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散論聖經與小說創作(四)
「交叉相對」的變化

電郵:yungling@netvigator.com

從上一篇文章,我們不單明白了這種獨特文學技巧的構思和佈局,而且稍稍了解在技巧背後原來還有兩重意義;現在進一步討論在小說創作上的變化。運用在小說創作上,絕對不可盲目抄襲。一般來說,文學創作講求形式(form)和內容(content)的互相融合;徒有形式而沒有內容,並不可取。筆者從〈大大、小小的「交叉相對」〉所引用的書籍,發現這種文學技巧,實在有意思,用在小說創作,的確與別不同(筆者暫時沒有發現有其他作者運用這種技巧)。筆者如下以自己一篇短篇小說來作例子,把一些轉化了的變化展示出來,讓讀者瞭解這種聖經的獨特文學技巧,仍有許多發揮的空間;若能與中國文學傳統的「對偶美學」互相融合,其精妙之處將會更為深刻和獨特﹗

這種技巧予人循環往復又環環相扣之感;上下兩部分各有許多地方,互相相對,由此形成許多相對的情況。筆者在一篇名為〈自私〉的短篇小說中,配合自己所構思的內容──內心世界的「歸回」與「離開」,具體地表達出人性深處的自私性情的特點──轉化了這種技巧,衍生出在「段」之內的變化、各個相對部分的「段」與「段」的變化以及作為人內心相反「聲音」的變化。第一種變化,現在可以命名為「向心相反」;第二種變化則與第一種變化再形成另一種相對,在「段」和「段」之間分別命名為「向心相對」和「離心相對」;第三種變化又不同前後的段落,將上下兩部分的「向心相對」和「離心相對」互調一下,形成一種「相反的聲音」。不過,這三種「向心相反」、「向心相對」和「離心相對」,以及「相反的聲音」,在一「段」之內、「段」和「段」與上下兩部分中互相相對,有明顯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用意。

既然有軸心為中心轉折點,會顯得更為緊密和連貫,可是要在一段之內表現出人性深處的自私特點--兩個「我」的衝突和吞噬(轉化自聖經新約羅馬書的兩個「律」,並以不同字體再加上字形傾斜)--筆者以一段之內為架構,鋪排出上文所謂「向心相反」的獨特情況。如下沿用過去兩篇文章的結構形式,排列出來︰

A 我不想回去!我不想回去!
 B 你放過我吧,我始終是你少年的我,
  C 我想自由一點,來到這個故鄉,來到從前的家,家; 
  C'家,甚麼從前的家,甚麼的故鄉,想有自由?
 B'你只能是我裡面的一個我,受我控制,
A'一定要回去!一定要回去!

讀者仔細觀察,會發現由ABC各部分組成前半部,再由C'B'A'開展下半部,各自形成「向心」的情況和「相反」的情況。「向心」的情況是從A部分至C部分的末處,跟著由前部分最後一個「家」字開始,用「家」及其他句子「相反」地排列開去(已用上不同字體再加上字形傾斜)。

從這裡開始「段」與「段」之間的「離心相對」。整篇小說分為十九段,以上的結構表是第十段,前後各有九段。細分起來,「段」與「段」的「向心相對」和「離心相對」,分成「空間」和「性情」上的兩種相對,由於篇幅所限,下面的例子只是「空間」上的相對,表示「向心」和「離心」的微妙關係︰

A 繼續飛進去,穿越這層古古怪怪的黑煙。
 B 嗯,穿越了,在黑煙裡面又不同了,它們也不像
  先前一層那麼密密麻麻。
  C 不過,愈來愈希薄也不是無止境的,飛船離地面
   不遠,黑煙的濃度就定下來,遠山疑雲似霧的黑煙
   掩蓋大地,一切若隱若現。
   D 到身旁還是一片濛濛,視線只得數十米。
A'繼續飛出去,離開這個明明亮亮的黑煙。
 B'哈,離開了,在外面的宇宙更是光輝燦爛,
  令人充滿力量。

