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周论坛

众议园
(本版园地 欢迎来稿 文责自负 不设稿酬)

前程何往

美国宣道会的机关报《宣道周刊》(The Alliance Weekly)在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五日的封面及主题呈现汉字「前程何往」和一位中国老人的影像。编者Charles Fenn对这幅图和标题的解释为:

"Whither leads the road ahead?" is being asked by China's millions in these days of upheaval and hardship. With at least a measure of gospel witness cut off by Communist occupation, earnest prayer is needed for the Church of Christ.

众所周知,一九四九年十月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转折点。在以后的学者研究中,多以政治、军事、外交等大历史与宏大叙事的手法来表现那一段历史瞬息变化的岁月。实际上,当时庶民百姓在日常生活的个人遭遇,无法不受国家政治变迁的转折影响。这个影响也涉及到中国基督徒的未来,对于在新政权下的发展,教会各界人士作出的反应尽不相同,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与计划。作为始于十九世纪「海外传教运动」的宣道会,当时在中国已经有七十年的岁月,基于过去近距离观察以及教会受难的集体记忆,对西方传教士而言,去与留的问题,他们是比较悲观,而且差会总部很快就有撤离的决定。传教士遽然失去传教工场,加上中国基督徒前途未卜,他们无不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深感忧虑,从而「前程何在?」这不只是为本地基督徒前途所问,更涉及中国基督教的前景与生存之关怀。可以说,置身特殊年代,人不再只有平凡的愿景,多半因应当前问题对未来充满思虑与担忧。

基于这种考虑,一九四九年一大批宣道会传教士被动撤离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夕,宣道会华西教区的传教士团体,通过最后一次离别前的探访,留下观察纪录在这一期内容,可供今日的我们一些思考资源。

传教士在五十天的行程里,走遍了宣道会在中国西部地区的所有教会,看到中国基督徒也关注政治局势的倾向,尤其面对即将兵临甘肃等地的统治,本地基督徒不得不正视和思考教会未来的前景。然而,在他们思考应变策略之下,本地教会呈现较整齐一致的画面。自是年初宣道会由本地教牧人员负责以来,有序地照常各类宗教活动,如主日学、查经、布道、慕道班及洗礼等聚会;尤其这一时期大麦收割已经开始,信徒放下镰刀,每天四次聚居在福音堂。这给传教士留下深刻的印象,把形容西北的故事宛如使徒行传中的一章。当基督徒对信仰的渴望是如此深切和真实,传教士对「前程何往」这个问题,彷佛找到了答案:

「在这个狭窄的山谷里,被赋予了高山般的魅力,恩典的奇迹已经开始,它的意义使我们抬起了眼睛。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如此多的传教士在撤退中,这个场景提醒我们,上帝不受环境的限制,今日的中国正在实现。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和播种,在一个曾经缺少工人而无法到达的地区,一场复兴悄然而至。在外国传教士有机会伸出援助之手以前,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已经成立和持续发展的教会。我们被提醒,即使不断加深的黑暗阴影将要来临,我们仍可以期待他奇妙恩典。因为『我始终往高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上主而来。』」

传教士因应时代的情势而调整方向,除了离别的探访、勉励、祈祷之外,就是抱持中国基督徒要当家作主;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仍然坚信以一个简樸形式的信仰来面对将来。坦白说,这并不是什麽出奇的应对之策,也没有具体解决「前程何往」这一个属于大时代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当时的传教士未卜先知,作好各种预案,充份对应时局。不过,面对这样的情景,传教士从未鼓吹美化未来,一厢情愿沉醉在幻想世界中,什至不惜制造出糖衣炮弹让信徒逃避现实世界;反而他们真实地告诉人,为基督徒所处的时局感到忧虑,才不禁叩问对基督徒前程何在,从而他们将最恶劣的可能性,告诉基督徒,以期盼于将来的困难中,不将目光放在某个历史片段的偶然元素上,而是敏锐于上帝在整个时代的带领,不敢或忘历史的主是运筹帷幄、纵横捭阖这件事实。可以说,这也是值得今日的我们去思考,在一个真实世界如何实践基督信仰的时代意义。


The Holton’s family is traveling by cart on the way,
farming land, the dry weather, Tang Wang Chuan, Dongxiang County, Gansu, 1934.
(From Carter D. Holton Collection,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作者为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