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凝.塑」香港牧养新时代
──青年同行者的心声

在今天的教会,年轻信徒流散,有教会出现断层,青年牧养似乎愈见艰难。不过,仍有不少信徒群体渴望改变,在困局中寻求出路,建构新时代的青年牧养模式。日前,香港浸会大学校牧处以「凝.塑」为题,举办两场研讨会,邀请青年牧养的实践者及同行者,一起探讨如何凝聚及塑造香港新一代信徒。他们都提到年轻人的情绪需要,并强调理解及同行的重要。让我们一同细听青年牧养团队的心声。

【「殊途同归」── 牧养新型态

第一场研讨会邀请了Aspire Upper Room负责人章可铭(Leo)、观潮浸信会(观潮浸)堂主任郑佑中牧师,以及麦田圈编辑麦子澄分享。当中讨论到Aspire Upper Room的新型教会牧养及发展模式,观潮浸作为传统教会应对新时代需要的改变,以及麦田圈在网络媒体中的实践。在问答的环节中,也提及青少年面对网络中的关系、缺乏同行者等困境。

观潮浸:与年轻人「试错」的大船

郑牧师提到,观潮浸明年七十周年,形容改革犹如「大船拐弯」:一间七十年的教会应如何看待这时代的年轻人呢?他有见年轻人因现实而产生无力感,认为教会能与年轻人一同反省,并相信信仰是寻索答案的过程。

三年前开始,郑牧师发现教会的青少年牧养事工开始赶不上潮流的改变,因此决定独立发展青年事工委员会,更鼓励和协助年轻人开设共享空间──The Flow。整个计划从构思、筹款、设计、装修,再到事工的发展都是交由年轻人负责,但过程中他们很担心会出错。郑牧师认为,这是因为过往教会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导致年轻人成长较规行矩步。他强调,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错误,乃是人之常情。他认为,要明白年轻人的需要,更要与他们一同经历,包括经历失败。

Aspire Church:不在礼拜堂的教会

Aspire Upper Room的Leo指,自己本是在传统堂会成长,后来发现教会事奉出现两极化的情况:部份人参与不多,热心的人却十分忙碌,使他们难有空间带新朋友参与聚会。因此,当时Leo联同教会四位职青,开始举办八星期的启发课程(Alpha course),由参加者带未信朋友参与;在餐厅聚餐的同时,又一起观看信仰影片,互相分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他们招聚了一群弟兄姊妹。Leo将情况与母堂分享,母堂的牧者却邀请他们建立新堂会,希望让他们不受宗派和传统所限,教会也为他们提供资源,对他们给予高度信任。

Aspire Church现时的聚会点是在弟兄姊妹的家中,同时希望让弟兄姊妹明白,教会本来就是一个家。Leo认为,教会的模样不一定是几百人在一个礼拜堂,也可以是十多人在家中聚会的形式。Leo最后提到,教会的仪式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有一群聚集的人,一同敬拜神、追求神,这就是教会。


Leo

麦田圈:以非信徒的手传福音

麦田圈的编辑子澄分享,麦田圈自二〇一九年七月开设社交平台,每天会分享不同议题及新闻讯息,希望为公义发声,与人同行。她留意到,近年部份教会与年轻人在关心社会、政治的态度上有分歧,以致出现磨擦,因此,麦田圈希望担当桥梁的角色。

「我们的定位比较特别,徘徊在信仰与主流文化之间。」麦田圈不会自称是基督教媒体,也不强调自己是基督徒,分享时会刻意收起基督教术语,内容也较为生活化,例如分享流行曲、电影等内容,希望以不同平台认识不同人。子澄形容,是「以非信徒的手帮忙传福音」。廿七个月过去,麦田圈的Instagram截至现时为止,已有七万多位「追随者」(followers),更曾收到非基督徒网友的回应说:「我唔信基督教,不过很多谢你同我地一齐行。」纵然面对每天的新闻会沮丧,过程中也感到疲乏和无力,对于现时的工作,子澄却觉得很有意义,相信微小的坚持仍能带来盼望。

网络世界反倒能分享心底话

在问答环节,有人好奇在网络世界中是否真的可建立真实关系。子澄提到,自一九年开始,许多生活和工作模式都转为网上进行;网上世界让人感觉距离很远,但其实麦田圈不时收到读者私讯,读者会分享他们内心的说话,可能是不知道跟谁说,又或在教会不能开口。「有时可能是半夜佢(网友)好惊,DM(私讯)你,就是(直接跟你)说:佢好惊。」在网络世界有时会连对方的名字也不知道,但正因为大家没有见过面,人们反倒能够分享心底和内在的说话,愿意将自己的心事交给对方。