  C'沒有不過,只要愈飛向外面,愈是自由,
   一切沒有障礙,完全展現眼前。
   D'在身旁全是光茫萬丈,向外照耀得如同太陽一般。

AA'BB'CC'DD'等各部分,在篇幅上並不完全相等,但是在「空間」上卻有特別的表現。一邊是「向心」,另一邊是「離心」,從而顯示出「交叉相對」的結構形式。再加上其他各段的「空間」或「性情」上的相對,展現了由歸回「地球」這個方向開始,到達「心藏」的部分︰浩園(犧牲生命以救他人的人,才可將遺體長埋的地方,這裡代表人性光輝的一面)。當人的自私性情不斷躍動,人便會離開人性最光輝卻位置極小的核心部分,向「地球」以外的宇宙,作無窮無盡的擴展。這種「向心相對」和「離心相對」的鋪排,使人生命深處的自私性情,在空間的比擬上表露無遺﹗

在聖經羅馬書中所顯示的兩個「律」,筆者吸收了這兩個「律」的特性,具體地化成一種「相反的聲音」。小說的上部分代表人內心的「善」,下部分則代表人內心的「惡」,也即是具體化的「自私」。筆者在這篇小說的第九段和第十一段,刻意用下部分和上部分的字體,來表示內在的「惡」和「善」的「聲音」,會在人的「歸回」和「離開」中出現,但是按人性的本質,「惡」是佔絕大的優勢:

A你太大膽了,居然偷偷離開我,要我追到這裡,找住你,
 我才可回到不斷向前爭霸的宇宙邊沿,開拓偉大的
 無窮無盡的霸業。
 B 你以為真的幸運可以逃離我,可以到達甚麼的故鄉,
  甚麼從前的家,你太妄想了,太自大了,哈哈!
  哈哈!哈哈!
A'我只按我的本分,用我可以運用的自由,來到這裡,
 不是脫離你,只希望回到從前的家鄉,回顧自己生於斯
 長於斯的出處。

 B'我只想到可以離開你無休止的欲望,回到這個故鄉,
  回到從前的家,我抱著希望,小小感動,嗷嗷!嗷嗷!
  嗷嗷!

總結起來,雖然在這篇小說的運用算是不錯,但是它們未臻完善;它們若能與中國傳統的「對偶美學」互相融合,在藝術效果上將會更為獨特,因而表現力更加強大。對偶是中國文學中常用的修辭方式之一,基本意思是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詞組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如「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就是一例。在中國的古典詩中如律詩,在對偶形式中更講究平仄和押韻。在文章中,也往往注重對偶的形式;在曹植〈與楊德祖書〉「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這兩句只是云云眾多古典文章中的一例而已。事實上 ,在西方文學中,對偶的概念和古典修辭學尤其相關,不是中國文學所獨有,然而西方文學的運用實在不如中國文學運用得那樣頻繁和嚴謹(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頁四十八至四十九)。從小說創作來看,中國傳統的「對偶美學」在比較鬆散的中國古典小說和戲曲裡,卻在某些作品中展現出一個相均衡的整體中互補的兩部分;借用浦安迪的說法,「在傳統中國文學最精深的敘事作品裡」,這兩部分「平行的對偶結構交會於無極太極之間。」(同上,頁五十四)「交叉相對」這種較為嚴謹的結構模式,若能與中國傳統的「對偶美偶」互相融合,在藝術效果上將會更為獨特,因而表現力更加強大。這就是更為深刻和獨特的地方。

實際的互相融合,並不容易。「交叉相對」本身也是一種「美學」;把這種「交叉美學」與「對偶美學」互相融合,在運用上有頗多問題需要探討和澄清。例如是否每一句以至每一段的字數都大致相等,便是融合了?「交叉」和「對偶」基本意思是否完全一致?背後是否含有這兩個民族的某一種獨特思想或哲學?具體地落實於小說創作,應該如何著手?從兩者的敘述原型、發展源流和美學特式著手,是初步的開始。下一篇〈運用「交叉美學」與「對偶美學」〉將會對上述一連串的問題和著手方向,作初步的探討和澄清。

──零四‧十二‧三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講場,二○○五年三月十八日)

Donationcall