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時代跨頁

氣候災難迫在眉睫
關愛受造世界會議籲行動回應

近年天氣愈來愈熱,不時亦有膠樽塞爆海岸、冰川融化的新聞,這些都反映氣候變化及環保的問題。有學者更指,若人類不作出行動,氣候災難將會在二〇三〇年來到。 

在九月底及十月初舉行的第二屆「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香港會議上,聖經學者認為人的罪破壞環境,有環保組織代表更指出氣候問題的迫切,呼籲香港教會簽署「教會團契實踐指引」,以行動關愛世界。會議亦設工作坊、藝術展、生態考察團,讓人從不同角度關注環保議題。 

余遠騁:二〇三〇年前無法減排,氣候災難就會來

在十月一日上午的專題講座上,世界綠色組織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提到,縱使各國呼籲減低碳排放、減少使用能源,但相關數字仍破紀錄,如氣溫繼續上升,因此可見「人類善於破壞創造(世界)」。諷刺的是,他指早前曾到訪不同地方主講環保講座,但場地的冷氣開得太大,令人感到十分冷。他指「短暫的減少無補於事,需要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革命性的改變。」他盼望教會能有空間提及環保議題,不要只在環保聚會扎心片刻後,便忘記行動。

余遠騁列出多個例子,指出氣候危機的迫切。他以水資源為例,極地冰塊的融化速度十分快,最新數字顯示有近三千億噸(300 gigatons)的冰融化(十億噸〔1 gigaton〕的冰足以填滿四十萬個奧運會標準游泳池)。他又提到,現時全球雨量分佈不均,導致某些國家出現旱災,某些卻有水浸問題,出現兩極情況。他認為須關注水資源問題,因水有清潔功能,有助控制新冠病毒的擴散。

他又提出人畜共通(zoonotic)的概念,指有些病毒如新冠肺炎,是由動物傳染給人類。聯合國推斷,將來的疫情大流行會有七成是來自人畜共通,導致此結果的原因是人類剷除了牠們的家園,「人和動物的區隔愈來愈少」,牠們不停另找地方居住,最後病毒便寄居在人身上。

余遠騁提到,聯合國工作小組近年訂下十七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並表示亞洲地區沒有達成任何一個。「聯合國及科學家均有提及,若我們在二〇三〇年前無法減排,氣候災難就會到來,我們只剩八年時間行動。」他指,此時此刻,整個城市和教會都要思考如何應對氣候危機,不要單指望國家有所行動。

他引用西一15-20,指萬有都是靠上帝而立,並提及神學家莫特曼的看法,即「基督在萬有裡面,萬有在基督裡面」,呼籲大家不要輕視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要關顧缺水、缺糧的鄰舍。


余遠騁
 

黃國維:環境破壞是罪引致的結果 

在主題講座上,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黃國維牧師從神學角度探討環境破壞起因,指環境破壞是罪引致的結果。他引用創三,當亞當和夏娃犯罪後,土地受詛咒,其本質因人的罪改變;同時,人犯罪破壞了人類和自然世界的關係,令人工作和生活都經歷痛苦,需要汗流滿面才有食物可吃。今天地球暖化,不耕田的人亦汗流滿面,是神透過大自然給人的審判,為的是正視罪的破壞,不要繼續犯罪。

他引用上世紀美國神學家尼布爾的罪觀,思考人的罪。尼布爾認為人同時按神形像被造,被賦予「自我超越」的特質和需要,即人的想像和渴望不限制在過去的經驗或時空內,有創作能力可貢獻世界;另一方面人出於塵土,本質軟弱,會衰殘死亡,活在限制中。因此,人同時活在限制和超越兩者之中,尼布爾形容這狀態為「憂慮╱焦慮」,而人在憂慮時的選擇,會令人落入罪中。

黃國維指,在關愛受造世界的課題上,犯罪有兩個方向:一、否定自我的限制,讓自我超越的自由無限擴張,這是「驕傲」的罪,例如科技社會「愈新愈快就愈好」的假設、國家之間用國民生產總值去較量國力等等,都會加快物質生產和消耗,加劇環境破壞;二、否定從「神形像」而來的自我超越的本質,只關注物質生活,是為「情慾」(sensuality)的罪,例如把滿足感建立在物欲的享受上,用食物、商品、消費、旅行等滿足自己。

他提到,基督道成肉身、十字架和復活對我們實踐關愛受造世界都有提醒。基督道成肉身,肯定了物質世界的重要和美善,基督徒必須以行動逆轉生態危機,學像耶穌過簡樸生活。而十字架象徵的共苦及復和,提醒人要使神安排的美好秩序得以復原,萬物各從其類,互相依靠,彼此祝福。基督的復活則提醒人像祂一樣為他者而活,由心意更新開始,為鄰舍、為世界重建美好的環境。


