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生活 High Touch

篇篇情意劫
承受死亡的感召

《篇篇情意劫》(Sylvia, 2003),一齣由女人導演、講述一位女人的電影,講的是美國女詩人茜菲亞(Sylvia Plath,1932-1963)在劍橋邂逅詩人泰德(Ted Hughes)後的事情──她一九五五年入讀劍橋,一九六三年在倫敦自殺。

  也許是作為男性,看電影早段茜菲亞如何在舞會中邂逅泰德,實在感到有點沉悶,只覺:又一位無知少女被騙。只是,電影的主旋律漸漸浮現,鏡頭也漸漸把觀眾帶進女主角的內心世界。那是靠配樂縈繞、鏡頭靜止和時間消逝來呈現的一種感覺,那裡沒有言語,也沒有影像。有一幕泰德還須應酬,茜菲亞獨個兒回家,獨個兒呆坐,配樂把難耐的不安一陣一陣的散發到空氣中。畫面靜止,心卻不靜,身體呆坐在椅子上,靈魂卻沒有著陸點。那是一份心靈的空白,無意義要詮釋,也無記憶要浮現。

  女主角是被召喚的,但那不是理性社會所理解的召命,那仍然是選召,但不是英雄式的拯救論述;那裡找不到待救者,也找不到欺壓者。那只是努力地生存,努力地捕捉流逝的體驗。創作,不是理性的思度,也不是神祕的傾聽,而是身體的、感性的一次努力,努力地抓取,努力地追捕,極力描畫身體上的觸感。不斷湧現的能量,反映身體苦痛的深度。因此,友人艾法列治(A. Alvarez)一面驚訝她詩句的能量,一面擔心她承受的極限。

  除了詩的感召,還有死亡的感召。一幕茜菲亞和泰德在海上,男的叫嚷:X!我划不了回去!他們坐在一條小船上,顛簸的海面把他們不斷飄離岸邊,鏡頭卻異常平靜,男的失措,女的卻在娓娓道出,她如何曾經嘗試自殺。沒有製造驚險的零碎剪接,平靜的鏡頭把危險沉澱成為心理焦慮。

  女的猜疑男的有外遇,但觀眾沒有看到女主角的想像,只有男主角回家後她的歇斯底里。鏡頭終於出現丈夫的偷情,他跟少女的飢渴纏綿;其後,女主角一句怪責自己的想像把丈夫的愉情實現,使先前那段纏綿戲,又像是現實,又像是想像。

  有一幕,茜菲亞已經與泰德分開,她用平淡的語氣勾引艾法列治,那裡沒有調情,而友人的反應卻是顫抖,彷彿嗅到一股危險的氣味。他拒絕了女主角的「邀請」,並因著注意到她似乎在傾聽著死亡的召喚,邊顫抖邊苦勸著:死後甚麼也沒有,死前人生也不會重播!有時候甚麼也看不見,那時只管向前走。

  死亡,是一個很大的力場,它不斷「呼召」我們走進去。現代人把尋死看成不理性,或不道德,就是基督教也有一個坊間傳說:信徒自殺不能上天堂。對尋死心理的探討並不討好,因此這齣電影亦難討大眾歡心。當代福音派信仰強調人的主體意志,對主體的消散、分裂或放棄有強烈的反抗,惟恐陷入虛無主義,或者欠缺了福音的喜樂。但聖經的場景卻是,處處充滿現實的殘忍和死味;新約福音的信仰,不是一味樂天可愛,也不是凡事皆可能的天真宣告,而是面對現實的能量。

  基督門徒能夠抗拒死亡召喚的巨大力場,是因為他們早已在十字架的死中前行。

  作者網址:http://home.netvigator.com/~kudaniel/

  普普文化站網址:www.poppop.net

(第八八六期,二OO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