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陈韦安谈乱世的灵性修持
灵命是圣灵在整个生命中的彰显

【时代论坛讯】圣经明明没有灵修和灵命的字眼,为何却常常被基督徒提及和使用?灵命和灵性是否局限于读经、祷告、灵修呢?我们该如何理解灵命的本意?早前在八月二十日举办的「这是最好的时代﹕给香港基督徒的神学八课」的第四讲中,流堂创办人陈韦安博士以「乱世的灵性修持」为题,解释灵命是圣灵在整个生命中的彰显,灵修的重点是让自己有所反思和更新。他亦认为,华人教会的灵修「不够神秘主义」,什至把灵修约化为一种阅读理解。

祈祷和做基督徒是同一件事

陈韦安提到自己十八岁时信主,初信时以阅读灵修书作为灵命操练的方法。后来到了建道神学院读神学,期间尝试了不同的灵修方法,例如:凌晨五时起床祷告、原文灵修、跑步灵修等等。他表示,自己特别喜欢跑步灵修的经验。因为在跑步、呼吸之时,在喘气、流汗之时,更能看见自己的本相,更能感受到自己是受造物。

直到陈韦安到外国进修神学,对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感兴趣也是来自灵修这议题,并受他一句说话所吸引:「祈祷和做基督徒是同一件事情」(To be a Christian and to pray are one and the same thing)。但为何祈祷和基督徒是同一件事呢?后来他发现,祈祷原来不单是静态活动、不单是闭起双眼,而是整个生活、整个人与上帝的关系。在外国留学期间,他的日常生活已被读经、常思考上帝话语所占据,过了十分规律的生活。因此他开始了「不灵修」的习惯,跳出传统灵修的模式,尝试将灵修、灵性融入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他自言,緃然自己的博士论文是做灵修的专题,但却抱着一种「反(传统)灵修」的方法、神学观。然而,我们该如何理解灵命和灵性呢?

在建道神学院教授教会历史课时,陈韦安渐渐迷上了中世纪的「神秘主义」。但其实神秘主义不是迷信,而是因为理解上帝的超越性,从而明白上帝不能用理性的方式、言语所触及。而陈韦安表示,自己特别对神秘主义女性学者以本土文字的书写作品感兴趣。他又另外提到,一位十六世纪的灵修修道士、西班牙一位诗人十架约翰,以一种超越的语言、特别的文学方式书写出和上帝的关系。他发现,除了道出一种与上帝general(普遍的)的关系,更要找出一种与上帝particular(殊别的)的关系。

灵修是透过上帝说话反思生命

他引用罗马书一至十一章及十二至十五章作解释,一至十一章所指的是上帝的拯救工作,而十二至十五章则是人对上帝工作的回应,这是我们与上帝的关系的两种理解方式。某程度上,这已暗示了人活在上帝的拯救和恩典中,因此无论我们有没有灵修,我们在客观上已活在上帝的恩典关系当中,我们须考虑的是如何回应上帝。然而,无论是遵从上帝旨意、带着信心而行或是向上帝祈祷,这一切也都是基督徒行动的底蕴。因此,祈祷不单是一个行为或行动,还带着一种回应上帝的态度。

陈韦安亦提到,华人教会经常把灵命和灵修一词扭曲,把灵命视为「一些东西」,以为可用一些累积和递进的数值来量度,但实际上却是难以看见、难以指明的东西。不过,灵命是真的存在,但指的是生命的灵与上帝的灵之间的关系。他提到加拉太书四章6节和罗马书八章15-16节,并解释当中所提的三一关系,乃是上帝的儿子差他的灵到我们心中,同时让我们呼叫阿爸父。因此,这呼叫是一种祷告。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乃是从心中呼叫上帝为阿爸父而开始,也是一种生命的祷告。「但这不是一个有声的祷告,而是整个生命的态度。」

陈韦安指,所谓灵命,并非指「属灵部份的生命」,而是圣灵在生命中的一切。若我们如此理解,灵命就不再是灵修读经,也不是回教会、奉献的当下,而是圣灵在整个生命中的彰显。

然而陈韦安提到,神秘主义者认为我们的生命中仍然需要一些特别的时刻、一些反思生活洞见的时刻。但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反倒是让我们思考的一刻。「灵修就像一种慧根,能否在生活中抽出来,反省自己。让上帝的说话、上帝的安静,使我们抽离一下,从而反省自己的生命,这才是灵修的重点。」因此,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让自己有所反思和更新,正是灵修的重点。


守护自由空间,请支持基督教《时代论坛》
可选择:📲 PayMe 或 💳 网上捐款(信用卡)
⚡️转数快FPS +852 51100803(注明奉献,如需收据请附姓名及电话)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