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周论坛

社评

当「失去」成了年度关键词
──香港2021的怕与爱

回望二〇二一年,香港社会愈见高压,失去的实在很多。在未审先囚的众多国安案件里,公义何处寻?在媒体被灭声、网上报道被清洗之时,如何寻找社群记忆?在追踪疫情的圭臬之下,哪里寻找数码私隐?在「就是要你惊」的教育方向里,如何寻找信任与安全感?在移民浪潮里,如何寻找身份与生计?

对这一代的香港人而言,今年很多事情实在从未遇见过;由此而生的种种忧虑与害怕,也实在有其事实与理性的基础。要反躬自省的是,这些情绪可有干扰自身的判断能力,以致未能应对变局?若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中,仍能够为邻舍递上一杯凉水──或是为到继续在港生活的,或是为到在海外客旅寄居的──上述问题就变得相当基本。当公权制度失去有效制衡,种种权利与自由(包括宗教自由)若要得到有效保障,就变得愈加困难。面对原本由权力制衡支撑起来的自由空间愈见萎缩,民间社会里的每一份子要秉持种种值得珍惜的价值,就愈需要内望自身,维持心灵健康,做好恐惧管理;也要望向身边的社群,小心检视并珍惜每一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使之成为生活里彼此守望、维系生命价值的银网子,仍然有能力承接那如箴言所指的金苹果(箴廿五11)。

与此同时,即使环境愈见不友善,生命仍然需要维持外望的态度,留意其他人的需要而不自我中心,这样才能避免「各家自扫门前雪」而令社会原子化得更严重。基于《港区国安法》的模糊性,即使已经实施逾年,大家对于以言入罪的界线,仍在探索之中,昔日敢言的公民社会亦随之噤若寒蝉,不晓得红线何时何刻会忽然「杀到埋身」。然而,香港社会原有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存在──无论是贫富悬殊、数码鸿沟、恶劣居所以及露宿困境、环境及生态张力,以至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相处,种种问题依然尖锐。教内外好些社关及扶贫组织,包括一些昔日少有公开触及政策议题的机构,今年都陆续为到他们所服侍的受众发声,让他们的声音得闻于原本变得水静鹅飞的本地舆论生态,也盼望受众的处境能得到改善,将受众的所需置于自身风险之先。

当社会大众要透过公权力来改善问题变得愈来愈不容易,其实并没有人晓得这些教内教外的机构发声之后,受众的处境能否得到改善;但单单这份守望之情,就已经是一个关乎信念与信仰的人间见证。在昔日,风险是要来避免的,以求自身平安,无可厚非。今天当大家面对风险,却多了一重道德考量:为着他者的福祉,这风险可值得冒?这也是在「失去」成了香港社会年度关键词的这个年头,给这一代的社会和教会所带来的心灵新叩问。不单关乎自身的牺牲精神与勇敢承担,其实更关乎对他者的温柔、敏锐和自我克制,不因为自身所面对的冷酷处境,而将这冷酷转嫁给比自身更弱小的社群。这份温柔的爱,足以切断仇恨,让弟兄里最小的一个得照顾,也肯定蒙上主嘉许。「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太五5)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