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時代跨頁

「凝.塑」香港牧養新時代
──青年同行者的心聲

在今天的教會,年輕信徒流散,有教會出現斷層,青年牧養似乎愈見艱難。不過,仍有不少信徒群體渴望改變,在困局中尋求出路,建構新時代的青年牧養模式。日前,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以「凝.塑」為題,舉辦兩場研討會,邀請青年牧養的實踐者及同行者,一起探討如何凝聚及塑造香港新一代信徒。他們都提到年輕人的情緒需要,並強調理解及同行的重要。讓我們一同細聽青年牧養團隊的心聲。

【「殊途同歸」── 牧養新型態

第一場研討會邀請了Aspire Upper Room負責人章可銘(Leo)、觀潮浸信會(觀潮浸)堂主任鄭佑中牧師,以及麥田圈編輯麥子澄分享。當中討論到Aspire Upper Room的新型教會牧養及發展模式,觀潮浸作為傳統教會應對新時代需要的改變,以及麥田圈在網絡媒體中的實踐。在問答的環節中,也提及青少年面對網絡中的關係、缺乏同行者等困境。

觀潮浸:與年輕人「試錯」的大船

鄭牧師提到,觀潮浸明年七十週年,形容改革猶如「大船拐彎」:一間七十年的教會應如何看待這時代的年輕人呢?他有見年輕人因現實而產生無力感,認為教會能與年輕人一同反省,並相信信仰是尋索答案的過程。

三年前開始,鄭牧師發現教會的青少年牧養事工開始趕不上潮流的改變,因此決定獨立發展青年事工委員會,更鼓勵和協助年輕人開設共享空間──The Flow。整個計劃從構思、籌款、設計、裝修,再到事工的發展都是交由年輕人負責,但過程中他們很擔心會出錯。鄭牧師認為,這是因為過往教會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導致年輕人成長較規行矩步。他強調,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錯誤,乃是人之常情。他認為,要明白年輕人的需要,更要與他們一同經歷,包括經歷失敗。

Aspire Church:不在禮拜堂的教會

Aspire Upper Room的Leo指,自己本是在傳統堂會成長,後來發現教會事奉出現兩極化的情況:部份人參與不多,熱心的人卻十分忙碌,使他們難有空間帶新朋友參與聚會。因此,當時Leo聯同教會四位職青,開始舉辦八星期的啟發課程(Alpha course),由參加者帶未信朋友參與;在餐廳聚餐的同時,又一起觀看信仰影片,互相分享。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他們招聚了一群弟兄姊妹。Leo將情況與母堂分享,母堂的牧者卻邀請他們建立新堂會,希望讓他們不受宗派和傳統所限,教會也為他們提供資源,對他們給予高度信任。

Aspire Church現時的聚會點是在弟兄姊妹的家中,同時希望讓弟兄姊妹明白,教會本來就是一個家。Leo認為,教會的模樣不一定是幾百人在一個禮拜堂,也可以是十多人在家中聚會的形式。Leo最後提到,教會的儀式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有一群聚集的人,一同敬拜神、追求神,這就是教會。


Leo

麥田圈:以非信徒的手傳福音

麥田圈的編輯子澄分享,麥田圈自二〇一九年七月開設社交平台,每天會分享不同議題及新聞訊息,希望為公義發聲,與人同行。她留意到,近年部份教會與年輕人在關心社會、政治的態度上有分歧,以致出現磨擦,因此,麥田圈希望擔當橋樑的角色。

「我們的定位比較特別,徘徊在信仰與主流文化之間。」麥田圈不會自稱是基督教媒體,也不強調自己是基督徒,分享時會刻意收起基督教術語,內容也較為生活化,例如分享流行曲、電影等內容,希望以不同平台認識不同人。子澄形容,是「以非信徒的手幫忙傳福音」。廿七個月過去,麥田圈的Instagram截至現時為止,已有七萬多位「追隨者」(followers),更曾收到非基督徒網友的回應說:「我唔信基督教,不過很多謝你同我地一齊行。」縱然面對每天的新聞會沮喪,過程中也感到疲乏和無力,對於現時的工作,子澄卻覺得很有意義,相信微小的堅持仍能帶來盼望。

網絡世界反倒能分享心底話

在問答環節,有人好奇在網絡世界中是否真的可建立真實關係。子澄提到,自一九年開始,許多生活和工作模式都轉為網上進行;網上世界讓人感覺距離很遠,但其實麥田圈不時收到讀者私訊,讀者會分享他們內心的說話,可能是不知道跟誰說,又或在教會不能開口。「有時可能是半夜佢(網友)好驚,DM(私訊)你,就是(直接跟你)說:佢好驚。」在網絡世界有時會連對方的名字也不知道,但正因為大家沒有見過面,人們反倒能夠分享心底和內在的說話,願意將自己的心事交給對方。