她又提到,许多人其实不在教会里面,他们未必能进入和接触教会,子澄认为麦田圈在做「松土」的工作,借着每日在社交平台出帖,分享日常议题,深耕细作。她相信每天播种,或许会令教会跟他们传福音时容易一点。Leo也有共鸣,指在Aspire Church聚会的年轻人也看麦田圈。「这是真实的,的确是一步一步做松土的工作,播下的种子教会收割,但撒种栽种的,可能有许多人。麦田圈就是其中之一。」

新模式牧养的营运需要和困难

台下有人关心几个团队的需要,特别是麦田圈的营运及经济状况。子澄解释,麦田圈的成员都有工作,或在读书,只有自己全职在麦田圈服侍,没有稳定的收入,但有不定期的奉献,足以维持工作室和生活开支。Leo闻言,即时订阅和「课金」给麦田圈,以行动支持,亦引来全场一阵掌声和呼应。

Leo又分享,Aspire Church的奉献较为稳定,惟独筹备发展共享空间时洗费较大。不过他又提到,教会不会留下太多储备,希望用尽方法善用资源。而郑牧师则提到,观潮浸是一所「异象先行」的教会,借着理念推动不同事工,会与不同夥伴合作。

作「关键少数」感染他人

研讨会上,大学一年级的阿劻分享自己教会的情况,「你们(讲员)的情况是很有心,想去事奉主,想去建立教会。但从我的经验,大家就是『唔好搞我』。我和几个有心的朋友去做,其他人就表示『我想抖吓』、『我想有少少me time』……我们也会有沮丧的时候,但又没有办法可以改变。」阿劻曾为此游说同伴,又会祷告,但终归仍是没有改变,因而希望向几位嘉宾请教。

在场人士以掌声表达对阿劻的支持,Leo亦深受感动,坦言刚开始Aspire Church的时候也有类似情况,有异象和心志的人只是少数,其他人或觉得无所谓,或是不明白。不过,Leo说:「最终仍然觉得:做啦!(就)同没有所谓和少少想做的人合作,不用等全部人ready先做。」他相信,「关键少数」从来也是这样,由少数人确认异象,但在实践的过程中,神会带领和给予资源,过后便会有更多人确认那个异象。「先用小小的信心去试,我一开始是八个星期,没有想太多。后来,八个星期又八个星期……现在搞了四年。我觉得,(是让其他人)要一步一步去own(确认)」。

郑牧师则回想起他在大学时期,自己教会的情况也是这样:当时团契只有五个人,传道人又不固定。「Start from small,其实你要影响到人,首先你最能影响的是自己。然后当你由小做起,你由一个人做的时候,知道自己的持久事奉有感染力,其他人就会加入。」

而子澄则表示,事奉可以有不同可能,上帝的工作很大,但可能教会的事奉岗位未必有空间让年轻人发挥,以致他们不热衷于教会事奉。可是,她看见现时是百花齐放的时代,有人以艺术、音乐、书法等方式发挥自己,这也能成为事奉的可能。

【「异曲同工」── 音乐事工交流

除了上述团队以新模式牧养年轻人,第二场研讨会,也邀请到几个音乐团队的代表──同心圆敬拜福音平台总干事霍志鹏、同心圆GLOW敬拜青年平台负责人Patrick Hung、玻璃海乐团的方文聪及杨芷莹、浸大基督徒诗班指挥胡永正,以及浸大基督徒乐队教练伍家豪,透过音乐事奉的经验,分享对现今时代年轻人的观察。


浸大基督徒乐队在会上分享过往在团队所学。

年轻人渴望心底话能被聆听

霍志鹏提到,过去两年的社会运动对年轻人有很大的影响,不能当作没发生过,又对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事件感到不忿,认为现今世代缺少了自由和空间;他希望日后能与年轻人一直同行。而Patrick Hung则指,年轻人很渴望被了解和被明白,期望有真诚的关系,纵然现今世代有很多表达自己的方法,例如Facebook的「赞好」选项可表达不同心情,但年轻人的心底话也可能没有被聆听。Patrick指,神重视关系,而在敬拜里、音乐里,年轻人能与神连结;不过,在与神连结之先,他更希望年轻人能懂得与自己和身边的人连结,亦期盼音乐能成为触碰生命的一种媒介。

