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從《時代週刊》再思美國福音派的中興

新一期《時代週刊》封面以〈廿五位最具影響力之福音信仰人士〉為頭條,反映美國保守基督教已由堂會內部走進公眾空間,特別在美國總統布殊連任一事上,突顯其力量。

福音主義(Evangelicalism),基本上與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同是基督教信仰傳統內的同門近親:維護聖經的權威、反對神學自由化、注重個人的信仰經歷。福音派異於基要派,在於前者較後者重視學術研究,對異見者存開放與容納,及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基要主義發展至今,貶意較重,予人反智、落伍、狹隘、封閉、執著、為信仰狂熱等負面形象。

要清晰界定福音派甚難,現今福音信仰與基督徒(Christian)一詞同樣語焉不詳,不同人士自有不同理解。著名神學工作者麥格夫(Alister McGrath)歸納福音主義以六項信念作為中心:

一、聖經的權威,乃是人對神認識的源頭,與信徒生活的指引。
二、耶穌基督的榮美,祂是道成肉身的神與主,也是罪人的救主。
三、聖靈的主權,光照人對神的認識、使人重生與更新。
四、個人重生的必要。
五、傳福音的首要,個別信徒與整體教會注重福音事工。
六、信仰群體的重要,信徒藉此培育,團契與成長。

另一位學者韋伯(Robert Webber)看福音信仰的定義,除了歷史與神學的指涉,還有社會文化的向度。他從社會次文化組合,剖析美國福音信仰陣,可分為十四個不同類別:如福音基要派、福音主流派、福音靈恩派與福音少壯派等。換言之,同是福音信仰,其光譜與面貌不一,差異甚大。

筆者就《時代週刊》羅列的名單,粗分為三個組別:

一、神學工作者:榜上有名的三位為巴刻(J. I. Packer)、蘭德(Richard Land)與諾爾(Mark Noll)。巴刻為國際著名的神學家,曾數度訪港主講,為本港教會人士所熟悉。筆者於加拿大維真學院進修,也曾受教於他的門下。巴刻博士善於深入淺出解說抽象的神學理論,他的神學著作深受歡迎。

另一位蘭德博士,曾任美南浸信會轄下倫理與宗教自由委員會主席,也於布殊首任期間為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成員,他的倫理見解(如反對同性婚姻,支持出兵攻打伊拉克等),與布殊的看法十分接近。他對中國宗教政策存有較負面的看法,常以「宗教自由」的外交政策看待。

諾爾博士是一位歷史學者,著有《福音派心思的醜聞》(The Scandal of Evangelical Mind),對福音派作出深刻的自我批判。

二、堂會牧師:名單中具影響力的教牧,為數不少,分別有暢銷書《標竿人生》作者華里克(Rick Warren)、柳溪教會主任牧師海波斯(Bill Hybels)、美國福音信仰聯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主席賀格(Ted Haggard)、《末世迷縱》系列作者黎曦庭(Tim LaHaye)、五旬宗背景而深受黑人歡迎的T.D. Jakes主教、西班牙語教會Luis Cortes、後現代及新一代教會先驅的Brian McLaren等。

這些取向各異的教牧,正好反映福音派沒有一套嚴謹的教會觀,它能發揮有容乃大的精神,凝聚不同傳統與信念人士,匯聚為不容否定的宗教力量。福音主義的合一包容性,固然是其成功之道;然而沒有具約束力的組織或信條,「福音派」的危機,就是歌頌成王敗寇,推崇企業精神,享有盛名的領袖只顧眼前事工利益,拓展其王國,彼此之間缺乏信任與往來。

三、機構領袖:現年八十六歲的佈道家葛培理牧師仍是美國人最推崇的宗教領袖,曾數度來港主領佈道會,及訪問內地;他的五十二歲兒子葛法蘭(Franklin Graham)要承繼衣砵,還須一段年日。另外,榜上有名的包括有國際監獄團契的高爾遜(Chuck Colson)、愛家協會的杜布森(James Dobson)與推動普世宣教運動的溫德(Ralph Winter)。其他上榜名字,對本港教會信徒,甚為陌生。

基本而言,福音信仰代表一股新崛起的回應力量,特別美國公共空間長期失陷於自由思想中。當美國福音派教會面對同性婚姻的倫理挑戰,於是「共同敵人」就促使福音信仰與布殊的競選策略,不謀而合,為的是要堅守美國右派的保守價值 :支持宗教自由、肯定傳統家庭、推動愛國思想、反對同性婚姻等。

就本港福音派教會而言,對於來自美國的信仰價值,不是要照單全收。在組織方面,本港不少宗派教會並不從屬於美國總部,因而美國福音派在公眾事務的影響力,對本港教會是好是歹,尚是未知之數!反觀本港福音派教會在實力上,遠遠不及美國福音派,要在公眾事務發揮影響力,還來日方長。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講場,2005.2.4)

Donationcall

舊回應13則


prince / 2005-02-13 16:05:15.0

怎麼會連靈恩派的T.D. Jakes主教也會弄在福音派中?