她又提到,許多人其實不在教會裡面,他們未必能進入和接觸教會,子澄認為麥田圈在做「鬆土」的工作,藉著每日在社交平台出帖,分享日常議題,深耕細作。她相信每天播種,或許會令教會跟他們傳福音時容易一點。Leo也有共鳴,指在Aspire Church聚會的年輕人也看麥田圈。「這是真實的,的確是一步一步做鬆土的工作,播下的種子教會收割,但撒種栽種的,可能有許多人。麥田圈就是其中之一。」

新模式牧養的營運需要和困難

台下有人關心幾個團隊的需要,特別是麥田圈的營運及經濟狀況。子澄解釋,麥田圈的成員都有工作,或在讀書,只有自己全職在麥田圈服侍,沒有穩定的收入,但有不定期的奉獻,足以維持工作室和生活開支。Leo聞言,即時訂閱和「課金」給麥田圈,以行動支持,亦引來全場一陣掌聲和呼應。

Leo又分享,Aspire Church的奉獻較為穩定,惟獨籌備發展共享空間時洗費較大。不過他又提到,教會不會留下太多儲備,希望用盡方法善用資源。而鄭牧師則提到,觀潮浸是一所「異象先行」的教會,藉著理念推動不同事工,會與不同夥伴合作。

作「關鍵少數」感染他人

研討會上,大學一年級的阿劻分享自己教會的情況,「你們(講員)的情況是很有心,想去事奉主,想去建立教會。但從我的經驗,大家就是『唔好搞我』。我和幾個有心的朋友去做,其他人就表示『我想抖吓』、『我想有少少me time』……我們也會有沮喪的時候,但又沒有辦法可以改變。」阿劻曾為此游說同伴,又會禱告,但終歸仍是沒有改變,因而希望向幾位嘉賓請教。

在場人士以掌聲表達對阿劻的支持,Leo亦深受感動,坦言剛開始Aspire Church的時候也有類似情況,有異象和心志的人只是少數,其他人或覺得無所謂,或是不明白。不過,Leo說:「最終仍然覺得:做啦!(就)同沒有所謂和少少想做的人合作,不用等全部人ready先做。」他相信,「關鍵少數」從來也是這樣,由少數人確認異象,但在實踐的過程中,神會帶領和給予資源,過後便會有更多人確認那個異象。「先用小小的信心去試,我一開始是八個星期,沒有想太多。後來,八個星期又八個星期……現在搞了四年。我覺得,(是讓其他人)要一步一步去own(確認)」。

鄭牧師則回想起他在大學時期,自己教會的情況也是這樣:當時團契只有五個人,傳道人又不固定。「Start from small,其實你要影響到人,首先你最能影響的是自己。然後當你由小做起,你由一個人做的時候,知道自己的持久事奉有感染力,其他人就會加入。」

而子澄則表示,事奉可以有不同可能,上帝的工作很大,但可能教會的事奉崗位未必有空間讓年輕人發揮,以致他們不熱衷於教會事奉。可是,她看見現時是百花齊放的時代,有人以藝術、音樂、書法等方式發揮自己,這也能成為事奉的可能。

【「異曲同工」── 音樂事工交流

除了上述團隊以新模式牧養年輕人,第二場研討會,也邀請到幾個音樂團隊的代表──同心圓敬拜福音平台總幹事霍志鵬、同心圓GLOW敬拜青年平台負責人Patrick Hung、玻璃海樂團的方文聰及楊芷瑩、浸大基督徒詩班指揮胡永正,以及浸大基督徒樂隊教練伍家豪,透過音樂事奉的經驗,分享對現今時代年輕人的觀察。


浸大基督徒樂隊在會上分享過往在團隊所學。

年輕人渴望心底話能被聆聽

霍志鵬提到,過去兩年的社會運動對年輕人有很大的影響,不能當作沒發生過,又對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的事件感到不忿,認為現今世代缺少了自由和空間;他希望日後能與年輕人一直同行。而Patrick Hung則指,年輕人很渴望被了解和被明白,期望有真誠的關係,縱然現今世代有很多表達自己的方法,例如Facebook的「讚好」選項可表達不同心情,但年輕人的心底話也可能沒有被聆聽。Patrick指,神重視關係,而在敬拜裡、音樂裡,年輕人能與神連結;不過,在與神連結之先,他更希望年輕人能懂得與自己和身邊的人連結,亦期盼音樂能成為觸碰生命的一種媒介。

