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讚美之泉成功非無因

期以來,華人基督教的音樂,大多依賴翻譯作品,當中尤以敬拜讚美類的詩歌情況較為明顯。就以香港為例,縱然經歷了多個創作人或音樂機構多年來的努力,基於所創作的詩歌皆以分享靜思為主,一般團契使用固然適合,但將之應用於以敬拜為骨幹的聚會時便顯得不夠深廣!

  但對香港信徒來說,問題還要來得更為複雜。一般翻譯的敬拜作品,基於大多數都是出於早期內地傳道人之手筆,詞藻縱然華麗,若以普通話演繹固然入韻,但一以粵語表達便變得不倫不類。對於已返教會多年的人這可能已經習以為常,但對新朋友來說,要把大部分歌詞的音調轉變才能演唱的歌曲,較難接受以致難於投入是可以理解的。

  基於這種種原因,以普通話為主的讚美之泉能在香港受到這樣的歡迎,絕對不是偶然的。

  讚美之泉正式成立於一九九五年的美國,開始時只以聚集並帶領小型的敬拜聚會為主,到九六年發行第一張敬拜讚美專輯「讓讚美飛揚」,即獲好評如潮,到九七年前後更為香港信徒所熟識。他們也於九八年到包括香港在內的多個亞洲城市作其巡迴演唱,其在華人信徒中的知名度之盛,可說是一時無兩。

  雖然他們已來了多次亞洲作巡迴演唱,但筆者卻於本年八月才第一次於伊館親身參與其中,更因友人之便而被安排於前座。看見在場的信徒對他們帶領的詩歌之投入程度,筆者不禁嘖嘖稱奇。奇怪的除了是因為這麼多不分派別的信徒一起高舉雙手、搖擺身子跟著台上的領唱者一起高歌和應──對很多教會來說在敬拜唱詩中還多半是奉「正襟危坐」為正典──更為筆者驚訝的是雖然還有不少人對普通話還不能完全掌握(筆者那一場便曾因會眾誤會了主領人的意思而鬧出笑話!),但於場中所見,這語言的隔膜似乎起不了甚麼冷卻熱情的作用。

  讚美之泉能這樣成功,除了是其所創作的詩歌風格直接,曲式明亮等利於群唱的特性外,筆者以為其發展的地利因素絕對起著重要的作用。讚美之泉起源及成立於向有「黃金之州」美譽的美國加州,這個城市除了資源豐富外,更是以其作為「文化大熔爐」而為人所津津樂道。從矽谷在科技上的突破,到荷里活在電影工業上的創作,都顯示出這個城市在已有文化上的創造力,和對新事物的接受胸襟。讚美之泉是一班台灣新生代信徒努力所創立的,有這樣的地利環境絕對有著催生作用!

  本來其成長背景的地利因素,只足以幫助他們在其「祖家」台灣中受到注意,這從他們第一次於九六年的巡迴演唱只到台灣可得到引證,但讚美之泉在打後的日子能得到其他各個亞洲城市的信徒「垂青」,卻也可說是因緣際會。在香港,這應歸功於回歸後一般人對普通話的掌握能力已大大提高(筆者的一個經常住來香港及上海的內地朋友便認為,近來香港一般商店售貨員的普通話已比六年前進步不少);相對其他亞洲城市而言,中國大陸的經濟起飛也使普通話的文化地位得以再度確立,年前頗為賣座的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便或多或少地帶出了當地華人對華語(普通話)的一點看法。明顯地,這幾年讚美之泉能在香港以致其他有大量華人定居的城市受到如斯歡迎,絕對是有跡可尋的。

  歷史總是在重覆它所行過的路。現在一般信徒耳熟能詳的聖詩〈祢真偉大〉,其原作者是一位年輕的瑞典牧師包博(Carl Boberg, 1859-1940),他同時也是瑞典的國會議員。他這首在今時今日被視為經典的詩歌,早於一八八六年時已經正式付印,但卻要直到一九五四年時,經一位福音歌手於葛理翰佈道大會獻唱時才漸為人知。對於機遇的捉摸不定,於此可見一斑!

  從這個角度來看,讚美之泉可以說是一個盡得天時地利人和、深受祝福的樂團。

(第八五○期,二○○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