可見福音派此名字的定義和其信仰的立場已愈來愈模糊不清. 也可以說,真正堅守傳统福音派信仰立場的基督徒已大不如前.即傳统福音派信仰已接近名存實亡的地步.

龍井 / 2005-02-06 23:50:56.0

多謝及Testing

感謝張君與

Shamayim告訴我如何分段

多謝﹗

Shamayim / 2005-02-05 22:58:42.0

分段方法

祇需 "<","P",">" 這三個符號合併便可以分段,不用其他。

Shamayim / 2005-02-05 22:55:27.0

祇需

便可分段,不用和

如題

張國棟 / 2005-02-05 22:45:36.0

回龍井

感謝龍井君的回應!我也沒有看過那類書,不敢寫甚麼。只有一個小疑問:我近來覺得美國和香港裡的所謂福音派越來越喜歡分界線。我認同不可單以思想理論來理解一個運動,但若一個運動背後沒有甚麼堅固的思想理論,它是很快會淍謝的,也變得很隨意,哪時刻有哪些人比較好分離,他們就會搞分離。

另外,分段方法如下:

在每一次貼文,均加上以下符號:

 

 

<html>

<p>這是內文裡一段</p>

<p>這是內文裡的另一段</p>

</html>

龍井 / 2005-02-05 20:58:37.0

回應張國棟

張君的要求,恕小弟難以完全從命,一來因為時間的問題,二來是因為現時的時代講場不會顯示出回應文章的分段,使文章成了一大堆文字。所以回應文章若太長便苦了讀者。胡牧師的文章與該書談及福音派起初與基要派之分別大致相同,所以你可以說福音派的興起是一個取態。這個所謂的取態除了是「非基要派」及「非自由派」之外,該書在討論福音派的社會形態時指出「福音派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基督教宗派」,它是「以核心型思維取向來代替原有的界線思維取向」。你可以簡單地說這是一個包容的取態。書中亦有交代現時不同的神學家如Donald Carson及Robert K. Johnston等如何看這個社會形態。至於基要派是抱分離主義,常要界定那些是非我族類並與他們分離。兩派在這方面的不同取態,當然有它的歷史因素,但這個不同又比較難以說是神學上的分岐。George M. Marsden有幾本英文著作(其中一本已翻譯了中文)是專討論基要派,或許當中會論及兩派在神學上的分別,但我沒有仔細看過。另外福音派的核心是它的神學要點所在(但福音派的神學不盡是它的核心),但在討論之前一定要指出,福音派與其說是一個派別,不如說它是一個運動,但不是一個純粹的神學思辨運動,當中亦包含信仰的實踐如宣教、社會關懷及個人認信等等。所以難怪有人說福音派沒有它的神學。有名的福音派神學家,《基督教釋經學》的作者Bernard Ramm甚至認為真正能夠回應自由派的神學是巴特等人的新正統神學。《好消息裏的更新》指出福音派神學要點包括對聖經權威的認信及以基督為中心的福音。這書以三分之一的篇幅(約100頁)去探入討論這兩個題目,包括近來福音派在這方面的分岐及爭論。我想一些福音派的神學工作者,十分強調其福音派的身分獨特性,是要表達他們的神學立場至少包含相信聖經權威及以基督為中心的福音這兩點,所以這不可盡說是「政治、社會運動和文化資源的品牌」。這個表態或是有需要的,因為現今的神學實在是五花八門,各形各色。另外可能因為福音派的核心所包含的神學重點太少,以致難以形成一個獨特的神學系統。即使早期福音派領袖Carl F. H. Henry寫了三大冊神學著作,但有些人如Bob E Patterson認為這只可說是Carl Henry的神學評論集。較近期有Erickson的系統神學著作,這或可以為福音派神學作些補充,但我未有細讀過他的作品。所以到底福音派是否有她的神學,可能要視乎如何界定「神學」。至於最後關乎福音派如何看待命題式真理,在我印象中這書沒有交代這問題,我估計福音派沒有這些仔細的題目上有明顯的立場。草草地交代了福音派的一些資料,望收拋磚引玉之果效。

清心的人 / 2005-02-05 14:33:26.0

目前的美國福音派不是中興,而是沒落.

你看美國福音派的人數大量減少便失.

張國棟 / 2005-02-05 12:25:12.0

對所提出問題的一點思考

提出問題後,禁不住整天在想,以下是一點結果:

若要找一個基本的立場的分歧,來標示(我所認識的在香港的)福音派與基要派在思想上的分別,大概會是福音派較尊重和承認人性裡的東西,包括理性、文化、在世上的生活和道德情操。

例如,基要派人士傾向甚麼都要引用聖經,才覺得那是合理的東西,甚麼思考方法或討論態度等,對他們來說是幾乎亳無意義的,「聖經沒有講」對他們來說有很特別的意義,幾乎就等於「我不可能知道」或「我不會相信」或「那不會是重要的東西,講多無謂」;他們對別人(信或未信皆是)的理性或情感訴求的反應多是被別人覺得不近人情的。由於對人性裡的東西存強烈戒心,他們很容易會用陰謀論看別人(信或未信皆是),例子之一是,只要他們看見你有些立場上的不同,他們就很容易忘記與你十多年的朋友關係,突然講到要跟你割蓆絕交似的,事實上他們是做得出的。

