.

自由收窄时 内心信仰价值不会被夺去

第三天晚上,讲员以「尽管如此:困厄中的盼望」为题,选取哈巴谷书三章16-19节,指出在前景暗淡的景况中,我们仍要在困厄中保持盼望。

何启明指出哈巴谷处身于一个意志消沉的时刻,他不明白为何恶人没有遭到惩罚,义人却被迫害,什至为何上帝要兴起罪恶滔天的巴比伦来惩治犹大国。来到哈巴谷书的第三章,亦即最后一章,先知即使面对经济萧条、前景暗淡,他在困厄中却仍抱有盼望,因为上帝给了他答案,就是上帝与先知同在。哈巴谷的灵程十分艰辛,他从深渊开始,在山峰结束,最后他以信心之歌作结,因为上帝给他信心,把他从深渊中救拔出来。

哈巴谷知道灾难终有一日会临到,那时巴比伦大军压境,犹大的子民被掳。先知却没有因此逃避,他选择面对现实,安静等候(参哈三16下)。在等候的过程中,先知曾感到焦虑和震惊(参哈三16上),因为他将要面对的艰难是前所未有的。何启明指出先知的焦虑经验带给人安慰,因为上帝的仆人与一般信徒一样,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会害怕。

何启明认为,先知的等候不是一种消极的行动,也不是没有作为,好像是「认命」;而是为了看清形势,不因外来困难而自乱阵脚,以致加速灭亡。他指等候是积极的行动,以不变应万变,在心猿意马的时候更要安静等待、祷告,才不会作出愚蠢的决定。

到了三章17节,哈巴谷把周边的事件都形容得十分仔细,可见他对当时的画面印象十分深刻。何启明又补充,经文提到的无花果树是巴勒斯坦地的普遍食物,却连第一步发芽也不能;葡萄树纵然发芽,最后却不结果;橄榄树纵然结果,但收成却叫人失望;作为粮食、能赚钱的羊,以及帮助耕田的牛也都没有了,简单来说,即是一无所有。何启明提醒,信徒要留意同一节经文的「虽然」这个词,这是哈巴谷在提醒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要看到超越环境的事情。他勉励信徒,当人身或言论自由收窄的时候,我们心里仍有内心的信仰、核心价值可以持守,不被他人夺去。

他亦强调三章18节的「然而」是这篇信心之歌的转捩点,纵使看见环境恶劣,但先知之所以能调节心境的关键是在于拥抱上帝。他最后补充,在诗篇中,诗人面对困境时所做的,就是回顾上帝在历史中的作为,例如出埃及的事迹,他因此鼓励信徒在面对难关时,也要数算上帝在自己身上的作为,以致可以有信心面对。


Frescos showing Habkkuk with quotation: "The righteous will live by his faith"(Hab 2:4)

聚会为「哈巴谷书研读:四面楚歌,高奏凯歌」培灵会,由中华基督教会梁发纪念礼拜堂、国语堂、传恩堂三堂合办,在七月八至十日一连三晚于梁发纪念礼拜堂举行。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