黃國維(關愛受造世界FB圖片)

邱榮光:呼籲教會按「團契指引」愛護環境

環保協進會總幹事邱榮光博士在講座上公佈是次由大會共識得出的「教會團契實踐指引」,列明教會如何以行動回應。一、從教會設施上緩減氣候異變,如關掉不用的電燈、冷暖空調及電器,節能減碳。二、管理肚腹:不濫訂聚會食物,用膳時自攜餐具。三、愛護樹木及資源,如減少印刷歌紙、程序表,使用投影機和電子器材傳閱。四、環境友善出行:郊遊、靜修、團契欣賞受造美景。五、認識教會及周邊植物,如建立適合動植物生長的教會生態環境或蝴蝶花園。六、建立關愛受造世界的能力,在主日學、團契、小組等安排相關主題講道、講座、課程、活動。邱榮光舉例,有教會就以「關愛受造世界」作為來年主題。

邱榮光提到,早幾年政府推行能源效益改善計劃,免費幫助教會、非牟利機構更換智能設備、電燈及冷氣。他指只有部份教會參加,整體參加數字仍算少,有教會擔心日後設備損壞、更換時需要更多費用,有些更表示怕設備太先進,這令邱榮光感不解,推斷環保關注並非他們首要考慮。

問答環節中,有非牟利機構義工問及如何向年輕人推展環保教育,因有年輕人認為「氣候問題迫切」這說法是危言聳聽,問減少物欲是否要人做和尚。余遠騁指其實從新聞已能得知氣候變化問題,若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才作出行動,就難以補救。他指現實是較難改變年輕人,反而年長一代有不斷回應,但他表示應繼續推動該議題。會上亦有年輕姊妹關注如何在愛筵推動環保,以及有年長弟兄表示在教會推動環保二十多年,但被指妖言惑眾。

在同日崇拜中,主持雷競業牧師提到,今次會議不是為了令人有罪疚感,而是懂得去愛和享受受造世界,盼藉著崇拜帶出喜樂的信息。講員王福義長老則以創八20-22作信息分享,指出上帝造了天地後會一直看顧和監察世界,惟人一直犯罪,帶來影響,甚至影響其他生物,讓神心痛。但上帝是憐憫的神,採取了紓緩措施,如經文中祂使挪亞一家及生物能夠保存。「我們現在每個被耶穌基督救贖的人,是不是有重大的責任呢?」最後,他呼籲各教會簽署參與上述的團契指引,以此作為對上帝的承諾。


邱榮光

工作坊拆解本地回收鏈 關注拾荒者處底層

在「關懷弱勢社群──拾荒與環保」的工作坊上,兩位新福事工協會(下稱新福)「拾平台」同工鄧永謙和趙日輝,透過話劇形式展示本地拾荒者和回收業的情況,其中提到本地紙價浮動的問題。趙日輝解釋,因香港沒有本地紙廠,超過九成的回收紙都是出口的,「倚賴出口,紙的價格就會變得被動,亦會被國際回收紙價的波幅影響。」

回收紙價長期低落亦跟本地回收鏈有關,趙日輝講解整個過程:紙皮最先經前線拾荒者賣給回收舖,然後送到不同的回收商,再用機器壓縮成一磚磚,送到國內四間主要的紙廠,其中最大的兩間為理文紙業和玖龍紙業,均已上巿。他解釋,回收過程涉及運輸、機器保養等成本,故出現層壓式的情況,導致回收鏈底層的拾荒者收入微薄,「前線紙價浮動需靠政府補貼,但上游紙廠上巿喎。」

拾荒者雖然在回收鏈的底層,但趙日輝指出,他們在本港回收業的角色十分重要,新福曾邀請環評機構估算本土拾荒者的回收量,以每位拾荒者每日回收35公斤廢紙計算,結果顯示他們每日為香港處理193公噸的廢紙,可見他們的貢獻。此外,趙日輝提到,有機構曾與拾荒者合作回收紙包飲品盒,縱遇疫情都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反映拾荒者在社區龐大的動員力。

提到環保署近年在全港十八區建立的「綠在區區」社會回收網絡。拾平台同工鄧永謙認為,此計劃將廢物管理單單視為控制生產者(商家)和消費者(市民)生產廢物量的問題。他指出,大家經常將廢物送到「綠在區區」就不加理會,忽略廢物處理背後牽涉的勞動力和勞工問題;他關注到,垃圾處理和回收業都很依賴拾荒者、回收場工人和清潔工等勞動力,「隱藏和處置廢物過程中,涉及的勞動力也同樣被視而不見,及被定為可丟棄的群體。」