曾有關注年輕人問題的文章指「年輕人是一個問題」,但方文聰並不認同;他認為,年輕人值得被了解和明白,大眾更應與年輕人同行。而楊芷瑩則指,其實有不少年輕人願意思考,她就曾在社交平台收到一位大學生的私訊,並傳來十頁紙的反思,令她十分震撼。「在壞的時勢,反而上帝正煉淨或塑造這年代的年輕人,使他們將來能更堅定跟隨主和追求真理。」她認為,這幾年社會的經歷令年輕人願意聆聽更多不同聲音,使其胸襟更闊。

年輕人其實有自己的想法。胡永正提到在大學詩班服侍的經歷──其實很多事工都是由學生主導,認為年輕人是懂得思考和討論。他又表示,即使自己有多年參加詩班的經驗,都只能讓詩班同學作為參考,並不能「照辦煮碗」;年輕人最後也會再自行思考和決定。他引用約十五5,指自己也是枝子,他認為自己的角色是帶領年輕人結連耶穌這棵葡萄樹。

伍家豪認為,現今世代的年輕人比他所屬的那一代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大潛能,而作為前輩,應給予機會年輕人發揮自己,同時自己應作榜樣,以身作則。霍志鵬在此補充,就算是前輩也要學習承認錯誤,不應抱著「我教你做」的心態,更可以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Patrick則認為,上一輩要與年輕人「一齊做」,他希望教會和校園能提供更多學習機會給年輕人。


浸大基督徒詩班於會上獻唱。
 

詩歌未能解答問題?

在問答環節,有參加者提到,在音樂和經文中能有提醒,但在面對真實處境卻有很大落差,問及應如何面對。方文聰指,信仰就是不斷經歷掙扎,就好像保羅在監獄中面對逼迫時,仍說要常常喜樂,而音樂則是提醒大家尋求神。霍志鵬表示,音樂不能為所有問題帶來答案,答案應來自神,但詩歌仍能帶來力量。

Patrick引用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The Contemplative Pastor一書指,事奉的人很喜歡解決問題,但生命有其奧祕,信徒應接受有很多問題是無法處理和解決的。「詩歌不是用來解決問題」,但他相信在神的應許和現實之間,人有可能會經歷神蹟以及見證神,他期望詩歌能成為大家的吶喊和鼓勵。伍家豪認為,上帝可能會透過詩歌讓大家明白祂的心意,例如創世的意義、召命是甚麼等;只是信徒在當刻的實際處境中會有很多限制,不知道可怎樣實踐。不過,「有時(以為)不是答案,可能就是答案。」他認為,信徒應抓緊上帝的吩咐,好好操練。

此外,亦有年輕人問到如何找尋自己的召命。Patrick曾接觸到有高中生也有類似的問題,除了求問神之外,他指認識神話語、自己、世界和社區也很重要。胡永正則認為,召命的定義可以有很多,而他所理解的召命,有時是有時間性、有特別場所和階段,不一定要聚焦於終身召命上。他指年輕人要找到上主創造他們的特質,以致能理解當下的召命。他引用S.H.A.P.E這理論來幫助大家思考,S代表spiritual gift──上主所賜的恩賜;H是指heart──對某些事件的熱忱;A是指ability──在某方面較擅長;P是personality(性情)──其中有著甚麼上帝的形像,以致與其他人合作時能拼湊出一幅大圖畫;E則是experience──過去的經歷能幫助目前的你。霍志鵬認為尋找召命可以由認識自己開始,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以致日後能幫助其他人。Patrick補充,撇除理念外,也要有信仰群體的支持,這能夠幫助年輕人更深入反思和成長。

有人關注教會可如何牧養年輕人,胡永正認為,可透過不同創意凝聚年輕人,例如一起玩桌上遊戲、喝咖啡等。此外,教會應賦權給年輕人,使他們有一個容許犯錯、嘗試、憩息的地方。Patrick則認為關係很重要,有了關係,更多深入的生命牧養就能發生;而且教會群體應回歸真理,以真摯和真誠的心敬拜,因為現今世代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描述。霍志鵬指,要著重聆聽和陪伴,但神的工作不一定止步於傾談,同時「留白的空間就讓聖靈工作」。 

左起:胡永正、Patrick Hung、霍志鵬、楊芷瑩、方文聰、伍家豪

「凝.塑」研討會為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舉辦的基督教週活動之一,在該校善衡校園大學禮拜堂舉行。首場原於十月十三日晚上舉行,因風暴關係延期至十月二十日晚上,大會表示約有七十五人出席。第二場照常在十月十四日晚上舉行,有大概一百人出席。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