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周论坛

社评

重新编织社区肌理
教会重拾社会角色

当公民社会被强力挤压,民间社会肌理被无情砍伐,许多人不忍面对崩坏的家园而选择连根拔起,社会气氛一片迷惘,基督徒群体还有何可为?尽管当局不断极力唱好,振臂高呼「正本清源」、「行稳致远」,宣扬那走出黑暗的香港融入奇妙大湾区的美好,但一般市民所见证所经历的,却是全港读者群最大、报摊销量最高的报章被迫停刊,是二百多位由选民授权的区议员在恐惧之下陆续辞职,是在本港公民社会扮演重要角色且历史悠久的组织,因政治威吓而宣布解散,其他在同样处境下解散、历史较短、规模较小的组织,更加不计其数。这些媒体、议员与组织的作风和路线,纵使未必人人认同,却总不能够、也不应该一笔抹杀他们在历史里的位置、在香港几十年间社会演进的角色。而他们在短时间内顿然消失,难免为不少香港人带来深层的集体哀伤。任何在地、贴地生活的普通香港人都会感受到,我们的社会正在进入一段低沉、沉寂、沉闷的时期。

身为民间社会一份子,信徒群体固然同样感受到那份沉郁;然而身为仰望基督的群体,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自己在社区里的角色。当我们所爱的家园犹如镰刀之下的压伤芦苇,又如疾风之下的将残灯火,教会对于所身处的社区,怎能逃避守护、医治、牧养之责?过往香港教会的主流,囿于神学传统,通常把医治和牧养的对象局限于个人,而且是教会四壁之内的「自己人」。然而在最近几年的连串大事冲击之下,愈来愈多信徒和牧者开始认真面对信仰的公共意义和牧养的社会向度。而在当前这个需求深耕、细作、同行的时势里,公共信仰、社会牧养再不是什么振臂高呼的行动口号,而是踏实地进入社区小角落,凝聚邻舍小人物的微小声音。

本报今期头版专题所捕获的几个教会市集,他们背后的理念和目的各有不同,或为认识社区实况,或为鼓励青年发挥潜能和创业,或为让坊众进入和认识教会,也有为教会内不同组别之间重建关系,不一而足。但是这些市集都无可避免地启动了教会的更新与复兴:复兴的是教会与社区的关系、堂会与堂会的关系、堂会内部的关系,更加是社区的低沉与郁闷,是在重新编织民间社会肌理。而且,那不单是概念上的更新,更是生活实践上的更新,跟社区里有血有肉的小人物直接连系,形成共生关系,成为命运共同体。这正是看似卑微的教会市集在当前局势下的实践神学意义。

其实自古以来,不论欧洲的教堂还是各地其他宗教的寺庙,除了是宗教礼拜的场所,也是凝聚社区的焦点,往往连带着本土经济活动。只是自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社会急速世俗化,基督宗教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教堂作为社区生活中枢的角色随之而褪色,加上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全球大规模扩张,大型商场取代了昔日教堂的位置,俨然消费社会的圣殿。教会市集,凝聚邻舍,医治社区,带动地区经济,可说是恢复教会在社会角色的一小步。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