然而,這不表示福音派就是高舉自然神學或自由派,雖然後兩者均會十分珍惜人性裡的東西。麥格夫那六點也是福音派會相信,而自由派未必會相信的。

這未必是一個神學上的論述(雖然可能有人從神學人觀等角度為這看法提出神學根據),更可能只是對我所認識的在香港的兩派分別的觀察。

張國棟 / 2005-02-04 22:58:34.0

回應

基本上我的粗略感受也是覺得福音派與基要派的分別只是一些問題上的取態,那是社會歷史文化產品多於神學分歧帶來的產品,不少福音派的人連他們在神學上有何分別都說不出,或不承認。然而,我也察覺得有好些人,特別是自覺為福音派的神學工作者,十分強調其福音派的身分獨特性。在我判斷那只是一個「政治、社會運動和文化資源的品牌」前,我想找一些最有代表性或權威性的福音派神學家(或教會領袖)對這問題的看法。但苦無時間查證,所以在這裡發問,也順道看看網友們有沒有興趣想想這問題。

古斌 / 2005-02-04 14:30:25.0

福音派身份論述與身份政治

也許(新)福音派在六十年代從基要派劃清界線時,它的確是一個態度問題,當時他們還聲稱與基要派的神學一樣,其實是指基要信仰的信條,也就是麥格夫所列的那定義清單。但那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反省,造成這種和基要派分歧的其實也是一個神學取態,我想不到今天本文還是把問題這樣看,毫無反省,照搬四十年前的論述,還是福音派自我定位的身份論述而已(基要派中一直多有發言人視福音派為妥協派,從不認為問題只是社會取態,而是對主對真理的出賣)。好像新加坡要獨立,一定要宣稱自己原來心縏馬來西亞,這也是一種博取支持的手段,今天應當反省這論述的正當性。 福音派起初要重新走進社會,它與社會經濟和政治還未有正面交峰和交流,一切只是理論性的,但過了四十年了,今天所講的福音派自然按著歷史發展,與社會有不同形式的合流,福音派是故變成一個空洞的論述;它太大了,大到沒有意義。今天看麥格夫的定義我會想,這定義一樣適用於華人教會能看見的派別,如靈恩派,天主教福音機構等,當然也適用於基要派了。 我想,在美國世俗社會的理解,"福音派"根本不是一個神學品牌,而更多是一個政治、社會運動和文化資源的品牌。 記得我曾就胡牧師講的教會"去政治化"有些意見,我認為教會本來就很政治,所以要做的不是否認政治存在,在"去政治化"時,其實是把政治重新隱藏,安於讓它暗中運作,主制大局。教會不是要去政治化,而是要把它的政治現實去屬靈化、去宗教化。 是故,胡的文章又再一次令我憂慮,因為福音派的崛起和受重視,是一個討好這個新政治勢力的考慮,如果不放在身份政治去考慮,而只談教會"如何在公共事務上發揮影響",那就欠缺了一份對宗教現象的政治批判性,也欠缺了對自體人性罪性的一份自覺性。

張國棟 / 2005-02-04 14:21:08.0

可否告之?

我身不在香港,不能找到那書,未知龍井君可否轉述該書一些重點?例如福音派與基要派之別,福音派有甚麼神學要點,福音派如何看待open theism,及福音派如何看命題式真理?若不方便,那就罷了。

龍井 / 2005-02-04 14:05:05.0

福音派

近來讀了一本幾好的中文著作,《好消息裏的更新》。它是近年來一本較為詳細介紹福音派歷史及思想發展的書。這書在上年出版的簡體字書,是一位國內學者在維真修讀神學時的論文。我在此只是作出一個誠意的分享,沒有半點賣廣告的意圖。

張國棟 / 2005-02-04 12:13:08.0

回應

胡牧師說:「福音派異於基要派,在於前者較後者重視學術研究,對異見者存開放與容納,及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基要主義發展至今,貶意較重,予人反智、落伍、狹隘、封閉、執著、為信仰狂熱等負面形象。」

我懷疑兩派之分別應該是在神學上的,而不是在哪一派比較重視學術、開放與容納,及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因為我們還要問,究竟所謂相同的神學思想裡,對學術、寬容、社關的立場如何?為何會在這些問題上有如此明顯的分歧?

另外,作為一個沒有專業地研究神學的人(或許我要去看看Mark Noll那本書),若抽離地想,我常有一個憂慮,就是究竟福音派有沒有自己的神學?好聽的,是福音派裡有基要、主流、靈恩、少壯的光譜,不好聽的,是福音派沒有甚麼獨特性,只是不想做基要派和自由派(或只是不想背負那些負面意義)而已。

這些問題,有勞神學工作者抽空闡釋了。

但願這篇文章的回應欄不會成為另一個大吵大嚷的地方。實在看得很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