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時代跨頁

港人移民潮下英國教會的危與機

自英國推出便利港人到英定居的措施以來,不少港人選擇移民英國。移民者中不乏信徒和教牧,而數量之多實在會給英國的教會──不論是英人教會還是華人教會──帶來衝擊,但同時又會帶來不少機遇。早前一場「新形勢下英國華人教會面對的挑戰和機遇」線上研討會,邀請了解英國教會現況的在英資深牧者,以及剛在是次移民潮中抵英的牧者,分享他們的見聞與分析,包括當地英人和華人教會本身的困難、港人移民牧者尋找牧職的挑戰等,亦對現時情況提供建議。

香港新移民或使在英華人基督徒數量倍增

基督教華僑佈道會總幹事呂子峰牧師提到,英國自一九五〇年代已開始有華人教會,而從七十年代起,有更多華人新移民來英,使華人教會增加。發展至今,他指現在英國所有主要城市都有華人教會,而全英約有一百七十個華人教會聚會點,包括教會、分堂和團契。

他亦提到今年初展開的UKHK計劃'Hong Kong Ready Churches',該計劃由華人教會和英人教會合作,歡迎港人前來英國,因為英國政府曾預計未來五年會有約三十萬香港人到英國。根據UKHK早前做的統計,現已移英的受訪者中有大約四成是基督徒,所以呂子峰預算未來還會有很多港人基督徒到英國。他補充現在大概有七千至一萬在英華人基督徒,所以香港新移民或使在英華人基督徒的數量倍增。

剛在今年年初移英的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前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則認為,UKHK的受眾較多是基督徒,如此直接推算未來移英者有多少基督徒實未算準確,而他保守估計,來英信徒或只佔整體移英人士的三成,但無論如何,這龐大人口都會對英國的教會帶來很大的挑戰。

移民潮為英國華人教會帶來機遇

支援歐洲宣教的「會幕7000」創辦人及義務總幹事戴迎迎傳道闡述英國華人教會目前面對的挑戰,包括欠缺負責青少年事工的同工,亦欠缺青少年信徒,她觀察到,很多青少年十三歲左右開始游離於教會內外,到十六歲左右就離開教會。另外,當地的信徒欠委身,教會欠缺人手事奉。華人教會亦不習慣自置堂址,多借英人教會的場地,她認為這使會友對教會沒有歸屬感。她同時認為華人教會欠缺宣教和植堂異象。

她認為新一浪的移民潮為面臨如此危機的華人教會帶來機遇。她建議教會可建立小組聚會點,有時亦可以把不同小組連繫在一起聚會。另外,因應移民潮使教會人數增加,教會甚至可以得以補充事奉人手,成為一個自置堂址或植堂的契機。戴迎迎亦建議華人教會加強和英人教會合作,並嘗試到外短宣,甚至服侍難民,強化差傳事工,例如對穆斯林的工作,因為他們願意接受教會援助,而且她觀察到相較白人,他們對華人的接受程度較高。

蘇格蘭基督教國際培訓中心創辦人、播道神學院前院長楊詠嫦博士亦認同新移民為英國華人基督教界帶來機遇,因為大量新移民可以為華人教會、神學院和基督教機構提供事奉人手及資源。此外,大量的移民牧者也可開拓英國華人教會的境界,例如到小城開荒,使華人教會不只集中在大城市,因為英國很多小城其實都有華人。另外他們亦可向其他香港新移民未信者傳福音,因為大量非信徒移民也會找教會幫忙;亦可以向更多普通話人士及國際人士傳福音。

要抓住上述機遇,楊詠嫦建議華人教會中的新移民和本地華僑要先學習和睦相處,牧者亦要不斷更新事奉思維和策略,教會多了人,亦要善用人才。而移民牧者亦要忠於召命,進修英國文化,抱開放態度,尋找事奉機會。她亦希望新來信徒和牧者都要操練英語,融入主流社會,不困於華人次文化,因為她認為以往華人教會都是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此外,大家亦要積極學習差傳,並認識英國不同宗教,發展跨語言、跨文化事工。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