曾有关注年轻人问题的文章指「年轻人是一个问题」,但方文聪并不认同;他认为,年轻人值得被了解和明白,大众更应与年轻人同行。而杨芷莹则指,其实有不少年轻人愿意思考,她就曾在社交平台收到一位大学生的私讯,并传来十页纸的反思,令她十分震撼。「在坏的时势,反而上帝正炼净或塑造这年代的年轻人,使他们将来能更坚定跟随主和追求真理。」她认为,这几年社会的经历令年轻人愿意聆听更多不同声音,使其胸襟更阔。

年轻人其实有自己的想法。胡永正提到在大学诗班服侍的经历──其实很多事工都是由学生主导,认为年轻人是懂得思考和讨论。他又表示,即使自己有多年参加诗班的经验,都只能让诗班同学作为参考,并不能「照办煮碗」;年轻人最后也会再自行思考和决定。他引用约十五5,指自己也是枝子,他认为自己的角色是带领年轻人结连耶稣这棵葡萄树。

伍家豪认为,现今世代的年轻人比他所属的那一代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大潜能,而作为前辈,应给予机会年轻人发挥自己,同时自己应作榜样,以身作则。霍志鹏在此补充,就算是前辈也要学习承认错误,不应抱着「我教你做」的心态,更可以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Patrick则认为,上一辈要与年轻人「一齐做」,他希望教会和校园能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给年轻人。


浸大基督徒诗班于会上献唱。
 

诗歌未能解答问题?

在问答环节,有参加者提到,在音乐和经文中能有提醒,但在面对真实处境却有很大落差,问及应如何面对。方文聪指,信仰就是不断经历挣扎,就好像保罗在监狱中面对逼迫时,仍说要常常喜乐,而音乐则是提醒大家寻求神。霍志鹏表示,音乐不能为所有问题带来答案,答案应来自神,但诗歌仍能带来力量。

Patrick引用毕德生(Eugene H. Peterson)The Contemplative Pastor一书指,事奉的人很喜欢解决问题,但生命有其奥秘,信徒应接受有很多问题是无法处理和解决的。「诗歌不是用来解决问题」,但他相信在神的应许和现实之间,人有可能会经历神迹以及见证神,他期望诗歌能成为大家的呐喊和鼓励。伍家豪认为,上帝可能会透过诗歌让大家明白他的心意,例如创世的意义、召命是什么等;只是信徒在当刻的实际处境中会有很多限制,不知道可怎样实践。不过,「有时(以为)不是答案,可能就是答案。」他认为,信徒应抓紧上帝的吩咐,好好操练。

此外,亦有年轻人问到如何找寻自己的召命。Patrick曾接触到有高中生也有类似的问题,除了求问神之外,他指认识神话语、自己、世界和社区也很重要。胡永正则认为,召命的定义可以有很多,而他所理解的召命,有时是有时间性、有特别场所和阶段,不一定要聚焦于终身召命上。他指年轻人要找到上主创造他们的特质,以致能理解当下的召命。他引用S.H.A.P.E这理论来帮助大家思考,S代表spiritual gift──上主所赐的恩赐;H是指heart──对某些事件的热忱;A是指ability──在某方面较擅长;P是personality(性情)──其中有着什么上帝的形像,以致与其他人合作时能拼凑出一幅大图画;E则是experience──过去的经历能帮助目前的你。霍志鹏认为寻找召命可以由认识自己开始,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以致日后能帮助其他人。Patrick补充,撇除理念外,也要有信仰群体的支持,这能够帮助年轻人更深入反思和成长。

有人关注教会可如何牧养年轻人,胡永正认为,可透过不同创意凝聚年轻人,例如一起玩桌上游戏、喝咖啡等。此外,教会应赋权给年轻人,使他们有一个容许犯错、尝试、憩息的地方。Patrick则认为关系很重要,有了关系,更多深入的生命牧养就能发生;而且教会群体应回归真理,以真挚和真诚的心敬拜,因为现今世代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描述。霍志鹏指,要着重聆听和陪伴,但神的工作不一定止步于倾谈,同时「留白的空间就让圣灵工作」。 

左起:胡永正、Patrick Hung、霍志鹏、杨芷莹、方文聪、伍家豪

「凝.塑」研讨会为香港浸会大学校牧处举办的基督教周活动之一,在该校善衡校园大学礼拜堂举行。首场原于十月十三日晚上举行,因风暴关系延期至十月二十日晚上,大会表示约有七十五人出席。第二场照常在十月十四日晚上举行,有大概一百人出席。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