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這時,聆聽更應是靈魂的一種狀態

在失序的定時之中,我們該放棄

傳統根深柢固的觀念告訴我們,「智者」具備知識技能、能言善辯、洞悉世情、為人排難解憂,這些都是智者與強者的必備特質,他們也是最能貢獻社群的人。因此,我們總熱衷於用言辭表達、理性分析、邏輯說服,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我們不應該忽略人類文明進步非僅是一種理性思辨的能力提升,對他者有所貢獻也並非只局限於困難排除、問題解決的「效益」性質層面。

德國哲學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在其經典著作《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一書中強調,人的智力區分為兩種:「一種叫理性(ratio),另一種叫理智(intellectus)。」理性是一種推論思考的能力,是搜尋和研究、抽象思辨、準確表達及下結論的能力1;而理智則是簡單、非推論性質的知性直觀能力,是一種對存有整體性的默觀能力,助人傾聽事物的本質,並在其中發現真理。2

皮柏指出,「理性」必須透過「主動賣力」才能達到,「理智」則只要擁有「閒暇」的態度即可。3他這樣形容理智所獲得的認知:「在認知上,認知的最偉大形式往往是那種靈光乍現般的真知灼見,一種真正的默觀,這毋寧是一種饋贈,不必經過努力,而且亦無困難。」4

對皮柏來說,閒暇的態度是不干預、自我開放、不攫取、把自己釋放出去,達到忘情的地步;5這亦是基督教教義中有關「默觀生活」的意思。6皮柏認為,沒有閒暇、默觀的態度,人的認知能力和生命必有所缺損,因為我們將永遠被束縛於人性單純的狹隘理性世界之中而脫身不得。

今天,我們活在拆毀、哀慟、失落、捨棄、撕裂,以及被掠奪的定時之中,周遭所發生的人和事,精神和心靈所承載的種種哀傷與痛苦,已大大超越我們自身理性和知識技能所能理解、說明、應對、掌控和解決的程度。此時此刻,倘若我們仍然相信倚仗人性單純的理性和高舉問題而獲得解決的盼望,我們可能更迷失於這定時的失序之中,心靈變得更焦慮、匱乏和絕望。

這時的世情,若然是無法用人性單純的理性思考和生命所累積的知識技能去接近,那麼我們需要的,豈不就是重新發掘及培養一種能探尋、傾聽事物本質和其整體性的能力,藉此拓寬自身單純理性認知的界限,在默觀當中傾聽真理,領受超越人自身局限的智慧,以能立身行道於當下。

默觀的開端是信心

靈修大師梅頓(Thomas Merton)曾這樣描述基督徒的默觀生活:「默觀是人的智性和靈性生活的最高表現。默觀是一種屬靈的視野、頓悟,使人清楚認識到我們裡面的生命與存在是出自一個看不見、超越的、無限豐盛的源頭。默觀,最重要的是,領悟到那源頭的實在。」7換言之,默觀盡力所追尋的,是那位看不見、超越的神,並且希望認識和經歷祂。8

梅頓指出「默觀的開端是信心。」9對他來說,信心不是一種情緒、一種感覺,或對面目模糊的超自然東西的一種盲目、下意識的衝動。信心乃是一種理性的贊同,讓真理(Truth)擁有理性。信心讓理智懸浮於難明費解之中,卻以一份堅定的信念令理智安靜下來,使我們覺知神本身是確實的,縱然祂遠遠超越我們肉眼能看見,腦袋能明白的範圍以外。10

默觀邀請我們以這樣的一種信心,走出自我,張開內心的眼睛,去趨近神,渴望祂,在沉靜中等候祂的亮光和真理來照明我們,使我們超越事物的膚淺外表,認識到祂的豐盛實在,並在祂內找到我們和一切事物的真實本相。梅頓常常強調,找到神,就找到我們自己,自己的身份、完整和希望。因為,我們是祂造的,也是在祂的照管之內存活;我們的存有和存在的奧祕與理由均隱藏在神裡面。故此,我們對神的默觀,也是分享祂對我們自己及世界的默觀;我們愈藉著默觀與神親近,我們就愈與真實的自己及真實的世界接近。11

處於失序的定時之中,我們對自己及世界的一切認知都變得蒼白無力。要活於這定時之中,默觀豈不更應是我們靈魂的一種態度?

默觀,一種聆聽的內在狀態

論到默觀的操作,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聆聽的內在狀態,並且重點在於如何臨在,過於怎樣去做。其實,我們祈禱,就是如此。

這一種聆聽的內在狀態是:

• 沒有預設立場地敞開心靈的出席,不是放空,而是清楚、專注地出席在當下。
• 是抗拒分心,全人的臨在,專心一意地出席在當下。
• 是放棄自己的方法和智慧,以愛和謙遜的態度,出席在當下。
• 是單純的凝視,持續的注視。
• 是放棄分析、評論、攫取、掌控、處理及解決人和事的需要與問題,讓內心保持一份寧靜。
• 是願意進入未知之中,去探索與等候,並願意與生命中許多難明費解的人和事同存。
• 是對一切所給予的,一切在靈魂播下的東西,都存敬意和好奇。
• 是讓所是(What is)如實地呈現在眼前。
• 是傾聽,而不是言說。
• 是被動的領受,而不是主動賣力。

英國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曾說:「沒有任何東西能成為真實,直至它被親身體驗。」12默觀正正就是這樣,我們只有親身經歷默觀,恆常地操練,才能領悟其之真實。

在這失序的定時之中,盼望我們願意花上時間,走在默觀的路徑中,培養自己這一種傾聽神、傾聽事物本質的態度,讓聆聽成為我們靈魂的一種狀態,在默觀的生活之中,去傾聽神,也傾聽自己的身份、使命和真實的本質,以及「當下」在神裡面的真象。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96期) 


1. 尤瑟夫 ‧ 皮柏著,劉森堯譯:《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台北:土緒,2018),64。
2. 同上,64-66。
3. 同上,41。
4. 同上,73。
5. 同上,94。
6. 同上,55。
7. 梅頓著,羅燕明譯:《默觀的新苗》(香港:基道,2002),1-2。
8. 同上,2。
9. 同上,116。
10. 同上,117-120。
11. 梅頓著,江炳倫譯:《默觀生活的探秘》(台北:光啟,1991),3-4。
12. 英文為 “Nothing ever becomes real till it is experienced.”

作者為中國宣道神學院靈修神學講師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