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評

社群互濟的五餅二魚

作為被上帝所呼召的群體,教會的確並不受限於四堵牆之內。為分享福音也好,為見證信仰也好,為成就上主對世人的心意也好,教會總不是存在於真空之中,而是要跟身處的地方建立某種關係。當然理想與現實不時會有所落差,或是教會因自身問題而自我封閉,牆內牆外互不理睬;或是因應外間的態度,教會的存在變得低調。然而無論如何,每當在教會生活裡,碰上他人更認識上主、更蒙上主賜福的時刻,總是教人為這「基督的身體」而向上主感恩。

從另一角度來看,觀乎香港歷史,本地教會在教育、社福、醫療、房屋等不同民生範疇,一直以來均有不同程度的參與——除了投入資源,更重要的是在受眾當中營造社群,結連生命。很多生命影響生命的動力,很多讓受眾得到濟助的社會資本,其實都要透過大大小小相互交織的社群網絡,方能得以哺育、盛載和傳遞。信仰社群在這些助人場景之中,正正就可以承擔正面角色——今期頭版專題所報道的堂校合作,就是一例。事實上,以信仰為基(faith-based)的團體,對於不同助人處境所帶來的助力,無論在學術研究層面抑或社福、教育業界,均不時得到關注,以至主動加以結連。

今天香港社會的處境,由動輒得咎的以言入罪和未審先囚,到日常溝通紅線處處,再到民間無法透過等值選票作有意義參與的選舉制度,凡此種種,對很多人來說實在是從未遇過,也無力應對,移民潮亦未見休止。不過與此同時,在不同範疇裡,仍然有不少有心人在默默耕耘,亟亟尋求可行的方式,延續對受眾的服事和幫助——無論成效如何,所體現的都是一份對鄰舍的愛顧,因而繼續留在這城,看看還有甚麼空間可以擺上一分力量,同行下一里路,也一同承擔風險。對於助人行業的參與者,這是基於對受助者的專業承擔;對於信仰群體而言,這是基於神先愛我們,以致無論環境變幻如何,總相信仍然有見證祂的需要與時機,所靠賴的也不是一己心力,而是彼此互相代禱守望的關係結連,還有上主所賜的心靈觸動。

按照福音書的記載,耶穌在施行五餅二魚神蹟之前,原打算與門徒找地方一歇。對於剛剛完成初次傳道工作的門徒,以及剛得知施洗約翰被無理處決的耶穌,他們都需要這樣的一個荒野空間,來處理身心俱疲的狀態。然而當耶穌發現有一大批群眾從各城徒步到荒野來找他們,祂就動了慈心,憐憫這批沒有牧人的羊,也忘了自己的身心俱疲,開始教導直至天色入暮,繼而在荒野靠即時籌集得來的五餅二魚,餵飽了五千人。今天的香港信徒教牧,看見眾人的需要時,有多少會感到心靈受到觸動,在高壓的氛圍裡繼續種種生命的繫連妙結,讓我們跟鄰舍在人間天路裡的每個人生交叉點,成為見證上主恩情與好消息的機會?我們有限的擺上,也可以透過分享,靠賴上主,成為眾人的五餅二魚;關鍵是我們要聆聽內心的聲音,察驗當中的點點憐憫與觸動。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