趙日輝(左)和鄧永謙(右)分別飾演拾荒者和探訪者,反映回收業的處境。

土瓜灣生態考察團 反思重建與社區服侍

十月四日有三場實地生態考察團,其中一場由土瓜灣地區組織「土家」的幹事向參加者講解該區重建前後的景況,例如政府選地重建的準則並非大廈危險與否,巿建局只是考慮發展價值、甚麼可以一併發展、方便起樓等。他們亦分享在「土家」原址重建前舉辦了凝聚街坊的社區活動,導賞團當天亦見到他們隨街都碰到相熟的街坊,可見他們早已跟當區居民建立深厚關係。

當天亦有土家社區文化關注的前成員陳楚思,從信仰角度反思過往在土瓜灣的地區工作。她先以一個親身經歷開始:幾年前她欲前往參與支援觀塘重建的活動,途中碰到在街頭傳福音和派單張的姊妹,該姊妹卻不知道教會所在的社區進行重建是怎樣一回事。陳楚思事後回想:「教會外面發生很多的事,教會未必了解,更不用說如何回應。傳福音在這場景下到底是怎樣一回事?怎樣將福音和重建拉上關係?」

就著這次的經歷,她自言強行創作了一個「重建五色珠」,嘗試將慣常的傳福音框架放在重建的處境中。綠色代表上帝創造大地;黑色象徵罪來到世界,罪亦可指發展商的貪婪、對窮人的漠視;紅色代表耶穌寶血的救贖;白色不單指人得救,更包括之後扭轉只從經濟角度看世界的價值觀;黃色指的天堂更是如著名神經學者賴特(N. T. Wright)所講的新天新地,上帝將顛倒的秩序撥亂反正。「那種只講個人認罪悔改的福音要連結社區面對制度暴力,還需很多功夫。」

陳楚思提到不少教會服侍街坊的經驗,指出教會可在慈惠、文化藝術上做服侍,以及就經濟模式和政策作神學反省和思考:有教會舉辦義剪活動,結果吸引到不少未信者擔任義工;另有教會辦巿集,從社區文化層面接觸年輕人;也有傳道人就社區重建到城規會發表意見。她指較少教會這樣參與社區工作,但那時的社會氣氛和空間跟現在不同,難以照樣複製。 

土家與本地藝術家合作,在社區重建前展開鐵閘噴畫計劃。


土瓜灣雖有不少舊樓仍未拆卸,但部份地舖已丟空。

藝術攤位展覽關注環保議題

這次會議亦設有藝術展及攤位展覽。據記者現場觀察,展品主題包括愛護環境、疫下生活、俄烏戰爭、基層市民的困苦生活;場內亦有環保機構的攤位介紹其理念,推動在家種植等,以及即場製作天然驅蚊劑。

有份策展這次藝術展的香港藝術動力會長周文志指,希望透過藝術展,鼓勵教會大眾關注環保,並從藝術角度認識相關議題。他指基督徒藝術家明白世界有著上帝形像,因此會關愛世界,透過作品展現其對環保議題的關注。

是次會議在九月三十日及十月一日於中國神學研究院舉行,當中包括專題講座、工作坊及展覽,並於十月四日舉行多個生態考察團。

周文志的《搵食艱難》製作巨型餐具,讓與會者體會基層人士的艱苦。


有攤位即場製作天然驅蚊劑。

 

「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香港會議起源

活動籌委之一的王福義指出,在1992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議後,人們才開始普遍關注生態議題,當時主要是普世教會參與得較多,福音派則較少。直至2010年洛桑會議發表了《開普敦承諾》,福音派才開始關注這個議題,及至2012年有洛桑運動全球專題諮詢會議「關愛保育受造世界與基督福音」,而2017年在台灣新竹舉行的東亞地區「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會議,就是回應2012年的洛桑會議。2017年的會議上,有多位香港代表參加,並認為需要在本地舉辦同類會議,才在2019年辦了第一屆「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香港會議,今年則是第二屆。

王福義指:「香港今年2022年舉行(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會議),與1992年(地球高峰會議)相隔三十年,這三十年當中整個世界都不同了,氣候變化、貧富懸殊、生物絕種、極端天氣,各方面令人不能忽視受造世界。」

是次會議主題為「心意更新.美境重建」,因籌委覺得香港教會不夠警覺,希望大家能作心意改變,透過專題講座和工作坊反映現實情況,並以不同攤檔和藝術作品,讓人思考如何參與生態重建,當中部份內容關注社會弱勢。王福義補充,環境關懷與貧富有關,如土瓜灣重建導賞團,探討不同環境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另外就籌委會訂立簡單的「教會團契實踐指引」,他指最重要是態度,「寫得太多,大家未必做到,但盼能喚醒大家回應。」

 


(photo: Melissa Bradley)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