教會要小心新人與舊人間的衝突

胡志偉提醒,香港移民使當地華人教會人數增長,確是一個機遇,但他卻擔心華人教會未必有足夠能力承載新來者。他特別提及有較長歷史的華人教會,認為她們未必可以吸納新來的港人,因為這些教會的領袖的思維或仍冰封在他們移民的年代,特別在教會發展上,沒有現在香港人的靈活。

他亦提到當地華人教會是三語的群體,但他們都有各自的想法和立場。在移民潮前,他知道已有國語群體因政治立場從教會分裂出來,甚至另立教會,可想像這等情況會繼續出現,不論是新移民港人離開還是原先在教會的人離開。他希望華人教會有寬宏的胸襟,明白有人來、有人走實屬正常。他亦希望雙方可以做到合一,要在差異中互相尊重、友好合作,也要明白不同華人教會的形式、對象等都可以完全不同。

同樣在今年年初移英的基督教銘恩堂創堂牧師梁永善回應其他講者的分享,指出他非要否定其他大使命,如向外宣教等,但他認為這等願景目前對華人教會而言實屬太大,因為華人教會自身已有很大挑戰;大量香港新移民湧入,包括信徒和未信者,但教會未有足夠準備,所以已經感到吃力。他留意到新移民信徒流動性大,會因為不喜歡、不習慣一間教會而走去另一間教會,牧者或會面對服侍、關顧上的困難。他亦注意到有當地教會未清楚新來者的背景,就起用這些人幫忙事奉,這可能會造成危機,例如雙方在信仰觀上會有分歧。他亦預視新設的香港人教會或會令當地教會反感,因為怕有「搶羊」現象。但他亦同意港人來英並非只有危機,他看見新移民湧入也激勵到當地信徒服侍。

不少移民家庭帶同兒女赴英,故此亦有與會者擔心小朋友的牧養問題。楊詠嫦提到她服事的教會現在採取中英兼備模式處理兒童牧養問題,因為要兼顧在英出生的兒童和香港移民來的兒童,但她承認如此做法,會令導師感到困難,但短期內他們都要這樣做,因為人手並不足以應付分班牧養。

呂子峰則提到,其實香港來的小孩的基本英文能力不錯,而英人教會的兒童事工本身做得很好,反而華人教會礙於資源問題而未能好好發展,故此認為兒童可以上英人教會,亦認為他們很快就可以適應,並可認識當地朋友。但他亦提醒,相對年紀較大的青年都較習慣在教會用廣東話,所以這方面華人教會就可以幫助他們,至少可助他們度過此適應期。

港人或能幫助復興英人教會

英人教會目前面對不少困難,楊詠嫦指出,英格蘭兩個大宗派──聖公會和循道會都不斷萎縮和老化,欠缺年輕人的參與。楊詠嫦提到不少英國的教堂因財政壓力而要用作其他用途,例如其他宗教的敬拜場地;戴迎迎亦看見教堂要出租作住宿房間、酒吧、馬戲團學校等。所以,她們都認為華人要回饋英人教會,「還福音的債」,因為以往歐洲人到中國宣教,不少英國人因此殉道;華人能聽福音,正因為他們的到來。 

楊詠嫦提出華人協助復興英人教會的方法,包括華人信徒參加英人教會,參與建立英人教會;華人教會和英人教會合作;開設英語事工;以及讓華人牧者參與牧養英人教會。

胡志偉亦觀察到英人教會的困難,故亦希望華人教會和英人教會合作,不要和當地文化脫節;甚至可與他們合作辦活動幫助新來港人,善用英人教會的場地和資源。他亦強調香港人移英,不一定要返華人教會,而可以返英人教會;當英人教會面對老化問題,港人就可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有與會者關注自己的英文不好,難以返英語教會。楊詠嫦回應,可能他們在參與崇拜時會有困難,但仍可以嘗試和英國人溝通。胡志偉亦認為教會是個很好的場合讓人克服語言障礙,多與本地人聊天,可協助港人融入當地社會。

