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香港文化的真正代表──香港大會堂

清早過海往中環上班,渡輪快要泊岸時,一幢像豎起火柴盒的白色建築物,會徐徐映入我的眼簾,總為這麼一幢古舊又矮小的建築,和它左右兩旁新型高聳的大廈相比之下,是如此的不協調而惆悵須臾。當船身隨著海浪高高低低一上一落時,想到這幢被稱為代表香港文化的最堅強堡壘──大會堂,至今已是經歷了浪花淘盡的四十年。

當兩旁建築物不斷拆卸又起來,在夜幕低垂互相爭奇鬥艷之際,甚至已是改朝換代之時,這幢在現代建築群已看為小,但又仍然被稱為大會堂的建築,依舊是那麼的屹立不搖,想到它曾在我過去的人生中,曾添上一段段難以忘懷的回憶。

三十年前的中小學年代,因為學校圖書館藏書不豐,要向外借書看的話,唯一的選擇就只有大會堂內的圖書館,於是磨磨蹭蹭的由二樓兒童圖書館開始,慢慢晉升一級到成人圖書館,一直至最高層次的參考圖書館為止。

第一次參加文學創作比賽,是二十年前市政局舉辦的第二屆中文文學獎,在截稿前匆匆由尖沙咀搭乘渡輪往大會堂送稿的那一晚,還記得清楚是孤單寒冷的一個冬夜。又記得頒獎之日坐在前排,到了上台領獎劉以鬯先生送上獎品之時,因要拍照而回望台下,發現原來大會堂堂座的音樂廳可以坐上千多人!

工作地點移師中環,低座三樓的酒樓午市常滿,老是讓我望穿秋水才輸到有個座位;低座坐滿四百多人的劇院,整晚我只看到坐在身旁的女朋友;至於設在高座一樓的婚姻註冊處,八年前至今我只踏進過一次。

某天中午我再去大會堂高座,鞋跟走在那些樓梯級時,傳來好熟悉的咯咯聲,好像舊朋友對你說聲好嘛一般親切。原來大會堂外表不單止有堅強的硬件,抵得上時代的變遷;內裡亦已配合最新的電腦軟件,借書證套著書籤的日子早成過去,今天已換了簡單伶俐「嘟」的一聲條碼感應。

當我走在圖書館內的書架小巷,手指慢慢在書本遊移,驚覺歲月是這般翩然過去。登上渡輪回頭再看這大會堂,想著笑著,原來舊事不忍再看,須臾惆悵的是自己年月;青山不老,薪火常存,大會堂還是芳華正茂呢。

(標題為編者所加)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5.3.11)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