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社評

沒有風險清零的成長空間

按政府統計處最新資料,近年香港本地出生率,跟台灣、新加坡以至南韓水平相若,一樣遠低於歐美,甚至比人口嚴重老化的日本還要低。然而香港本身的獨特處境,的而且確令港人考慮生兒育女時,在全球繼續肆虐的疫情變幻以外,面對更多的壓力與陰霾──當兒童繪本也可以成為煽動刊物,以言入罪;當政治犯時常未經正式開審就持續還柙,拒絕保釋不知到何時,無視普通法中的被告保釋權利;當開闊視野的通識教育變成只有一個政治正確說法的公社科目,老師要在重重紅線和被匿名投訴的不可測風險下教學,連最大的教師工會也要解散;還有直選成份大幅趨降的議會選舉,還有夾在大國政治板塊之間的金融波動可能,還有鄰近地區不斷升高的戰爭衝突風險。

上述種種跡象,看在數十年來尊重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香港公民社會眼裡,大概很難成為養兒育女的安全條件。事實上,在近期移民離港的人潮之中,不乏帶著年幼子女舉家離港的例子,為的是替下一代鋪排一個更好的成長空間。這份為人父母無微不至的心態,無可厚非。然而其根本困難在於:人生能夠按部就班地從規劃而得的成果,其實比想像中的少。

這份「人算甚麼」的認知,並不抹煞大家對於未來的種種風雨和變幻要有更好的準備,卻提醒我們:上帝的恩手常常體現於號令森嚴、錙銖必較的規劃與規訓以外。當下一代面對未來高風險社會的種種不可知──由極端氣候到變種疫情,由政經風暴到軍事衝突──無論身處何方,他們最需要的教育與成長,並不在乎能否在寂靜無聲的密閉空間裡,背誦一個以為可以讓人人安全的標準答案;卻在乎如何於匉訇翻騰的波濤洶湧之間,尋找一個符合大家福祉的可能出路。背後那份重要的社會德性,關乎能否讓更多的人願意為著他人福祉的緣故,在風浪裡甘願冒上一己的風險。要這樣的人生態度得以培育,發自真誠,大概不會在那無風無浪的歲月靜好。當然,要求今天著重規劃與規訓的教育建制培育出這樣的德性,或許期望過高;但在家庭裡、在教會裡、在社群裡、在公民社會裡,這樣的成長機會,還是可以得見。

其實,即使是生兒育女本身,在今天的醫學水平而言,還是有很多不在規劃之內的可能──無論是不育的困惱、夭折的傷痛,抑或避孕失效的意外。關於生命,人能解說的,其實仍是有限。不過,當曉得叫生命成長的是上帝,有所交託也樂於交託,生命反而在急風暴雨之中,更見堅毅不拔,甚至成為上主賜福他人的出口,猶如教會的古老兒歌〈生命如光歌〉其中的兩句:「求父使我生命如杖,弱者能夠依憑,凡我所有健康力量,善能服事友鄰。求父使我生命如詩,溫柔讚美的詩;也是一首信仰的詩,永見父工神奇。」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