英國第二大城市曼徹斯特,市中心Princess Street一隅

以宣教思維開展事工

移英教牧同工為數不少,胡志偉看到英國牧職空缺卻沒有那麼多,明顯有「僧多粥少」的問題,大部份港人教牧都不能入職,他甚至認為當中有十份一人找到牧職都已算是不錯。他強調英國教會和香港教會的土壤完全不同,所以希望大家理解,移民教牧若入不到教會服事,並不等於放棄呼召。

他建議香港的差會和宗派可修正以往的差傳策略和做法,不再是花資源支持一個宣教士從香港來英,而是可用同樣的經費,聘請三個半職或合約同工在英國做教會工作。甚至如果香港教會預知會有不少會友來英,可考慮聘請一名在英同工牧養他們。英國華人教會亦可以聘請香港教牧同工,甚至聘請一些未能入職的教牧教導主日學和聖經課程,但重點是要付合理的導師費或講員費。

至於移英牧者方面,胡志偉建議未能找到牧職者如果有經濟能力,可以在當地非華人神學院進修,建立人脈,使未來更易入職英人教會,因為現在愈來愈多英人教會聘請香港同工牧養香港人。他亦認為香港教牧同工要有心理準備,他們要像宣教士一樣,剛到一個新工場時要花一、兩年適應新文化,然後才開展事工,要注意不要把香港的一套全搬到英國。他認為港人教牧到英國開展新事工實屬正常,亦強調當地華人信徒市場大,不需競爭,可各有各做,各自專注服侍某些對象,這可減少紛爭;要明白這就像不同的肢體合一而成就整個教會身體。

英國北約克郡小鎮惠特比

那麼在英國服事已久的牧者又認為港人牧者要如何裝備自己,從而可在英國找到牧職?呂子峰認為,他們要肯講普通話,但不一定要講得很流利,因為現在很多華人教會都希望聘請會講普通話的人。他亦指出港人牧者要聆聽和了解不同群體──不一定要接受其立場,但只有這樣才能牧養不同的群體。

楊詠嫦補充,英國有兩類華人教會,一類是用純廣東話,另一類是用兩文三語的,三語的教會多數會有英語牧師和普通話牧師,香港來的牧師要懂普通話,但不需經常用,例如只需要在開會或祝福時使用,所以只要肯講就沒有問題。但長遠而言在英國居住,她都建議要多操練英語和普通話,只要多講就能熟練。

建道神學院院長蔡少琪牧師亦是回應講員之一。他表示明白港人移民會為當地各種事工帶來機遇,但要知道新來者要先面對各種適應上的問題。所以,小如幫助其他港人移民適應新生活、開展小組牧養,都是他們現在可以做到的重要事工。而且,他強調不同人有不同的聖工負擔和異象,每一分的努力都有價值。


聚會由建道神學院國際學院主辦,
於香港時間十月十八日下午、英國時間十八日上午在網上舉行。
據主辦機構統計,研討會在高峰時共有約五百三十人參與。


 
移英港人牧者難入職 可嘗試開展新堂會

胡志偉在會後再和本報分享有關移英港人牧者的現況和發展。他認為大部份港人牧者都難以找到當地牧職,因為他觀察到曼徹斯特等港人熱門移民城市都已有約十多位傳道同工,但牧職空缺甚少,他們實在難入職。他亦知道有些英國華人教會長期沒有傳道,但也沒有財政預算聘請新人。他亦看見有華人教會見香港來了不少傳道同工,故把他們當作義工而不支薪,但他認為教會應合理地回報同工的付出,給予他們合適的講員費或導師費。

香港牧者在英開展新堂會也是其中一個發展方向。胡志偉建議他們可從與英人教會合作開始,因為他們有場地和資源。他自己就協助了一間英人教會開辦英文會話班,每堂平均有二十人出席。這課程結束後,該教會的牧師決定在明年開辦啟發課程。這種模式不像傳統般以舉辦佈道會去傳福音,而是由他人的需要入手。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